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大气层垂直结构大致分为对流层(8~12 km)、平流层(20~50 km)、中间层(50~85 km)、热层(85~800 km)、散逸层(800~1 000 km)。
在20世纪60年代,依靠卫星探测器,人类首次发现地球的高层大气(热层)的温度会持续升高,而且在白天时最高温度可达到2 000 ℃以上。高层大气是被什么加热的?这个能源是什么?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温?
经过科学家的认证,在地球上空300 km以上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空气了。那个高度以上大气的电离程度越来越高,以氢原子的电离为主。科学家也完全证实:在300 km以上不会有大气来吸收热量,而且也不会从地面吸收到热量。同时,科学家也证明了在地球中低纬度上空的高层大气也不可能从太阳风那里获得能量。那么这个能量是从哪来的呢?
以自然外力观,自然外力(背景场聚射流)与地球自然斥力(辐射流)始终处在相互交错和对抗之中。这种相互交错和对抗不仅促使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质能转换和源自地球核心斥力发射,形成地球内部的各圈层,也促使地球外部形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等梯度能层的大气圈层。其中热层(电离层)夜间温度也有约1 000 K,白天太阳辐射照度温差大,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另外较大值是两极,说明热层温度非均一性。(www.zuozong.com)
以自然外力的观,地球自身没有运动的属性,地球的运动是背景场自然外力(右旋聚射流)作用下,太阳与地球相互自然斥力对抗的结果。通过地球围绕太阳左旋横向运动“公转”和地球自身的左旋“自转”,可知,作用地球螺旋渐进太阳的自然外力(聚射流),及太阳、地球的自然斥力(辐射流)均为左旋的能量流。由此形成右旋自然外力(聚射流)、左旋太阳自然斥力(辐射流)与地球左旋自然斥力(辐射流)的两力反向交错、摩擦和对抗,形成无处不在的、即生即灭的左右旋双向“光电子对”。
以上述原理,地球大气热层(电离层)是右旋自然外力(聚射流)与地球左旋自然斥力(辐射流),在梯度能层强圈层两力反向交错、立体搅动、横向摩擦、相互对抗的产物。摩擦生热,摩擦产生左右旋双向“光电子对”,而左右旋双向“光电子对”本身就是聚集态的能量点,具有“热性”。这是地球大气热层的成因。至于太阳左旋自然斥力与地球左旋自然斥力相互对抗、摩擦只能使地球大气热层白天的温度升高。
地球质能相互转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正能量自然外力(聚射流)立体聚射进入地球核心,促使地球核心负能量自然斥力(辐射流)立体辐射流出,是正能量立体进、负能量立体出。二是正能量自然外力(聚射流)通过纬进聚射进入地球核心,促使地球核心质能转换,并从地球两极而出,释放能量,即正能量纬进负能量极出。地球两极的热层温度高于赤道热层,其原因是地球两极两力反向交错对抗相互作用相对强烈,故地球两极热层温度相对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