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惹惹”的传说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有个叫惹美的女性精灵,经常啖食死人的尸体,作践死者的灵魂,使死者的灵魂不能回归祖先的发祥地。人们为了护尸而集结起来,男人大声呼喊“阿惹惹”,女人则发出如羊叫声的声调相呼应。他们想制造一种阵势,镇住惹美,让亡灵顺利上路归祖。此习俗流传了下来。和玉才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7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编印。(陈烈)
《白王什礼》的传说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古代,纳西部落与木里部落毗邻,共饮一江水,共祭女神山。在一年二月初八的朝拜会上,纳西木天王的公主与木里部落的王子倾心相爱。木天王统一内部后,准备吞并木里部落。木里部落娶走他的女儿。木天王趁女儿回娘家之机,探清了木里部落的虚实,准备起兵攻打。木公主得知父亲要偷袭木里,便写了一封信将此事告诉丈夫。木里王子得到信息后,便来找岳父和谈。木天王在白水和黑水地界埋下重兵,准备伏击前来和谈的女婿一行。两军交战,使白沙的三条干沟变成了血河,木里王子身亡。木公主悲痛欲绝,对天痛哭。木天王知道女儿泄露了消息后,在玉湖边造了牢房将她囚禁起来。木公主哭了七天七夜,最后流着血泪死去。木天王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找人超度女儿和女婿。他召集民间乐师,创作了大型安魂组乐《白王什礼》。后来这组乐曲流传于民间,成为纳西族为死者送葬的安魂曲。杨六、木金良、和古纳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14页,10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喂麦达》的传说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当老人去世或过年过节的时候,纳西族都要唱《喂麦达》的调子,并伴以唱词、舞蹈。“喂麦达”可译为“可怜的鹰”。古代纳西人驯鹰要做三件事:一是缝上鹰的眼睛;二是用铁链拴住鹰的双脚,使之不能自由行动;三是不让鹰睡觉,也不让它吃饱。老人们有感于此,认为鹰可怜,便唱起了《喂麦达》调。它的内容不断演变,可以有多种形式,甚至可用欢快的音调来歌唱新生活。佚名讲述,木耀钧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祭猎神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蛮荒时代,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起赶着家中的动物到林中放牧。后来哥哥因不愿受后母的虐待留在山中;而弟弟带上一部分动物回到家,并将它们驯养成六畜。哥哥留下的动物最终成了野兽,他自己则在山中修炼成猎神。弟弟要获得野物,必须祭祀猎神哥哥。从此以后,纳西族祭祀猎神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和义光讲述,杨曾烈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祭祀署神的传说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纳西人家都供有署神。有一户人家因得署神的护佑而发家致富。后来这家人在修建新房时以污秽之物亵渎神灵,受到署神的惩罚,从此人畜不宁。他们只好搬迁到其他地方。到了新居,他们请来东巴举行祭祀,向署神许愿谢罪,方才平安无事。从此以后,纳西人严禁污染供祭署神的水潭,此俗流传至今。木本甲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阮可人祭天为什么同时祭胜利神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阮可人的先民在从四川迁来白地的途中,得到胜利神的保佑,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才得以顺利到达目的地定居。为了感恩,他们的后代不仅祭天还要祭祀胜利神。和国柱等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露鲁人供祖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纳西族的祖先尤娶了一位傈僳族姑娘,生了一子,取名露鲁。露鲁长大后对母亲很不孝顺,经常打骂她。有一次他看见一只乌鸦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深受感动,发誓一定要痛改前非。母亲见到儿子急匆匆地向自己走来,误认为他又要打自己,便在一棵栗子树上撞死了。露鲁悔恨不已,便砍下一根栗子树枝,把它当做母亲的亡灵供奉。从此以后,他的后代供奉栗子树的习俗就兴起来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七日他们都要上山接祖送祖。和士贤讲述,和汉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 0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火葬的故事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有位老太婆去世后,她的三个儿子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安葬她,先后将她埋进灰堆、沙堆,但都不成功,大风和洪水一来尸骨便裸露出来。他们认为这样不吉利,便请蜜蜂上天请教天神。天神叫他将母亲的尸体架在木楞柴垛上火化,自此纳西人有了火化的习俗。佚名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火葬烧披毡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代有一对兄妹,从小相依为命。