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傣族风俗传说:神助傣族分土地,拉祜族火把节

拉祜、傣族风俗传说:神助傣族分土地,拉祜族火把节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傣族住坝子拉祜族住山区的由来拉祜族风俗传说。拉祜族不服,请天神厄莎来评理,并重新与傣族分土地。从此以后,当地就把六月二十四这天定为火把节。到了八月,夫妻二人收获一碗谷子。(孙敏)新米节的传说(二)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拉祜族聚居区。夫妇二人便下扣子捉到斑鸠,从它体内取出谷种。第二年他们将这碗谷子种在地上。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拉祜族传说》,16开,1页,300字,中国文

拉祜、傣族风俗传说:神助傣族分土地,拉祜族火把节

傣族住坝子拉祜族住山区的由来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腊县。讲述的是:傣族和拉祜族原先都住在坝子里,后来拉祜族势力由弱变强。傣族土司想让拉祜族多交税,拉祜族头人不答应。两族便打起来,结果傣族败了。后来傣族土司派人设法拔掉拉祜族汉子的弩销,把他们打败,还强占了他们很多的土地。拉祜族不服,请天神厄莎来评理,并重新与傣族分土地。厄莎牵来一只鹿和一匹马,让傣族和拉祜族挑。拉祜族头人喜欢打猎,就先挑了鹿;傣族土司只得要了马。厄莎一松手,鹿跑到了山上,马跑到坝子里。接着天神又拿出水鸭和斑鸠,让两族的头人挑。这回轮到傣族土司先挑,他嘴馋,挑了个大的水鸭,留给拉祜族头人的只有斑鸠了。厄莎一松手,水鸭跑到坝子里,斑鸠则飞进山中。从此以后,傣族便继续留在坝子里,而拉祜族则上了山。刀凡坤记译。载《山茶》杂志1990年第2期,16开,2页,2 000字。(孙敏

火把节的传说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时,天神和地神受一个怪神的挑拨,长期不和,天天交战。有一次,天神气得派了成千上万的动物怪兽来到地上,残害那里的生灵,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叫搓卡的青年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众人在庄稼地四周燃烧火把,果然把动物怪兽全吓跑了。从此以后,在每年庄稼成熟时,人们都要在地里点燃无数火把,防止动物怪兽来糟蹋庄稼。相沿成俗,便有了火把节。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火把节的由来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勐糯山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恶人,像魔鬼,专吃人眼;另一位是善人。善人经常劝恶人不要吃人眼,并每天到田里找田螺给他吃。有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善人找不到田螺,就买了一只羊准备给恶人吃。可羊没有角,他只好用蜂蜡给它做了一对角。天黑了,善人点燃蜂蜡角上山找恶人。没想到羊满山跑,把恶人吓得躲进岩洞。不久岩洞冒出来的水把他淹死了。从此以后,当地就把六月二十四这天定为火把节。李扎莫讲述,杨锏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孙敏)

火把节祭羊神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时,有一种叫朴息鬼的妖魔,专吃人肉和人眼,致使人一天天减少,活着的也多是瞎子。天神厄莎知道这事后,便叫人用羊肉去喂朴息鬼。因人找不到羊,厄莎就从天宫赶来一群羊送给他们。有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晚上,人们正聚在篝火旁听老人讲故事,朴息鬼见人多,就朝这里走过来。一只在寨子边的羊正好看见,就挺起双角朝它冲过来。因它用力过猛,便和朴息鬼一起滚下了山箐。听到响声,大家连忙点起火把去看究竟。天快亮时,他们在箐底找到了羊和朴息鬼。见朴息鬼被羊角挑死,大家举着火把高兴地跳起舞来。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田有讲述,郑显文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5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孙敏)

卡腊节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的时候,苦聪人住在森林中,不会种庄稼,也不会养家畜家禽,靠采摘野果和野菜度日。有一年秋天,有个名叫卡腊的苦聪人在收集过冬的食物时,看见一群鸟在啄食一些粒状的东西,便走过去捡了一些。到了春天,他在自己窝棚周围用棍撬了一些小洞,把这些粒状物一粒粒放进不同的洞内,再盖上土。秋天来了,这些粒状物开花结果:黑色的是荞子、金黄色的是包谷、紫红色的是高粱。卡腊把这些东西烤熟后,请附近的阿爷阿奶来品尝。大家觉得它们很好吃,便跟他要了一些种子回去种。从此以后,苦聪人就学会了种庄稼。后来卡腊又教大家捕猎,并把一些猎物围养起来。他死后,每年在他的忌日正月初三,苦聪人都要祭奠他,于是就有了卡腊节。王老八等讲述,陈振中记录。收入《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孙敏)

新米节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拉祜人不知道种庄稼,靠狩猎和采集野果时菜为生。天神厄莎知道后,决定帮帮他们。他在碓窝里装满谷子,叫女儿去舂。姑娘舂碓的时候,让谷子撒了一地。一只斑鸠看见,啄食了一些飞走了。天神又来到凡间,告诉扎倮夫妇,拉祜族要过好日子,就要学会种谷子;斑鸠吃了谷子,可把它捉来取谷种。扎倮夫妇便捉来斑鸠,从它嗉子中取出仅剩的一粒谷种,种到地里。到了八月,夫妻二人收获一碗谷子。第二年,他们种下更多的谷子,几个月后获得了丰收。后来每年开镰时,拉祜族都把收获的谷子放在火塘上方,烘干后舂成米,煮出新米饭,并把第一碗献给天神厄莎;到了晚上,年轻人在打谷场上通宵达旦地跳芦笙舞。这就是新米节的来历。扎斯讲述,刘文华、苏敬梅记译。载《山茶》杂志1984年第4期,16开,1页,1 000字。(孙敏)

