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林木:果树种植及管理情况+乔木皂角技术改良

经济林木:果树种植及管理情况+乔木皂角技术改良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西郊、石门口、小口头、里徐峪沟、南坪、南上庄等大队相继栽植果树,后经精心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大多数村果树都获得好的收成,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产业。农业学大寨时期,境内干果林木发展受到挫折。2017年,里徐峪沟村引进野生灌木皂荚上嫁接乔木皂角技术,嫁接皂角500亩。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各村分别设立林业队,对集体果木进行剪枝、嫁接、施肥、防病等方面管理。

经济林木:果树种植及管理情况+乔木皂角技术改良

水果树木 民国时期,境内农民房前屋后种植水果树木,有槟果、香果、梨、桃、杏、葡萄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县政府号召“村村大造花果山”,前徐峪沟、西郊等村从平定农牧局购回国光、五星、金冠(黄元帅)等品种果树苗开始栽植。1969年,西郊、石门口、小口头、里徐峪沟、南坪、南上庄等大队相继栽植果树,后经精心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大多数村果树都获得好的收成,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产业。1990年,西郊村从山东引进短枝型果树新品种4000株,有金矮生、新红星、红富士、新国光、烟青等。改原来果树栽培上的乔化、稀植、大冠、结果晚的传统方式,为短枝、矮冠、密植早产的密植型栽培方式,并运用四季修剪法促使果树提早结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至2019年,全乡有水果园226.5亩。

优质核桃

干果树木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少量的干果树木,主要是核桃、花椒、黑枣、红枣、柿子、黑椋子等。新中国成立初,村民在房前屋后多有栽植花椒、红枣等,但不搞修剪管理,产量有限,低而不稳,形不成规模。1955年,桥头村在刁窝山栽植核桃、花椒等树1000株。1965年,境内核桃总产量788千克,花椒总产量530千克。1971年,从阳城引进黑椋子种植。农业学大寨时期,境内干果林木发展受到挫折。1984年,据西郊发放林权证统计,全村集体有核桃树586棵、柿子树3棵、红枣树2棵、黑枣树2棵、花椒树47棵。2002年,全乡实行退耕还林,共栽植核桃树493亩,其中石门口村150亩、西郊村96亩、桥头村247亩。2003年至2005年,全乡共完成核桃基地建设10900亩。2006年,全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栽植核桃树1966亩,其中南上庄村1066亩、大石门村200亩、桥头村400亩、小桥铺村200亩、里徐峪沟村100亩;地埂核桃树工程栽植1768亩,其中南上庄村834亩、西郊村234亩、南坪村300亩、乱流村400亩。2007年,全乡加大核桃基地建设力度,小桥铺村共栽植核桃树8900株,前徐峪沟、里徐峪沟、卢家庄、枣岭、西郊、南上庄6村共补植核桃树22080株。至2012年,全乡核桃基地共有18356亩。其中,核桃基地千亩村有4个:南上庄2500亩、枣岭1000亩、里徐峪沟1000亩、小桥铺1000亩;500亩以上村有4个:卢家庄800亩、桥头600亩、小口头600亩、前徐峪沟500亩。2017年,里徐峪沟村引进野生灌木皂荚上嫁接乔木皂角技术,嫁接皂角500亩。(www.zuozong.com)

果木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果木归私人所有,任其生长,放任自流,无任何管理措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果木数量的增加,优良品种的引进,果木管理得到加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各村分别设立林业队,对集体果木进行剪枝、嫁接、施肥、防病等方面管理。1980年,前徐峪沟村果园开始实行果树四季修剪,分季节进行疏花疏果、培养枝组,扭梢环剥,调节营养、均衡树势、提高肥力等管理,促进水果稳产高产。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病虫害防治。2015年,西郊村赵银枢聘请平定柏井等技术员进行核桃树高枝嫁接,提高核桃树的结果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