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由两个传说组成。其一是: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生活在金沙江边,以淘金为生。后来一个魔王霸占了金沙江峡谷,兄弟俩为了夺回自己的领地,与它大战三天三夜。哥哥玉龙雪山砍缺了十三把宝剑,这十三把宝剑变成玉龙十三峰;他的汗水流淌在大地上,变成了白水、黑水、三思水三条河流。弟弟哈巴雪山的头被魔王砍掉,落进了江中,所以今天的哈巴雪山光秃秃地屹立在江边。其二是:玉龙原为一美少年,他与一位姑娘相爱,约定来年成亲。但后来姑娘违约,与豪门大户攀亲结缘。玉龙气白了头立于群山中,山上的积雪四季不化。和耀淑、和茂根讲述,和强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2 0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酿奶仙子——白水台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天上的酿奶仙子不小心让奶汁流到人间,玉皇大帝命她下凡收回。仙子来到人间后,不愿再回天上。玉皇大帝便命雷神放出炸雷轰击她,她的体内便流出大量的奶浆,凝固成白玉般的岩石,岩石缝中的泉眼里流出清清的山泉水。这便是白水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附近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来品尝泉水、观景、野炊、赛马,以纪念那位造福于人的酿奶仙子。和年恒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3页,2 0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白水台的来历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一位东巴同玉皇大帝争位置,他们决定比试爬山,谁先到达神山顶,谁就获得优先挑选权。结果是二人同时到达目的地,不分胜负。后来他们都作了让步,玉皇大帝先挑选位置,但要为东巴找一处好地方修行。东巴看上了白水台,玉皇大帝便抓一把白雪向它撒下来,让它成为东巴的修行之地。自此以后,白水台就成为东巴教的圣地。和年恒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8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哈巴山和玉龙山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西族聚居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金沙江北岸的玉龙公子与南岸的哈巴姑娘相爱,双方的父母为他们订下了婚约。不料旱灾来临,哈巴姑娘将一腔热血喷上天空化作甘露,昏死过去,最终生命耗尽。玉龙公子到东海摘来仙桃,试图抢救恋人,但等他赶回来,哈巴姑娘已化成雪峰。由于伤心过度,玉龙再也爬不起来,最终也化成雪峰,永远陪伴在心上人身边。他手中的仙桃后来变成金沙江两岸的仙人掌。李官秀讲述,董学瑞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7年第3期,16开,2页,3 000余字。(陈烈)
金沙神女与石鼓青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古代,地球上汪洋一片,天神叫小女儿金沙神女引洪水至大海。神女来到石鼓,一座大山挡住了她的去路,一位小伙子为她辟开山石,她才得以开道引洪。神女爱上了小伙子,但为了完成父命,她不能停步,不得不与他分离。神女告诉小伙子,待自己将洪水引到大海后,再回来与他相会。从此以后,小伙子每天都在江岸等待神女归来,最后竟化成一尊石像立在那里。金沙神女回来后悲痛欲绝,一转身折回大海,再也没回头;而石像站在江边,一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和铁武讲述,何密等搜集、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2页,3 000余字。(陈烈)
金沙江和玉龙山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金沙江是个年轻的姑娘,而玉龙山是位白头老翁,他们同住在巴颜喀拉山下。有一天,老翁告诉金沙江,东海王子很爱慕她。姑娘便决定去与王子相会,老翁答应一同前往。两人来到丽江,老翁太累便沉睡过去,挡住了金沙江的去路。听说他要到几十万年后才会醒过来,姑娘只好绕道向东流去。从此留下了长江第一湾。周汝诚讲述,光天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2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石门开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从前,石鼓附近有一位身强力壮的佃户,他的箭法也很好。有一次他追赶一只小鹿,来到一块巨岩前。巨岩开了一个洞,他在洞中获得一件宝物——弓箭。贪心的财主听说后,想到那个洞中挖金子。他进去后,一门心思挖宝,以至忘了叫开石门的咒语。石门永远关闭,财主葬身在洞中。后来人们将这块大石岩叫做“石门关”。和长寿讲述,戴美莹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3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厄则坎美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居住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拉伯的纳西族先民分为和、木二姓,因水源问题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很少来往。后来为了共同的利益,二姓又和睦相处,水源问题也得以解决。为了纪念这件事,他们将其中的一条大水沟取名为“厄则坎美”,意为“宰牛庆和睦大沟”。和正义讲述,和爱华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1 000余字。(陈烈)
