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林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与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根据《2005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分析,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95%,位居世界第5位,蓄积量位居第6位。人均森林面积仅0.145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3.2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8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匀、质量较差,远达不到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生态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林区发展
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解决,存在“主体缺位,产权虚置,企业与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精简管理机构,减少非林业开支,把有效的人力财力集中用到森林经营和林产品开发上来。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有的林区不通道路、不通水、不通电,还存在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制约了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极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和改善林业职工生活的需要。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要加强林区道路、住房、电力、通信、沼气建设,解决好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为加快林业发展、改善林区人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林业工作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造林绿化和森林采伐,忽森林经营
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草面积是必需的。但林业工作必须采取“数量与质量并举”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倾向,造成造林保存率低,成林成材率低,纯林面积大,病虫害频发。特别是长期以来主要抓了造林绿化和森林采伐,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森林经营工作。导致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全国平均只有85.88立方米/公顷(云南省为105.47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林为98.64立方米/公顷(云南省为112.37立方米/公顷),人工林只有49.04立方米/公顷(云南省为46.99立方米/公顷),低于世界114.0立方米/公顷平均水平。若和林业发达国家对比差距更大,欧洲国家森林经营的历史长、水平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都在250立方米以上。(www.zuozong.com)
此外我国存在的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7%(云南省为63.4%),生长状况也不理想,以及森工林区的“两危”都与忽视森林经营直接相关。
(四)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及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发展很不平衡。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胶合板>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10万立方米/年,中密度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而我国的企业规模则: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平均0.65万立方米/年,中密度纤维板平均0.37万立方米/年,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企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林业企业规模严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加工企业的布局也不尽合理,都有待改善。
林业科技队伍分布不合理,基层单位和林业企业科技入才少,尤其缺少具有高技能的复合性人才;林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因此,林业关键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滞后,森林培育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林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林业发展科技贡献率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