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进国土绿化 增绿与增收相促进

加快推进国土绿化 增绿与增收相促进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改善贵州恶劣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投入590多亿元财政资金,贵州省委省政府按下国土绿化“加速键”,掀起义务植树新高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务工增加收入。2014年至2018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47万户170多万人增收,户均增收5640元,人均增收1560元,这是贵州省已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惠及的贫困群众受益情况。截至2020年12月,累计下达人工商品林赎买省级试点资金1.9亿元

加快推进国土绿化 增绿与增收相促进

作为典型的西部山区,贵州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与之伴生,只有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改善贵州恶劣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投入590多亿元财政资金,贵州省委省政府按下国土绿化“加速键”,掀起义务植树新高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务工增加收入。

造出绿水青山,得来金山银山

2020年3月12日,省级领导义务植树活动在贵阳举行。2015年至2020年,全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义务植树,贵州已坚持6年。

绿色,是贵州的底色。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造林添绿,扩大森林资源总量,不仅是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必然要求。

为此,贵州先后出台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过城乡绿化一体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强力推进交通沿线、城镇乡村、旅游景区、江河湖库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

2012年至2020年,全省完成营造林4737万亩,年均完成营造林5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2.5%提高到2019年的59.95%,2020年圆满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60%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实施退耕还林建设扶贫工程——

贵州多山,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自然条件的限制,让百姓生活艰辛,只有不断地毁林开荒以求生存,使得贵州生态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侵害了百姓的生存发展。

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摆在贵州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退耕还林,便是改变的开始。

贵州省在完成好上一轮退耕还林的基础上,抢抓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机遇,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累计获得新一轮退耕地造林1695万亩,中央累计投资达264亿元,计划任务占全国总任务的22.8%,居全国首位。

“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说的是退耕还林前的毕节市大方县穿岩村。当时,穿岩村人均粮食不到190公斤,有“有女不嫁穿岩村”的说法。

如今再走进穿岩村,昔日的荒山秃岭早已变成茫茫林海。

种树的人,富起来了!

上一轮退耕还林的柳杉、华山松等都已成材,平均树高25米,每亩可产木材约20方。按市场均价600元/方计算,穿岩村1.28万亩林地,仅木材价值就有1.54亿元。

“全村1528户户均8亩林,相当于每家都在山上的绿色银行里存了10万元。”穿岩村村支书王永军说。

搞林下经济的人,富起来了!

大方县九里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明军,退耕还林后,他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他来到遵义做起中药材生意,期间不仅掌握了经销网络,还研究冬荪等的种植加工,成为技术专家。

2015年,再回到穿岩村的陈明军,看到当年退耕下来的大片林子,感到意外惊喜,“这些林地,是冬荪、天麻最佳的生长地。”于是,他便回来发展林下经济。(www.zuozong.com)

截至2020年,陈明军在穿岩村共种植冬荪40000余平方米、天麻800亩、灵芝50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带动当地70户农户增收致富。

做森林旅游的人,富起来了!

和陈明军一样,肖军林在退耕还林后,也找到了人生不一样的发展方向和成功的可能,在福建搞餐饮的他精通于服务行业。2004年,肖军林在路边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

从3间加起来不到200平方米的平房,到两栋近2000平方米的小楼。肖军林的农家乐平均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300人/次,一年净收入至少80万。

“退耕还林促使我们改变,给了我们人生更多的精彩,因为人这一辈子,不去试着改变,生活就永远好不起来。”肖军林说。

自上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以来,穿岩村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6358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6.8%提高到2018年的72.4%。人均纯收入也从1987年的206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比退耕前增长了45倍。

经济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又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贵州还有无数个“穿岩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实现了发展和生态的双赢。而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贵州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紧密结合。

2014年至2018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47万户170多万人增收,户均增收5640元,人均增收1560元,这是贵州省已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惠及的贫困群众受益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是贵州省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助推脱贫最直接的重大生态工程。

绿水青山变成取之不竭的金山银山,贵州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资源利用和产业培育共生共荣,“退”出了产业,更“退”出了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扶贫工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党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化林业改革,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农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林区贫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生态扶贫措施之一。

2004年,贵州省启动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当年补偿面积为600万亩,2017年扩大到4928万亩。2019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重新更新后,国家级公益林国有为94万亩,集体和个人面积为4608万亩。

2012年至2020年,贵州省共下达国家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6.11亿元,其中,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4.22亿元,省级财政安排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89亿元,惠及项目区350多万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70元。

实施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程——

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现有重点生态区位内Ⅰ级保护林地以及禁止采伐的非国有林并已划定为国家一级公益林的人工商品林,通过租赁、赎买和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促进重点生态区位集中连片生态公益林质量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和林农收入稳步增长,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截至2020年12月,累计下达人工商品林赎买省级试点资金1.9亿元,完成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4.17万亩,带动2942户13736人增收,其中贫困户756户3213人。

在以上林业项目的安排上,贵州优先满足贫困地区需求,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通过林业工程建设优先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务工,帮助他们通过劳动获取劳务报酬,实现增绿与增收相促进。2012年—2020年,安排贫困地区人工造林面积2822万亩,占全省人工造林面积的90%。据测算,全省林业工程建设支付劳务费60多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