阮可支系迁徙的传说 纳西族迁徙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阮可人本居住在内蒙古和青海境内的“女人皇帝国”。有一年,他们的先民杀了不服管辖的贵族,受到国王的赏赐。他们得到武器和胜利旗后,开始向远方迁徙。途经洛吉河流域一带时,他们分为三支,其中一支定居在如今的白地,成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和国柱等讲述,蓝文亮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3页,2 0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拉什海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拉什姑娘与猎人阿鲁相爱,引起了财主的嫉妒。财主企图强娶拉什,遭到拒绝。后来拉什为阿鲁生下一个女儿,因而遭到财主的迫害,被逼跳湖身亡。阿鲁悲痛欲绝,最后化为一股山泉流进心上人死去的湖里,他的女儿也紧随其后跳入湖中。拉什的灵魂化为一棵珍珠树,阿鲁的灵魂化为海水,他们将女儿带到珍珠树下。女孩靠珍珠返回了人间,变成让财主羡慕不已的富人。财主的老婆听说后,来到湖里贪婪地摘珍珠。湖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滚烫如沸水。财主的老婆摘取的金叶银花珍珠果撒落一地,不久便全变成了鱼虾。据说这是拉什与阿鲁为女儿留下的粮食。后人将拉什跳下的湖取名为“拉什海”。周汝诚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6页,5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文笔峰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生碧海子边有一个樵夫,一次他上山砍柴,受到财主阻拦。财主想独占生碧山,诬陷樵夫偷他的树木。樵夫决心告倒财主,可他不会写状纸。后来生碧河龙女爱上了他,与他成婚。在龙女的帮助下,樵夫告倒了财主,财主气绝身亡。生碧河龙王要女儿回龙宫,龙女不愿回去。龙王先是发洪水想冲散樵夫夫妻俩,但未达到目的;不久又停雨三年,使人间遭受旱灾。龙女便向青天状告父亲,为人们解除了旱情。她写诉状的笔化为文笔峰,砚台化为生碧海(文笔海)。当地还留下这样的气象谚语:“文笔峰头云似墨,丽江坝子雨如金。”周汝诚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16开,6页,5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大研镇的来历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木土司一家从白沙迁往丽江后,丽江日渐热闹、繁荣。后来木土司府将当地三天一次的街期改为天天可赶街,当地的经济发展得更快。木增当了土司后,叫幕僚为丽江的新街取名。幕僚心想,新街形状似一块大砚台,正好与文笔峰遥相对应,丽江若只有“文笔”而没有“大砚台”,也写不出锦绣文章,因此将新街命名为“大砚镇”,后演化成“大研镇”,即今丽江古城。纳若讲述,木丽春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 0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玉龙大雪山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玉龙大雪山与哈巴雪山原本是兄弟,有一次他们拦住奔向东海的金沙姑娘,要与她对歌,以便倾诉爱慕之情。姑娘同意。不一会儿,兄弟俩累得睡着了。当他们醒过来时,姑娘已绕过他们继续向东奔去。两人相互责怪,玉龙冲动地一刀砍下弟弟的头。事后他悔恨不已,号啕大哭起来。他的两行泪水流成两条河,一条从白石流过(即白水),一条从黑石流过(即黑水)。他在痛苦中熬白了头发,无头的哈巴雪山静默无语。两山对峙,成为丽江一道雄奇的景观。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4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虎跳峡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大具坝子旁有一个猎人。一次他在山洞里烧兽肉吃,香味引来了一只老虎。因洞里有火,它不敢进去,只好蹲伏在洞口。猎人将一根燃烧的木柴踢向它,它受到了惊吓,飞奔而去。金沙江挡住了它的去路,它只好纵身一跳,跃到江心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隐没在对岸的密林深处。从此以后,人们称金沙江上游的峡谷为“虎跳峡”,而老虎跳过的巨石被叫做“虎跳石”。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卧虎山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只老虎不服山神的管教被赶了出来,猎人发现后带着猎狗去追。它拼命地逃,前面却有穿山甲挡住了去路。处于绝境的老虎大吼一声,趴在地上再也起不来,紧随其后的猎狗被吼声吓死了。后人将老虎卧下变成的山冈叫“卧虎山”,它的后面是白色猎狗变成的白狗山。据传生活在卧虎山的人也有一股虎气。木本甲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8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哈巴雪山歪脖子的故事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是兄弟,两人的身体连在一起,天衣无缝。有一次金沙江姑娘沿着深谷悄悄走到他们面前。兄弟俩刚从格姆女神山走婚回来,所以没有在意这个姑娘。金沙江姑娘对他们唱了三天三夜的情歌,可兄弟二人毫不动心,也不为她让路。