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莲山的路没有指示牌,不太醒目。找了一位村民询问,才找到了一条隐藏在村舍中的小路。这是条水泥铺成的阶梯路,沿阶而上,一路上两旁倒是青翠满目,林木遮日,但树看上去都不大,年代应该不会久远,那些曾经的古木,可能都在人类的开发活动中“物尽其用”了吧。
而在我看来,但凡名山,总该是有一些枝干遒劲的参天古木的,没有了古木的金莲山,似乎总少了一些古老的味道,显得与它千百年的人文历史颇有些不相称。
路边的植物丛中,也看不到曾让金莲山名声大噪的野金莲花,石阶旁生长的是外来的植物美人蕉,这应该是修路时重新栽种的。
▲金莲山小径
当地人说,金莲山生态也曾破坏严重,前些年山体到处裸露着,但加强了保护措施后,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确实,一路上都能看到在头顶树木间攀爬跳跃的松鼠,它们也不怕人,自顾自地在树上嬉戏、觅食,这足以证明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属于金莲山的小生灵们正在回归。
沿路上行不远,便看到一处小小的建筑,门头上写着“李恢祠”三个字,让人猛然一省——这位《三国演义》中说降“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的著名辩士,就是右所旧城人啊。
《三国演义》中的李恢,简直可以说是“一人能当百万兵”。他去劝说“万人敌”马超投降时,将帐幕后马超埋伏下的影影绰绰的刀斧手视如无物,胆色超人,让马超都佩服不已。
马超吓他:“你好大胆子,敢来游说我。我剑鞘里的宝剑刚刚才磨锋利,正好用你的人头来试试。”
李恢面不改色,回讽马超说:“将军目前处在生死关头,一步不慎就会灰飞烟灭。只怕将军的宝剑虽然锋利,却试不了我的头,只能用来试自己的头。”
马超听了这话,赶紧撤去帐后埋伏的刀斧手,向李恢请教起天下大势来。李恢对症下药,仔细剖析时局,一番利害关系分析下来,进退两难的马超心悦诚服,卷甲收兵,降了刘备。
《三国演义》中说服马超的这一章节,充分展现了李恢的胆气和辩才,但总体来说他在全书中还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之后就很少露面了,没有展现出他真正的才能。而正史《三国志》反而对李恢这位来自蛮荒滇地的化外之臣非常欣赏: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李恢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辩士或者一介武夫,他是有着王佐之才的:上马能够破敌陷阵,下马能够将政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做好军队的后勤官。汉高祖刘邦当年品评自己帐下三杰,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韩信“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但从李恢久经战阵和治理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经历上看,他也算是文武双全了。
三国时,天下动荡,群雄割据,在这样的乱世中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建功立业的平台,还是很考眼力的。诸葛孔明出山之前,尚且“时乱世危久沉吟”,观察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李恢则果断得多,在听到刘备想要攻取蜀中的消息后,他立即投效到刘备军前。事实证明,李恢的眼光是非常准确的,他不仅在蜀汉政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建立了功业,还和刘备“君臣相得”——有一次李恢遭人构陷,说他阴谋造反,可刘备却非常相信他,不但不治罪,还委以他重任。李恢还多次在刘备面前自荐担任重要任务,刘备也很重视他的意见,常常是“言听计从”,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也算是很难得的。(www.zuozong.com)
《三国志》中还提到,李恢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他死后,他弟弟的儿子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同出征,死于绵竹战役中,以前的澄江城北门还有纪念李恢、李球伯侄二人的忠孝石坊,“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可谓是一门忠烈。
李恢是正史中有记载的第一位走出红土高原、参与中原政治角逐的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在蜀汉政权中,李恢受到重用,他也借助自己是南中土人的优势,在主政南中期间颇做出了一些成绩,南中地区的稳定,加强了中国西南边陲与中原政权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李恢当时的这些政绩,完全说得上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李恢(施汝堂绘)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李恢一直受到家乡百姓的推崇和敬仰,直到今天,澄江民间关于李恢的传说还有不少。
比如,据说澄江市西面2.5千米处有“汉兴亭侯李恢墓”,右所镇旧城村是李恢故里,村里至今仍有自称李恢后代的村民。
在澄江市东北方,传说过去曾有两块看上去像是被砍开的巨石,叫“李恢试剑石”。传说李恢离家北上投靠刘备时,路遇暴雨,又被这巨石挡住去路,李恢拔剑劈开巨石,风雨也马上停歇,李恢才得以顺利北上,成就了功业。这试剑石据说前些年还在,后来修建高速公路时被毁。
有一个属于右所的小村子,名叫“三河湾”,民间传说本名叫三会湾,是关索、李恢、马忠相会的地方。其后靠山叫云龙山,又称订盟山,《澄江府志记载》说是因诸葛亮曾屯兵于此,与当地酋长盟约得名。村东为“三涧塘”,又称为“龙女池”“三姐塘”,传说为关三小姐沐浴之地。村北两山之间,坐落在金莲山山脚的这座李恢祠,看上去年代并不久远,可能是新建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重新修葺过,大门旁贴着一副写在红纸上的对联:“观金莲捧日;赏玉笋擎天”,说的是“澄江古十景”中的两景,但单纯写景的对联贴在这里,却与李恢其人文武兼资,治理南中有功的生平殊不相配,横批“江山如画”倒还有点意思。
▲李恢祠内的凤凰台
对这位出身“蛮地”,却能力出众、忠心耿耿的“大汉忠臣”,我不由得起了兴趣,权且胡撰一小联,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莫道滇地鄙,舌辩曾伏五虎将;
虽为化外臣,忠心可追三结盟。
站在石阶上透过围墙向内望去,祠堂内的主建筑是一座两层的亭台,牌匾上的字似乎是“凤凰台”,据当地人说这是关羽的女儿关三小姐嫁到澄江后经常梳妆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起了这座凤凰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