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域与分水岭
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区域,集水区域面积称为流域面积,根据出流断面来确定流域的大小,如图2-3所示,出流断面为Ⅰ时,其相应流域面积为A(阴影部分),出流断面为Ⅱ时,其相应流域面积为A和B,即虚线所包围的全部集水区域。河流某一断面以上的集水面积称为河流在该断面的流域面积,其单位为km2。当不指明断面时,流域是对河口断面而言的。一般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先勾绘出流域分水线,然后用求积仪或数方格的方法量出其面积,在数字化地形图上也可以用有关专业软件计量。
流域的边界称为分水岭、分水线或分水界。分水岭通常位于流域四周的山脊线上,有山岭的地形较容易划分。如秦岭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以北发生的径流汇入黄河,则秦岭以南的径流汇入长江。但两个流域的边界不一定是山岭,湖泊、沼泽、河堤甚至一些平坦的地区都可以成为分水岭。如黄河下游的南北大堤,便是淮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南北大堤之间则属于黄河流域,辽河和松花江的流域分界是公主岭一带地区。
河流的水量由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组成,因而划分流域既要考虑地面分水线,也要考虑地下分水线,但两者不一定是重合的,这是因为地面起伏不一定与地质构造吻合(图2-4)。一般以地面分水线为准划分流域。
图2-3 流域示意图
1—河道;2—分水界
Ⅰ、Ⅱ—出流断面
图2-4 分水线示意图
1—地面分水线;2—地下分水线(www.zuozong.com)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土壤性质、植被、湖泊、沼泽等。
(1)地理位置。主要指流域所处地球的区位、经纬度以及距离海洋的远近等。一般是低纬度和近海地区雨水多,高纬度地区和内陆地区降水少。如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雨水就多,而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就少,尤其是新疆的沙漠地区更少。
(2)气候条件。主要包括降水、蒸发、温度、风等。其中对径流作用最大的是降水和蒸发。
(3)地形特征。流域的地形可分为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其特征可用流域平均高度和流域平均坡度来反映。同一地理区位,不同的地形特征将对降雨径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4)地质与土壤特性。流域地质构造、岩石和土壤的类型都将对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
(5)植被覆盖。流域内植被可以增大地面糙率,延长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同时加大下渗量,从而使地下径流增多,洪水过程变得平缓。另外,植被还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泥沙含量,涵养水源;大面积的植被还可以调节流域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植被的覆盖程度一般用植被率表示,是植被面积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6)湖泊、沼泽、水塘、水库。流域内的大面积水体对河川径流起调节作用,使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趋于均匀;还能增大水面蒸发量,增强局部水分小循环,改善流域小气候。通常用湖沼塘库的水面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的湖沼率来表示。
以上流域各种特征因素,除气候因素外,都反映了流域的物理性质,它们承受降水并形成径流,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数量和变化,所以水文上习惯称为流域下垫面因素。当然,人类活动对流域的下垫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修建了不少水库、塘堰、梯田,以及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明显地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因而使河川径流发生变化,影响到水量与水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也有不利的一面,如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污染以及河流断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