姑娘没有办法,趁哈巴雪山睡意蒙眬之时,偷偷从他脚下溜走,急急忙忙向东奔去。玉龙雪山气得打了弟弟一耳光;哈巴雪山的脖子被打歪了,生气地转过头向着北方,不理哥哥。玉龙雪山更是生气,转过身来朝南方望去,抬头挺胸再也不理睬弟弟。金沙江姑娘一直隔在两兄弟之间。和爱月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3页,1 5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象山和狮子山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象和狮子兄弟俩住在澜沧江边,它们极仰慕玉龙雪山冰清玉洁的圣颜,有一天它们决定在天亮前到山上朝圣。走到丽江坝时,两头怪兽再也走不动了,便互相埋怨,甚至动起武来。丽江山神看见两头怪兽在厮打,便一挥鞭将它们分开了。象和狮子被点化成两座山,在它们之间是一条玉河。佚名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2页,8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金安铁索桥的传说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大理鹤庆人蒋某与一位富家女相爱,遭到女方家长的坚决反对,一对心上人只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私奔了。他们到了金沙江梓里渡口,准备逃到江的北边。摆渡的船工只愿渡一人过江,“渡男不渡女,或渡女不渡男”。蒋某让姑娘坐上了渡船先过江,自己则凭着好水性游过了江。后来他当了贵州提督,便叫人在梓里渡口修建了一座铁索桥,方便过往路人,人们称它为“金安铁索桥”。佚名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4页,2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宝山石头城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宝山上有一条巨龙,它经常俯下身伸长脖颈痛饮金沙江的水。一个恶魔很嫉妒它,有一次一刀砍断了它的脖子。身首分离的巨龙再也不能腾飞,它的身子化成了山脉,头化成了一块巨石。后来纳西族先民在这块巨石上开天辟地、建造家园。他们的通道、城门、住房、卧床、炊具、灶洞、桌凳、水缸、水渠等都是依山就石凿成。一座屹立在巨龙头上、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石头城堡雄踞在金沙江边,形成了一道神奇的景观。王德义讲述,牛耕勤记录、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金沙江姑娘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玉龙雪山为儿子太子雪山选媳妇,看中了金沙江姑娘。可金沙江早已倾慕东海龙王的儿子,坚决不嫁太子雪山。玉龙雪山恼羞成怒,便与弟弟哈巴雪山一起挡住了她东去的路。后来金沙江姑娘还是伺机找到了出路。玉龙雪山气白了须发,他砍下了弟弟的头,将儿子拦腰斩断,但最终还是没有拦住姑娘。杨增华讲述,杨嘉明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800余字。(陈烈)
金沙江姑娘的出世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马头山姆怀胎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后才生下了女儿金沙江。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金沙江姑娘来到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上,欢呼着:“哦,依古(纳西人住的土地)!”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美丽的纳西族姑娘,她也吹呼着:“哦,依布(金沙江)!”从此金沙江姑娘和纳西人永远相处在一起。和铁武讲述,和集琼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500余字。(陈烈)(www.zuozong.com)
红石岩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红石岩与江对面的阿可岩连在一起,阻挡了金沙江姑娘去东海寻母之路。金沙江姑娘便发大水想淹没它们。当发现人们也跟着遭水灾后,善良的姑娘只好将洪水吞下,让大家重新安居乐业。玉皇大帝得知岩石故意挡道的消息,便派天将将它劈成两部分,为金沙江姑娘开了路。天将还口吐火龙想将其中的一块岩石烧化。这块岩石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从此变红了,人们叫它“红石岩”。和时杰讲述,和经雁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800余字。(陈烈)
老君山九十九龙潭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老君山一带遭受特大旱灾。为解除旱情,观音从天池中抓了一把泥鳅,正好一百条,抛向老君山。有九十九条泥鳅落在山上,另一条掉在毗邻的剑川县境内。落在老君山上的泥鳅都变成泉眼,九十九口龙潭诞生了,解除了当地的旱情。从此以后,凡碰上旱灾,老君山一带的人民便在这些龙潭边行礼求雨。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黎明飞人洞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黎明傈僳族乡的某山洞中住着一个会飞的妖魔,它常常出来侵扰附近村寨的百姓。有一次它抢来一个姑娘,并强逼她成亲。后来它要铁匠帮它打造工具。铁匠将计就计,烧死了它。它的妻子从高崖上摔死了。她留下遗言说,妖洞里有许多金银财宝。可是无人敢去妖洞探寻,人们称这个洞为“飞人洞”。