妹妹长大成人后出嫁,自此多年未与哥哥相见。后来哥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外甥的婚礼,见到了妹妹,但未相认。他因未得到舅父的尊位而气愤地离去。当妹妹得知离席的是自己多年思念的兄长时,赶忙追去扯住他的披毡。哥哥一刀割下披毡的下摆,扬长而去。妹妹抓住割下的披毡气绝身亡,她的尸体烧了七天七夜也烧不化。哥哥得知消息后,赶来将那块披毡盖在妹妹身上,尸体才得以烧化。从此纳西族形成火葬时烧披毡的习俗。和学文讲述,木丽春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2 0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丽江土葬的传说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丽江改土归流时,一个和姓官员提倡土葬,并将自己的父亲埋在黑龙潭旁边的象山顶上。恰好这一年黑龙潭干涸,乡民认为是和姓官员动了象山的龙脉,便要迁走他父亲的坟,遭到拒绝。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昆明总督府。不久黑龙潭又出水了,解除了当地的旱情,双方的怨恨才得以平息。和姓官员因学习汉俗有功,受到了流官的嘉奖。从此丽江人大力推行土葬,一直沿袭至今。和福生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3页,2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寻找妈妈的故事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代有一个恶婆婆,经常虐待儿媳,有一次竟将她赶出家门。儿子将媳妇藏在山林的岩洞中。孙子长大后,进山林寻找母亲。他得到山神的帮助,在梦中与母亲相会:母亲为他缝补麻布衣,并钉上纽襻。他醒来后,并没有找到母亲的踪影,知道她已过世。从此以后,纳西人为父母穿孝衣时,不能钉扣子,寓意是等大人的亡灵来帮钉上。后辈送葬时,需用麻布包上一包米饭,系于腰间,以示对长辈的孝敬。此俗流传至今。和石兰、和爱月、和桂生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4页,3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戴孝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东巴三久的母亲死后,其亡魂变成了一只冻僵的蜻蜓。三久用一块白布将蜻蜓包住,让它复苏后飞上天。为了永远记住母亲,他将这块白布缠在头上。从此以后,纳西族在长辈死后,头上包一条白布,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叫做戴孝。木丽春讲述,赵金云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列黑哈”礼仪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以狩猎为生的夫妻,由于父亲去世时他们没有守在身边送终,深感内疚。后来夫妻俩绕着父亲的遗体绕了三转。从此以后,凡父母亡故,纳西人都要举行这种礼仪,后人称其为“列黑哈”。杨学伟讲述,蓝文亮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9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争壁”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天上有一个恶神,与人类结下了冤仇。为报复人类,他派同伙“寸鬼”与“争鬼”来人间作怪,损害村民们的六畜和庄稼。为了免遭祸害,人们于农历二月初一祭祀这两位鬼神,后人称此祭仪为“争壁”。和年恒讲述,蓝文亮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8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除秽礼俗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一头独角牛把天挑开一个洞,天河的水倾泻到人间。地球上洪水滔天,万物毁于一旦,仅剩下司巴扎姆与司巴吉姆兄妹俩。他们按神的旨意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由于兄妹通婚属乱伦行为,秽气污染了天地,因此纳西人每逢节日或举行祭祀之前,必须先除污秽。和玉才讲述,木丽春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3页,1 4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编印。(陈烈)
东巴坐上方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在古代,东巴只会在家烧香侍奉神鬼,不从事劳动生产,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在宴席上,主人常常让做工务农者坐在尊位上,而让东巴坐在下边吃剩菜冷饭。东巴心怀不满,处处与主人为难,使他们的庄稼没有收成,做事不顺当,生了病无药可治。人们为了消灾除病,不敢再得罪东巴,请客时请他们坐在尊位上。此规矩沿袭至今。树银甲讲述,阿里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作品选》,32开,2页,1 0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泼灰节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个山主因得到署神的佑助而由穷变富,他很想一睹署神的圣颜。在东巴的指点下,山主找到了机会,但他看见的却是一堆蛇,吓得赶忙用灶灰泼向它们。之后当地水枯山秃,六畜不顺,山主又变成了穷人。