荆轲刺秦最终以失败告终,燕国没多久也灭亡了。三晋之地,韩国和赵国相继灭亡,唯独剩下魏国还在苟延残喘,就在燕太子丹死亡的第二年(前225),秦军兵临魏国大梁。不过这一次秦军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利用了河水的作用。秦军连夜把黄河的堤防掘开,几乎兵不血刃,便灭亡了魏国。
最后还剩下两个国家,等待秦军去征伐,一个是楚国,一个是齐国。楚国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元气有所恢复。因此与楚国的战争是秦军扫灭六国面临的关键一战,也堪称艰难的最后一战。
这时年轻将领李信刚刚从襄平大胜归来,带着一身的光彩和荣耀。此时秦王嬴政开始思考攻楚的问题。王翦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攻下楚国不在话下。但正是这样,嬴政对他有所犹豫,因为他的功劳已经很大,功高震主的道理嬴政是懂得的。李信刚刚经历战事,经验、计谋、威信上虽都比不上王翦,却是嬴政重点培养的对象,他甚至还想要在军中让李信和王翦抗衡。
在秦国兼并天下、横扫八方的过程中,没有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撑,秦军很难如此快速地攻灭六国。蒙骜、蒙恬、蒙武祖孙三代,各个居功至伟、威名赫赫;王翦、王贲父子也不屈居人后。因此《史记》评论道:“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最多,名施于后世。”山东六国之中,除了韩国,其他六国都是在王氏父子的帅旗下,相继攻灭的。相比于蒙恬等人,嬴政更需要防范的是王翦。
王翦自然知道嬴政的心思,白起的结局还历历在目,警示着每一个秦国将领:了却君王天下事,不一定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王翦之子王贲在接连攻克了楚国的十余座城池之后,便毫无怨言地把帅印交给了李信,把最后的功劳让给了他,也把自己的祸患消灭在李信的功劳之中。(www.zuozong.com)
在此之前,秦王嬴政还对王翦和李信做了一个对比。他问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够攻灭楚国,王翦毫不犹豫地说要六十万。嬴政暗自抽了一口凉气,六十万大军可是秦国压箱底的实力。于是,他再去问李信同样的问题,李信人如其名,自信满满地说只要二十万大军。
李信说要二十万大军看似轻狂,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根据。当时攻打燕国之时,李信不过是带领了数千人马,就灭掉了燕国的数万大军。
嬴政最终选择了李信,同时心中也忐忑不已,不知李信是否真的可以用二十万大军灭掉楚国。而王翦则扛着一把锄头去了乡间,从此过上了乡村田园式的生活。那时王翦突然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受,其实他这一生只做了两样事情:进攻和防御。白起、蒙骜、王龁、樊於期,这些曾经他崇拜的、共事的、尊敬的将领,都驾鹤西去;廉颇、乐毅、田单、李牧,这些沙场上最高明的对手,也魂归黄泉。生命如此灿烂,如夏花般开满了每个原野,又在残酷的深秋中,翩然落下,没有感伤,只有执着。
而另一边,李信和蒙恬大军已经挥师大举进攻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