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栋,字擎宇,又字西华,宁夏人。他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终年77岁。赵良栋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入主中原并完成统一大业之际。赵良栋一生戎马,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为清朝定鼎中原贡献了力量,尤其是参与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功勋卓著,任劳任怨。时人赞曰:“国初良将,论者以良栋为最。”[11]康熙也认为:“赵良栋伟男子也,行间著有劳绩。”[12]“武臣之中,如赵良栋者可谓良将矣!”[13]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赵良栋先祖世居榆林,后迁宁夏。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定陕西,他随英亲王阿济格入关中,任潼关守备之职。在定陕过程中,统兵攻秦州、巩昌,屡战屡捷,击败贺珍、武大定等部。后授宁夏水利屯田都司,遂在宁夏定居。顺治十三年(1656年)受大学士洪承畴推荐随征云南、贵州,受到吴三桂的器重,荐授广罗镇总兵,后又移镇贵州平远。赵良栋知吴三桂暗中图谋不轨,遂以疾请辞,吴三桂不准,还想杀害他。幸得“同官为排解,乃得归终制”。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兵连祸结,陕甘官吏纷纷响应吴三桂,形势一时非常严峻。陕西提督王辅臣杀死陕西经略莫洛,叛清响应吴三桂。宁夏也发生兵变,提督陈福为乱兵所杀。甘肃提督张勇力荐赵良栋担任宁夏提督之职。朝臣中有人质疑“陕人不可信”。为了打消康熙的疑虑,赵良栋“请留孥京师,赐宅以居。简精兵百疾驰赴镇”[14]。康熙为之感动,遂令赵良栋调补宁夏总兵官,以提督之职速赴宁夏,还赐他“鞍马、弓矢、甲胄及貂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并御馔一筵赐之”[15]。赵良栋到任不久,就“察知倡乱者把总刘德,而参将熊虎与其谋,戕福者营兵阎国贤、陈进忠。乃分兵使出防,散其党羽,逮虎等正其罪,请旨斩之”[16],果断地平息了兵变,稳定了宁夏局势。平定宁夏兵变后,赵良栋立即着手提高宁夏军队的战斗力,以便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有所作为。赵良栋善于带兵,“御下严而有恩,触法者虽小必罚”。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宁夏军队变成了英勇善战,“炮伤数十人,无敢回顾”的劲旅。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王辅臣派总兵陈甲等“以步骑一万五千余人犯灵州”,被副都统恰塔等率领八旗兵击败。[17]五月,被叛军胁迫的宁夏河东二十余堡,被赵良栋用计招抚,相继投诚。康熙谕令:宁夏“河东各堡,因地狭民稀,不能敌贼,一时被胁,诚非得已,其概从宽宥”[18]。同月,图海统领蒙古、满、汉各路大军,于平凉城北的虎山墩大败王辅臣。六月十五日,王辅臣被迫率众投降,“固原伪巡抚陈彭……各率所属官兵相继来降”[19]。王辅臣投降后,进犯西北的吴三桂部吴之茂、王屏藩被迫退回四川,康熙十八年(1679年),西北重归安定。
赵良栋在西北局势初定以后,又训练了一支精锐的宁夏子弟兵,此时他认为自己年龄渐老,“不乘时努力,虚负上恩”,便积极向康熙皇帝建议主动进取四川,并愿“精选所部步骑五千,独当一路”,[20]直捣叛军老巢。赵良栋老当益壮的精神感动了康熙帝,遂命西北各路清军大举进攻四川。康熙十八年八月,抚远大将军图海疏言:“进取汉中、兴安兵,分为四路:臣与将军佛尼勒由兴安进,总兵官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诸处;将军毕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等由略阳进,西安总兵官朱衣客为后援,驻守西河诸处;将军王进宝、汉中总兵官费雅达等由栈道进,延绥总兵官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宁夏提督赵良栋由徽州之巴都山进,臣等于九月初八日,四路并发。”[21]康熙同意了此作战计划。赵良栋率宁夏绿营步骑5000人于十月出徽县,师进密树关,为了迷惑叛军,先出偏师佯攻黄渚关,“以牵贼势”,终于“连战败贼,贼不能支”,[22]生擒敌将徐成龙,乘胜收复了徽县。首战告捷后,赵良栋兵不解甲,乘胜而进,进取略阳。十月二十七日,赵良栋率兵直抵略阳城下,敌将吴之茂见赵良栋兵强马壮,无心恋战,弃城而遁,略阳不战而下。赵良栋随后又发兵三路,进逼并收复蜀中天险——阳平关,斩敌6000余人,与奋威将军王进宝会师宁羌,汉中全境终于得以收复。康熙对赵良栋的战绩十分满意,称赞赵良栋“亲统官兵,恢复徽州,随取略阳。彼等皆报朕之恩,实心效力”[23]。赵良栋以功授勇略将军兼宁夏提督。
收复阳平关后,赵良栋继续向四川进军。为了增加兵力速取四川,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他上疏请求:“臣所属兵势单弱,请调兴安一路兵及副将杨三虎兵,简选进定四川。”康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要求大将军图海优先满足赵良栋的各项要求,他谕令道:“提督赵良栋与将军王进宝分兵两路前进。……不拘陕西通省及各处官兵,凡系王进宝、赵良栋两将军所调,大将军公图海以身任之,速为调发,务至彼等所指之地,勿致有误。”这样就使赵良栋没有后顾之忧,兵力也有大幅增强,保证了平叛战争的顺利进行。康熙皇帝为了激励士气,下令将赵良栋、王进宝“其标下官兵,各加一级”[24]。赵良栋率师昼夜兼程,春节也顾不得休整,于除夕之夜进抵川江上流的战略要地白水坝,这里俗称“铁门槛”,易守难攻,险峻异常。其时江水上涨,水流湍急。吴三桂之兵夹江而守,沿江立营,以逸待劳,“防守尤力”。在军无舟楫、欲渡无力的局面下,赵良栋认为只有兵贵神速方能克敌制胜。他严令各部于元旦渡江,视其马策所指,后退者斩!次日黎明,赵良栋身先士卒,“骤马乱流而渡,师从之”[25],士兵们见主帅奋不顾身,也纷纷泅渡过河,向叛军发动猛烈进攻。“敌发炮,伤数十人,无回顾者。”[26]叛军见此情形大惊失色,敌营骚乱,守将郭景仪等阵亡,余敌溃逃。赵良栋麾师紧追不放,直逼旧州明月江。敌兵断桥守江,妄图阻止赵良栋的追击,守住成都。赵良栋分析了形势,决定兵分三路:总兵王进才等兵分两路直取成都,自己亲率大军为后路继进。王进才等取路而行,赵良栋“督兵浮水渡江击贼”[27],守敌见状惊溃。赵良栋加速前进,经绵竹进攻成都二十里铺。敌巡抚张文德等只好率文武官员200余人迎降,成都遂克,四川全境被收复。自康熙十八年十月出师至翌年正月攻克成都,赵良栋出师仅两个多月,就先后攻克徽县、略阳等战略要地,并轻取成都,为清朝夺回陕西汉中、收复四川立下了奇功。为此,康熙下令予以褒奖:“以勇略将军陕西提督赵良栋为云南贵州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仍兼管将军事务。”[28]赵良栋官升总督,可谓荣耀之至,但他怕宁夏无人镇守,“疏辞总督”,康熙皇帝没有准许。为了让赵良栋安心领兵作战,康熙在次年四月下谕“以勇略将军赵良栋子荫生赵弘灿为陕西宁夏总兵官”[29]。令赵良栋“仍将镇兵从征”。[30]