这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错把署神的精灵当成恶魔,因而遭到惩罚。从此以后,每逢立夏之日,纳西人都在自己房屋的墙脚撒上灶灰,以防蛙蛇进来。和正才、和光讲述,木丽春搜集、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3页,2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泼灰习俗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位部落酋长有个美丽的女儿,她与署神交配后,生下了很多蛙蛇。酋长请东巴来作法事,将这些蛙蛇扔了出去。后来为防止这些精灵偷走寨子里的姑娘,人们在立夏之日撒灶灰于墙脚,以防止它们进屋。和玉才、和光讲述,木丽春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 3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二月八”的来历 (一)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白地有条毒龙,为害四周的生灵。纳西人迁徙到这里后,也未能幸免于难。天神为拯救万物,派五位神仙下凡惩治了这条毒龙。白地于是变成了绿洲。神仙们让谷神做了这里的龙王,龙王开田辟地造福当地的村民,便有了白水台。后来村民们仿照白水台神田的模式,开垦了更多的梯田。有一年的二月初八,五位神仙与龙王来白地做客,村民们载歌载舞。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白地人都前往白水台祭拜龙王,与神同乐,此俗一直传承至今。那布苴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2页,1 0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二月八”的来历 (二)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东巴沙拉约丽江的三朵神于二月初八来白水台游玩。到时三朵神自己没有来,而叫五个班玛菩萨来赴约。随后跟来三个妖怪作乱。五个菩萨叫补湾村的村民拿出鸡蛋,最终消灭了妖怪,白水台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祥和。从此以后,纳西人把二月初八定为节日。除妖时,补湾村人功劳最大,所以这天由他们先去烧香敬神,其他村的人轮在第二天。和年恒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www.zuozong.com)
“二月八”为什么先跳“阿卡巴拉”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纳西族支系阮可人从四川迁入白地时,正好有两条神龙在这里欢歌曼舞,好像祝贺他们胜利到达目的地。阮可人于是学会了神龙的歌舞,将其取名为“阿卡巴拉”。每年的二月初八这天,他们先跳这种歌舞,以示对先祖的缅怀。和年恒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1 0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五月初五 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代有两姐妹,成家后各生了一个儿子。姐姐死后,妹妹把她的儿子看得比亲生的还要重。神灵有感于妹妹的善良,授予她避灾的方法。大难降临前,妹妹按照神灵的吩咐,教人们在五月初五这天将灶灰撒在自己房屋的四周,并身系菖蒲,于是大家躲过了一场灾祸。自此以后,人们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大家要洗冷水澡,在庭院四周撒灶灰,身系菖蒲,以示对那位善良妹妹的纪念。和年恒讲述,蓝文亮记录,和兆虎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1页,8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白塔与丹桂的故事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漾弓江边有一位美丽的少女丹青,她与勤劳善良的三郎相爱。两人约定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结婚。黑龙潭中的黑龙向丹青的父母提亲,遭到拒绝,便将龙宫搬到漾弓江,幻化成各种身份的人,企图对姑娘下手。有一天,三郎与伙伴们到江中去捞鱼,黑龙趁机抢走了丹青。三郎知道后,便与它搏斗。他变成一座白塔,从天而降压住怪物,最终保住了村庄,而牺牲了自己。丹青得救了,她紧靠塔身变成一棵丹桂树,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恋人。后人为了纪念三郎与丹青,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过中秋节。木崇生讲述,王震亚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三朵节”的传说 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尤氏部落从金沙江边迁徙到丽江时,土酋阿良得到三朵神的暗示,丽江应是他的管辖范围。在三朵神的帮助下,阿良率领尤氏部落击退了外敌的进攻,建立纳西古王国。后来三朵神变成一块白石头,落脚于玉龙雪山下的白沙村。有一天,他托梦给阿良,说祖先神美利东阿普派他做纳西族的保护神,名叫“三朵”,属相为羊,生辰在二月初八。阿良为感谢三朵神,在白石落脚处修建了三朵庙,庙里塑了三朵神像,并将二月初八定为“三朵节”。每年的这一天,纳西族人民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木金良讲述,木丽春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2 0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火把节的来历 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天神遮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太平景象,派掌火官下凡烧毁大地,破坏人们的生活。但善良的掌火官违背他的旨意,吩咐人们在自家门口燃烧火把,以瞒过天神,人间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天神知道真情后,将掌火官斩首。为了纪念掌火官,纳西人将天神企图放火的六月二十五日定为火把节。杨作堂讲述,王川蓉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2年第3期,16开,1页,1 000余字。(陈烈)