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4页,2 0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龟山和马鞍山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阿纳山位于丽江坝子的周边。有一次市日山神在它面前夸耀说,丽江坝子中的山全是宝山。阿纳山的身子与马鞍不为所动,而它的龟形头却不听使唤,想去沾宝山的光,独自朝坝子中间跑去。龟形头力气有限,最后倒在坝子中,再也起不来,形成了龟山。龟山的眼睛望着坝子中央的宝山——震寂山。后人在震寂山上建起了玉皇殿,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让扑倒在地的龟山羡慕不已。龟头离去后,阿纳山的剩余部分——马鞍山仍然耸立在坝子的周边,形成丽江的又一景。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阿老山和阿奶山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古代,有一对纳西青年相爱,恶神米利术嫉妒他们,便施魔法破坏他们的牧场,并将姑娘抓来藏在山洞里。小伙子翻山越岭去寻找爱人。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两人才在洞中相见。恶神又施魔法分开他们,将他们点化为两座山,即阿老山和阿奶山。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古城大研镇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有位天神站在狮子山上,发现山下有一个方圆数十公里的大坝子,文笔峰直插云天。他认为大坝子正好与文笔峰相配,有笔又有砚,正好写锦绣文章。他兴奋地用笔饱蘸墨水,以蓝天当纸,奋笔疾书。笔尖落下了一滴墨水,成为文笔峰下的文笔海。纳西人居住在“大砚”上,他们称这里为“大砚镇”,后来改为“大研镇”,即现在的丽江古城。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8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金沙江的金子是怎样来的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古代,金沙江上游有不少黄金,天神派一位神仙下来挖。这位神仙挖的金子一堆接一堆。后来天神又派一位神仙官员来检查他的工作。挖金子的神仙向官员告假,请求回家看望老母亲,结果被拒绝。一气之下他将挖上岸的金子全部倒入金沙江。从此以后,在水流的冲击下,整条金沙江都有了黄金。和玉贵讲述,赵金云等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700余字。(陈烈)
金垒岭和玉龙山 纳西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代有个美丽善良的纳西姑娘,与一位青年猎手相爱,两人准备办婚事。一个财主得知消息,心生歹念,企图加害猎手。这对恋人被迫离家出走,财主一路追来,施魔法让他们永世不得见面。姑娘在狂风中向西飘去,并不停地呼喊心上人的名字。她喊一声,猎手便长高三百丈。她连喊了五声,猎手长成一千五百丈的巨人,变成了一座山,后人叫它玉龙雪山。姑娘后来也变成了一座山,人们称它金垒岭。两山一直深情相望。和李才讲述,赵兴文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2页,2 000余字。(陈烈)
龙女树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木天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计划并吞北王的领地永宁。他先是将女儿龙女嫁给北王之子,以骗取北王的信任。不料龙女与北王之子真心相爱,让木天王没有下手的机会。北王去世后,木天王觉得机会来了,他先是将女儿接回丽江。龙女回到丽江后,把父亲即将攻打永宁的消息写信告诉了丈夫。新北王得到密信之后,领兵向丽江进攻,不幸战死。龙女因告密被父亲囚禁在玉龙湖湖心亭里,忧郁而死。她的灵魂化为一棵海棠树,人们称它为“龙女树”。杨实秋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4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情死树的传说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蒙世村有一家人,父亲为儿子指腹为婚。儿子长大后,父亲逼他成亲,可他早已有了恋人。父亲坚决不同意儿子的自由恋爱。这对恋人痛苦不堪,双双吊死在一棵山楂树上。他们的魂魄也附托在树上。后人称这棵山楂树为“情死树”。和光、和立基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4页,3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阿洛桃子的传说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纳西土酋阿琮阿良帮助蒙古大军渡过金沙江后,忽必烈送给他一个金色的黄金大桃,以示感谢。阿琮阿良将桃子种下,第二年桃树便硕果满枝。为纪念蒙古族与纳西族的友谊,后人将这种桃子取名为“阿洛桃子”。阿洛桃子色黄,又大又甜。和光、和亮、和布塔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3页,2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皇帝麦子的来历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丽江原来不产玉米,忽必烈南征来到这里,下令部下种玉米以解决军中的粮食危机,从此以后丽江人便开始种玉米。为了纪念忽必烈,人们将玉米称为“皇帝麦子”。