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莲放金辉:中山大学与澄江的情谊永恒

莲放金辉:中山大学与澄江的情谊永恒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澄江人民的情谊,记在了他们心里,铭刻在了中大的校史上。所以,即便是仅有短短一两年时间的相聚,即便这段记忆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山大学和澄江的情谊,却是历久弥新。这是自1940年8月中山大学迁离澄江后,65年以来中山大学对澄江的第一次正式回访,患难时的情谊在新世纪谱写出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中华美德,在这段跨世纪的情谊中得到了升华。

莲放金辉:中山大学与澄江的情谊永恒

中大生,很摩登。

不穿裤,讲卫生。

当年,中山大学的学子们一走到澄江街头,就会被当地孩童们围住,孩子们一边跟着跑,一边嘴里还要念着顺口溜。

在那时候的澄江人眼中,他们对这些来自繁华都市的大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怪”。

你看那女人走路风风火火,哪里像个大家闺秀?你看穿的那裙子,两只胳膊白生生地露着,开衩那么高,一走路大腿就露出来,成什么体统?你再看那边那两个,一男一女走在大街上还牵着手,这学堂里就让他们学这个?

至于男女生同桌吃饭、同桌饮酒等行为,在中大学子们身上更是平常之事。因为当时房舍紧张,男女学生们不得不同住一室,更是令当地人惊诧莫名。

但时间一长,中大学子们落落大方的态度、待人接物的真诚也感染了当地人。时间一长,澄江人也就对他们的“奇装异服”和“特立独行”见怪不怪了。当地的青年男女们受了感染,也有样学样,再不把“男女同行”“男女同坐”当成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也常常在一起唱歌游玩了,而家中长辈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理会。而之后当中山大学办起男女同校的实验中学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送子女来就读。

国破家亡之际,来自繁华都市广州的中山大学师生们,就这样和当时云南一个小县城的居民们产生了奇妙的交集,让一个个令人动情,甚至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在澄江这片土地上上演,碰撞出火花。远道而来的师生们感受到澄江人民浓浓的同胞情,澄江人民则通过中大师生这面窗口,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文明风气。这样的一次交集,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所以,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老一辈的澄江人记得当年远道而来的中大师生;而中山大学将这段经历永远写进了校史,中山大学至今仍是澄江市的智力支持单位,这是一次缘定终身的相遇。

▲中大学生

▲中大学生“青年生活社”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测度,当年中山大学到底给右所镇和澄江带来什么样的思想冲击。会不会有当年还在玩泥巴的孩子,就此坚定了走出家乡求学的念头?会不会有豆蔻年华的少女,就此获得了自由恋爱的勇气?又会不会有懵懂的少年,在中大学子们抗日救亡的呼喊声的感召下,就此再不回头,走上保家卫国的战场?

▲中山大学办学旧址

但毫无疑问的是,虽然在澄江仅仅只有一年多的办学时间,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却收获了很多。澄江人民的情谊,记在了他们心里,铭刻在了中大的校史上。

多年之后,当年在澄江就读的中山大学学子们,依然能够记起澄江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念兹在兹的抚仙湖美景

教育系学生胡有权说:“我最喜欢约三五知己,徒步或骑马到抚仙湖流连,该湖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湖水清澈……”(www.zuozong.com)

农学院学生余坚锐数十年后仍在梦里一次次地回到抚仙湖:“我常在梦中重游抚仙湖,而梦中所见的,都是湖水平静诱人,沁人心扉,湖岸绿茵无垠……我现在难有机会再回到抚仙湖去,但我忆念她,怀念湖边的人们。”

▲中大师生在澄江

有的学生则一直记得1940年学校迁回广东石坪时和澄江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他们和澄江人民眼含热泪,互赠礼物,澄江人民的热情和善良,在他们心中记了一辈子。

曾经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的著名哲学家朱谦之,是毛泽东青年时在北京大学的好友。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时曾说:“我常常和一个北大学生,名叫朱谦之的,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朱谦之在自己的回忆录《奋斗廿年》中,就曾引用过其妻何绛云在澄江时所作的一首诗:

春风几度过窗棂,人自飘零月自明。

门外小嬛花一簇,年年惯听异乡声。

“年年惯听异乡声”,因战乱迁徙的中山大学师生们,到了热情的澄江,找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都已经“惯听异乡声”了,难怪他们会在《告别澄江民众书》中,感谢澄江给予了自己“弦歌再续”的生活。

中山大学的学生不少都来自南洋和广东的富庶家庭,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风潮,还用当时澄江人民很少见过的相机,为澄江这座古城留下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澄江市和抚仙湖的面貌。

所以,即便是仅有短短一两年时间的相聚,即便这段记忆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山大学和澄江的情谊,却是历久弥新。

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学代表团到澄江访问。这是自1940年8月中山大学迁离澄江后,65年以来中山大学对澄江的第一次正式回访,患难时的情谊在新世纪谱写出了新的篇章。

从这次回访开始,澄江就成了中山大学的重点支教点之一,中山大学先后派出多批师生到澄江参加帮扶和支教工作,中大代表团也多次回访澄江,缅怀当年的艰苦岁月,感恩澄江人民当年的无私帮助。

10多年来,前来澄江支教的中大学子们,也对澄江有了特殊的感情。“甚至我们经常在家访的时候,都会听到老人讲起当年中大在澄江的故事”,中山大学第11届支教团团长陈保瑜回忆支教的岁月时忍不住感慨,“抚仙湖的水有多深,我们对澄江的感情就有多深。”

▲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揭幕仪式

80多年前,澄江人民对远道而来的避难学子给予了真诚的帮助;80多年后,中山大学对正在发展的澄江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中华美德,在这段跨世纪的情谊中得到了升华。

时间会继续逝去,但这份铭刻进两地历史的情谊却会越来越真挚,它永远也不会老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