殉情民俗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时代,纳西族母系婚姻盛行,孩子们崇拜舅父就像崇拜天神、地神。麦良当了土酋后,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原的一夫一妻制,但遭到其他人的反对。麦良以身作则,率先组成了家庭,并让后代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过程中,纳西青年男女留恋过去的自由恋爱模式,若不能如愿,便双双走上殉情之路,从而有了殉情这一悲剧婚恋习俗。和正才讲述,木丽春记录、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卷》,32开,2页,1 000余字,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1988年编印。(陈烈)
夜不绩麻的由来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丽江城有一位靠绩麻度日的老奶奶,养了一条威猛的狗。她将狗卖掉之后,夜里绩麻时,老妖怪想吃掉她。老奶奶用计脱险,唤回了自己的狗。后来,她虽然在狗的帮助下将老妖除掉了,但夜里再也不绩麻。夜不绩麻的习惯传给了其他纳西人,并流传至今。于泽典讲述,赵金云记录,解红整理。收入《纳西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余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陈烈)
婚后买松明、韭菜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婆婆想试试新儿媳妇是否聪明,便叫她上街去买两样东西,一样能将屋子装得满满的,一样能象征长久。聪明的儿媳妇买回松明与韭菜。松明照亮了满屋,韭菜象征长久,它们预示着全家前途光明、永远富有。她得到了婆婆的赞赏,成为当家人。纳西人从此兴起了婚后买松明、韭菜的习俗。和执仁讲述,白庚胜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800余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陈烈)
烧杜鹃木的来历 纳西族摩梭人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摩梭人巴施吉尔苴外出讨媳妇,阴差阳错,选中了鬼家族拿让吉布的女儿。他知道真相后,就逃到太阳上。拿让吉布家的王子在太阳落下的地方等他,他就逃到月亮上。王子又追到月亮落山的地方,他就逃到海里。后来王子让家族里最美丽的姑娘到海边吹竹笛、跳舞,诱惑巴施吉尔苴,并叫力大无比的阿斯纳几苴和纳甲卓波苴带着金网在海边守候。巴施吉尔苴终于抵不住那悠扬动听的笛声的吸引力,到海边探视,最终被鬼家族捉住。他用杜鹃叶写信向父亲求救,并告诉父亲怎样除掉路上的障碍。父亲按照巴施吉尔苴的吩咐,请来了黄鼠狼、狼、老虎、喇嘛,冲破了一个个关口,最终把儿子救了出来。巴施吉尔苴在拿让吉布家学会了很多东西,如吹竹笛跳舞、搭棚祭祀祖先等。每月十五、二十五这两天,摩梭人家家户户烧杜鹃叶,祭祀祖先,就是由巴施吉尔苴而来。阿啊达巴讲述,杨尔车搜集。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6页,4 000余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 石高峰)
火葬的来历 纳西族摩梭人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位摩梭妇女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的父亲是藏族,二儿子的父亲是汉族,小儿子的父亲是摩梭人。母亲死后,三个小伙子为怎样葬她而争执起来:老大说要水葬,老二说要土葬,老三说要火葬。这时,一只蜜蜂飞进来想帮他们拿主意。正在气头上的老大把它砍成两截,头飞上天空,尾巴落入海里。其实这只蜜蜂是天神派来的。天神很久不见蜜蜂回来,便派白胡子老爷爷去找。老爷爷来到三兄弟家门口,看见门槛上有血,便问是什么血。老大骗他说是鬼血,他不信。老三将实情告诉了他。老爷爷叫老三找来蜜蜂的头和尾,把它们接好了。他叫蜜蜂向三兄弟转告天神的旨意,把母亲火葬,从此摩梭人就有了火葬的习俗。多比苴讲述,杨尔车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余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 石高峰)
舅父奔丧 纳西族摩梭人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夺兹和兹玛是兄妹,幼时先后丧父丧母,后来两人离散。夺兹一次狩猎时,跟着马鹿和猎犬来到了多年未见的妹妹家。兹玛正在为儿子办喜事,因未认出哥哥而冷落了他。夺兹拂袖而去。兹玛知道真相后,追来求哥哥谅解。但夺兹无法原谅她,她悲痛死去。当晚人们将她火葬。但不管烧多少堆柴,尸体就是烧不化。大家请夺兹来奔丧后,尸体才化成灰。从此以后,摩梭人就流行舅父奔丧的“斯克”仪式。阿鲁高苴麻·瓦有木讲述,杨尔车搜集。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3 000余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 石高峰)