收复四川后,赵良栋建议乘胜追击,直取吴三桂老巢昆明。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川楚粤各路清军约期并进。为了使各路协调一致,赵良栋向康熙陈述分路进兵的战略方针以及进军路线,康熙对此十分赞许,下旨说:“赵良栋身在行间,熟悉地方情形,具疏入告,宜悉如所请。”[31]赵良栋率军由四川南进云南,分遣游击冶国用等西取雅州,收复象岭、建昌诸卫。又东略叙州,平定纳溪、永宁诸县。特别是永宁之战十分激烈。“(康熙十九年)四月初八日,贼以劲卒犯永宁,官兵鏖战弥日,贼犹不却。”赵良栋调兵猛冲敌阵,斩敌总兵毛有贵等,“贼始大败逃遁,阵斩千余人”[32],终于取得永宁之战的胜利。收复永宁后,叛军悍将胡国柱、夏国相等统兵直逼永宁,全力反扑。赵良栋见形势危急,急檄将军吴丹趋保永宁,但吴师启行“将及一月,犹未渡江”。赵良栋心急如焚,上疏清廷:“如永宁不保,贼势愈张”,请求立即下令督促吴丹“击败永宁贼,即乘胜进取云南”。康熙下诏:“将军吴丹往取泸州,行及一月,逗留仍未渡江,不合。其速令取泸州,剿除来犯永宁诸处贼寇。”[33]但吴丹的父亲是康熙权臣明珠,平素不习兵事,是个纨绔子弟,坐拥二万重兵却“不急赴援,以致永宁复陷”[34]。永宁失守后,四川局势急转直下,泸州、叙州等地相继失守,胡国胜、夏国相乘机进围建昌。赵良栋又飞檄总兵朱衣客所属八千兵入援建昌,但出师不利,被击败后退守雅州,以致建昌被叛军攻占。永宁、建昌之失,使康熙大为恼怒,于是下诏解将军吴丹之印以授佛尼埒,逮朱衣客下刑部治罪。同时严令赵良栋:“今宜协力剿贼,速行恢复永宁、建昌诸处。”[35]赵良栋接令速行,令其子宏灿及总兵李芳述为先驱,自统大军继后。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出师至九月止,先在凤凰村败敌,再败敌于观音崖,接着又攻克关山、象岭,渡泸江,恢复泸州、叙州,进克永宁、建昌,又重新收复了失地。接着,赵良栋又率兵乘胜渡过金沙江,于康熙二十年九月进抵云南。
此时叛军老巢昆明已被清军重兵围困,“大将军贝子彰泰统湖广、广西诸路满、汉兵四十万下云南,攻会城,屯城东归化寺,西亘碧鸡关,连营四十里”[36]。如此众多的军队却互相观望,互相推诿,彰泰等只知饮酒作乐,视军事如儿戏。吴三桂子吴世璠虽困守孤城,却利用清军不在昆明湖设防的机会,水运粮草,得以苟延残喘,双方相持数月之久。赵良栋师进昆明城下,对彰泰等人十分不满,他建议彰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彰泰却答曰:“皇上豢养满洲兵,岂可轻进委之於敌?且尔兵初来,亦宜体养,何可令其伤损?”[37]其实是怕赵良栋独占功劳,抢了他的风头。赵良栋奏报朝廷,请求率所部率先攻城,康熙同意了他的请求。赵良栋仔细勘察地形后,“率所部夜攻南坝,破垒夺桥,遂薄城。”[38]彰泰见赵良栋旗开得胜,只得下令全军攻城,吴世璠兵败自杀,余军悉降。云南收复,“三藩之乱”至此彻底平定。自出师四川至平定云南,赵良栋率宁夏子弟兵屡战屡捷。尤其是攻克昆明之役,赵良栋身先士卒,只用六日就破敌克城,可谓功劳卓著。故清人陈康祺称:“平滇之役,赵襄壮公良栋实为首功。”[39]攻下昆明后,清军志骄意满,纪律败坏。“破城时,诸将争取子女玉帛”,吴三桂宠姬也被清将霸占,“一归将军穆占,一归总督蔡毓荣”。[40]赵良栋却对子女财帛毫不贪心,他“饬所部不以一骑入城……移师曲靖以待”。[41]《乾隆宁夏府志》称赞赵良栋“生平独当一面,功凡克府县百数十城,得伪官大小千余人,收伪印二百六十余,平蜀及滇仅二岁一月。国初良将,论者以良栋为最”[42]。
赵良栋虽功绩卓著,但为人耿直,不徇私情,“每与同列议军事不合,辄守便宜率兵独进”,以至于“功名既盛,谤议蜂起”[43],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幸得康熙明断,得以全身回归故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病逝于宁夏城家中。综观赵良栋一生作为,可以概括为两大功劳。一是清兵入关至统一全国之时,积极参与统一斗争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二是在巩固统一的战争中,坚定站在维护统一的立场,对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在平定“三藩之乱”中,他统领训练有素的宁夏军队,进取汉中、平定四川,直至攻克昆明,屡战屡捷。辞职归乡后,仍为巩固统一出谋划策,对彻底平定噶尔丹叛乱作出了贡献。
(王晓华,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编审)
【注释】
[1](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61页。
[2]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3]《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贠有强、李习文主编《宁夏旧方志集成》卷18,学苑出版社,2015年,第304页。
[4]《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贠有强、李习文主编《宁夏旧方志集成》卷17,学苑出版社,2015年,第414页。
[5](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7页。
[6](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52页。
[7](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60页。
[8](清)王学伊修,韩超校注:《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人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9](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47页。
[10](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51页。
[11]《朔方道志》,贠有强、李习文主编《宁夏旧方志集成》卷21,学苑出版社,2015年第265页。
[12]《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59,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20页。
[13](清)温达等:《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7页。
[15]《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59,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8页。
[1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7页。
[17]《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59,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0页。(www.zuozong.com)
[18]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19]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2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7页。
[21]《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3,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9—20页。
[22]《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5,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23页。
[23]《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6,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8页。
[24]《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7,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7页。
[2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7页。
[2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7页。
[27]《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8,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0页。
[28]《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8,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2页。
[29]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3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8页。
[31]《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89,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9页。
[32]《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90,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2页。
[33]《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92,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3页。
[34]《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92,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5页。
[35]《大清历朝实录·圣祖康熙实录》卷92,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第16页。
[3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8页。
[3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8页。
[3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赵良栋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08页。
[39](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中华书局,1984年,第582页。
[40](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中华书局,1984年,第582页。
[41]张维主编,赵荧、牛得权校点:《甘肃人物志》卷9《赵良栋传》,《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88年7月。
[42](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9页。
[43](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