和光、和寿昌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7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药王的传说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玉龙雪山下的纳西人曾遭受一场特大瘟疫,后来用各种药草才得以平息。神农为表彰在瘟疫中救人有功的药草,决定在它们中选一位做药王。各种药草按时前来参加竞选大会,黄芩自认为功德盖世,肯定当选,因而没按时到场。赶到会场后,它又唱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医字歌》:“任何太医本领大,没我黄芩病难医。”最后它并未当选药王,气得根心干朽,成了今天的样子。和耀叔讲述,李即善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丽江第一所瓦房的来历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的先民住木楞房,不会修建瓦房。到了明代,一位木土司进京朝贡,看见京城雄伟富丽的建筑群后,赞叹不已,便不惜花重金聘请来一位龚姓师傅。龚师傅来丽江建成第一所土木结构的瓦房,从此改变了纳西人住木楞房的习俗。后来他落户丽江,他的后代发展成一个大村寨,木土司赐寨名为“纳西烧瓦村”,以示对他们祖先的尊敬。木尚芳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虎潜丸的传说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和氏家族是木土司府的世传太医,虎潜丸是在其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医药方研制而成的。和氏家族规定,由长子接传秘方。后来,一位和氏子弟上北京求学,他请北京同仁堂帮忙销售虎潜丸,使此药名震京城。自从虎潜丸在北京打开销路后,和氏兄弟开始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引进外地的当归做原料,获得了成功,虎潜丸的原料短缺问题得以解决。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氏兄弟让马帮将虎潜丸运销国外。和氏家族的成功引起了同行的嫉恨,后来虎潜丸的配方失传了。和福果讲述,木丽春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7页,5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口弦的传说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穷汉戈鲁之妻被领主迫害致死,他独自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有一天他让三个儿子自谋生路。善良的老三为了替母报仇,学会了弹口弦,并利用口弦与领主作斗争。后来他为躲避领主的迫害,独自躲进深山。一只黑熊变成姑娘,与他相恋。一次老三弹了几首口弦曲子,感动了神灵,神灵送给他一个宝葫芦。老三与黑熊姑娘回家举行婚礼时,他当着众乡亲的面,从宝葫芦里倒出两只猛虎,咬死了领主,为母亲报了仇。老三又从宝葫芦里倒出许多小葫芦,赠送给众乡亲。从此以后,欢乐的口弦曲子伴随着人们的幸福时光。天上的恶神不让人们快乐、幸福,收回了宝葫芦。人们只好弹着口弦去寻找宝葫芦,寻找快乐与幸福,口弦作为一种乐器一直流传至今。杨增华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7页,6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石牌坊 纳西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天神得知人们要在狮子山脚下建一座石牌坊,便派了许多神工天匠下凡帮忙,要他们趁人们还在睡梦中悄悄赶着施工。众神腾云驾雾降临丽江,在月光下凿好了石柱、石梁、石鼓,刻上石狮、鳌鱼及各种图案,并在坊的上层正中镌刻了“忠义”二字。当他们将雄伟壮丽的石牌坊修好后,天刚刚亮。他们悄无声息地回到天庭,而将石牌坊永远留给了纳西人。佚名讲述,牛耕勤搜集、整理。收入《丽江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6年编印。(陈烈)
泸沽湖和猪槽船的来历 纳西族摩梭人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农布的摩梭小伙子,有一次在山林里过夜。半夜里,他听到动物们在议论,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村子旁有一股山泉,里面的水被一块石头盖住了流不出来。农布回来后就把这事告诉了当地的司沛(土司),并带着众人把山泉上的石头搬开,一股泉水立即喷涌而出。泉水越流越大,后来淹没了附近所有的山沟,周围出现了一个大湖。村民们坐在猪槽上才得以脱险。一位母亲把未成年的儿女放入猪槽,自己却葬身湖底。后人将那湖叫“泸沽湖”。阿玛一史讲述,杨尔车搜集。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3 000余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 石高峰)
摩梭人为什么没有文字 纳西族摩梭人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达巴,一个穷,一个富。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学识字。穷达巴很勤奋,把学到的知识都记在心里;富达巴很懒,不爱动脑,把学来的字记在猪皮上。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因没有粮食吃,富达巴便把写有文字的猪皮烧着吃了,所以他的后代摩梭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阿男给耸讲述,李子贤、邓启耀、何真等搜集、整理。载《山茶》杂志1981年第4期,16开,1页,500余字。(李金明 石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