舅舅的右衣角哪里去了 纳西族摩梭人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部分摩梭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姐弟俩失散多年。有一次,弟弟无意中到一家借宿,认出女主人就是自己的姐姐。可姐姐未认出他,她因忙于为儿子操办婚事而冷落了他。弟弟愤然离去。姐姐随即也认出了弟弟,便赶去拉住他的衣服,不让他走。弟弟抽刀割断右衣角走了,姐姐急得倒地死了。人们用火烧她,但尸体烧不化。在其他人的请求下,弟弟前来奔丧。他把割去右衣角的衣服盖在姐姐身上,尸体才火化了。从此,摩梭人中有了舅舅来奔丧的习俗,舅舅的地位也从此得到提高,其衣服上一直没有右衣角。汝万次耸讲述,李子贤、邓启耀、何真等搜集、整理。载《山茶》杂志1981年第4期,16开,2页,1 000余字。(李金明 石高峰)
青年殉情与大祭风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人类从天上迁徙到大地上时,青年男女始终向往神的世界,幻想着自由的恋爱、美满的生活。一旦爱情受挫,他们便走出家门去殉情。虽然大人严加看管,但仍有三十三个小伙子和四十四个姑娘赶着羊群成功出逃。康美玖命金姑娘和朱古羽勒排这对恋人却不在此列。康美玫命金不愿奉父母之命嫁到舅舅家,一心要与朱古羽勒排成婚,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最后绝望地殉情。朱古羽勒排来到恋人上吊的桑树下,向她诉说思念之苦,表白对爱情的渴求。按姑娘生前的要求,他将她的遗体送到情死者的灵魂栖息地——十二岩子坡火化。东巴主持了超度仪式,并把死者的金银珍宝丢到黑白交界处。从此以后,纳西族就有了古老的大祭风仪式。和即贵讲述,牛耕勤记录、整理。收入《纳西风俗东巴故事》,32开,15页,10 0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9年编印。(陈烈)
米短米温赎儿魂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纳西族先民米短米温得到神鬼的护佑,家中很富有。他生第四个儿子时,没有像以前那样隆重祭祀神鬼,因而得罪了它们。后来,四儿子的魂被南方的鬼魔抓走了,重病不起。米短米温为救儿子,将自家的所有财物托神鸟交给了鬼王,鬼王才将他儿子的灵魂交神鸟领回。米短米温一家重新得到天地诸神和家神的保佑。从此以后,凡有人生病,纳西人就请东巴来举行消灾仪式。和即贵讲述,牛耕勤记录、整理。收入《纳西风俗东巴故事》,32开,8页,6 000余字,丽江县政协1999年编印。(陈烈)
卡补左登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人卡补左登一家生活得幸福、美满,有一次为庆贺家中添丁加口,他们敬祭了天地间所有的神鬼,唯独没有请饿鬼来做客。饿鬼心怀不满,便来他家作怪,使他的父母生病。卡补左登请来占卜师,占卜师告诉他,要用饿鬼的热心血做药引子,才能治好他父母的病。卡补左登便派儿子取来了饿鬼的三滴热心血,并请东巴来念咒语,才把饿鬼魂赶跑;又拿财物满足饿鬼的心愿,他一家从此安康吉祥。后来纳西族就有了消灾“朵肯”的习俗。和即贵讲述,牛耕勤记录、整理。收入《纳西风俗东巴故事》,32开,3页,2 000余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协1999年编印。(陈烈)
七色花水 纳西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蛮荒时代,洪水淹没了世上所有的花草。一位神灵启发巴徐巴铮姑娘,如果到东边一座高山顶上引来七色花水,大地就会百花齐放。巴徐巴铮便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起程去找花水。后来,神灵告诉她,必须用泉水开路,才能将七色花水引到丽江坝子来。姑娘便吞下神灵赐予的龙珠,自己化为一股泉水。有了这股泉水的引路,七色花水顺畅地流到丽江坝子。从此那里花繁草茂,四季常青。每年的二月初八,纳西人会带上美酒佳肴来到泉边花间聚会,以缅怀巴徐巴铮姑娘。阿祥讲述,杨世光记录、整理。收入《金沙姑娘》,32开,2页,900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陈烈)
妇女披羊皮的来历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部分纳西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时,一位妇女养了九个儿子,后来全为恶魔所害。为报杀子之仇,她深入魔窟,找到了儿子们的人头。她施巧计与恶魔周旋,后来在野猪的帮助下战胜了它。她得知羊皮不仅能防身,还能避邪镇妖,回到家后便披了一张。从此以后,羊皮便成为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之一。和甲戛吉讲述,阿里记录、整理。收入《纳西东巴圣地民间文学选》,32开,2页,8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陈烈)
围腰 纳西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对纳西族夫妻过着安宁的生活。后来一位汉族进士想考考丈夫的应变能力,向他提了很多问题。在妻子的帮助下,纳西族汉子解答了这些问题。进士第二次来他们家做客时,想考一考纳西族妇女的智慧,便要她用很难做的饭菜招待自己。纳西族妇女完全按他的要求备好了佳肴。进士十分满意,便赠送她一块围腰,认为她的衣饰应该与她的智慧相般配。从此以后,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中添加了一块围腰,显得更漂亮。佚名讲述,董学瑞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4年第5期,16开,1页,1 000余字。(陈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