新米节的传说 (一)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从葫芦里出来后,生育了许多儿女。人太多了,没有吃的,大家只好靠野菜、野果充饥。天神厄莎很同情他们,就把谷种给了他们,教会他们种粮食。后来,每到粮食成熟的时候,人们都要用新米饭和新鲜瓜果祭祀厄莎,以报答他的恩情。李扎克讲述,梁克生记译。稿存于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6开,1页,700字。(孙敏)

新米节的传说 (二)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拉祜族原先靠野果、野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天神厄莎暗示扎倮夫妇,斑鸠的嗉子里有谷种。夫妇二人便下扣子捉到斑鸠,从它体内取出谷种。厄莎又教会他们用尖木棍来播种。几个月后,扎倮一家收获了一碗谷子。第二年他们将这碗谷子种在地上。一年又一年,拉祜人的粮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感谢厄莎的帮助,每年收获时节,总要把第一碗新米饭敬献给他,于是有了新米节。佚名讲述。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拉祜族传说》,16开,1页,300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阿南)

苦聪人二月初八过大年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哀牢山主峰的东段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山大王”,招来很多苦聪人做他的奴仆。一年春节期间,山大王过六十大寿,准备大宴宾客,于是不让苦聪人回家过年。一直等到春节后山大王做完寿,苦聪人才得回家。他们回到家时,已是二月初八了。从此以后,苦聪人在二月初八这一天才过大年。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接新水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苦聪寨子里有个叫绕嘎的孤儿,一年到头靠野果、野菜充饥,过着饿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有一年正月初一,其他人还没有起床,他却早早出门,到村外的箐沟里取水,准备煮点野菜充饥。他把水取回来倒在水缸里,就上山摘野菜去了。中午回家时,他发现水缸里尽是银子,从此就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在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早上,争先恐后到箐沟边取第一瓢水,希望得到好运气。这就是接新水的来历。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2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树的来历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苦聪人的祖先生活在哀牢山的原始森林中,没有房子住,任凭风吹雨淋太阳晒,过得很艰辛。在一个刮风下雪天,两个苦聪人冻得快不行了,这时他们看见一棵大树,遮盖了半边天,便赶紧爬到树下。大树挡住了风雪,救了两个苦聪人的命。后来,他们就在这棵大树下盖起了茅棚。为了感谢这棵救命的树,两人要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到树下煮鸡肉饭、跳竜歌祭祀它。这棵大树被称做竜树。王扎努等讲述,郑显文搜集。收入《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孙敏)

苦聪人的团结餐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对苦聪兄弟俩。一天,他们发现了猎物,但没有去告诉其他人,而是偷偷地出猎,结果被黑熊咬伤了。村里人为了吸取这次教训,商定今后要靠集体的力量狩猎,不得单独行动。从此以后,若有人发现猎物的踪迹,一定要报告首领,等大家一起祭祀猎神后方才出猎;猎获的野兽要平均分配,头脚归猎获者,由他做好第二天的早餐,全寨人共同分享。这就是苦聪人的“团结餐”,他们叫“扶多哥波”。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见者有份的由来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两位苦聪老猎人,他们常常一起进山打猎。有一次两人猎到三只麂子,不知道该怎样分配。这时正好有人路过,两位老猎人就请他帮忙分猎物。过路人看看地上的麂子说:“你一只,我一只,他一只!”两位老猎人发现不必把猎物切开,就能平均分配,便觉得这办法不错,还十分感激过路人。从此以后,苦聪人无论捕到什么猎物,无论猎物的数量多少,都是见者有份。王开富讲述,郑显文搜集。收入《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孙敏)

苦聪人跳哑巴舞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苦聪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每逢春节,苦聪人都要用最好的祭品祭祀祖先和天神地神。一些妖魔鬼怪经常趁人不注意来偷吃祭品。有个叫扎克的人,由于在春节过后不再敬献祭品,一家四口人就全被妖魔鬼怪害死了。人们知道这事后,便在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杀猪宰羊,引诱妖魔鬼怪来吃。这一天,苦聪人装成哑巴,将脸和手脚抹黑,趁鬼怪吃祭品时,用柳条、刺条、鸡毛、火炭追打它们,将它们撵出寨子。因此,苦聪人一年一度的跳哑巴舞的习俗就传了下来。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苦聪人叫魂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苦聪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在遥远的年代,有位寡妇独自把三个儿子带大。后来大儿子在财主家做帮工,每年只回家一两次。二儿子以帮人砍柴为生,也不能经常回来看望母亲。因而大部分时间只有三儿子陪伴母亲。有一次三儿子外出找活计,遇到了蛇精,被它困在石洞里。母亲找不到三儿子,便去祭山神。山神告诉她,三儿子有难,让她为他叫魂。母亲回到家后,按山神所说为三儿子叫魂。她叫魂的声音解除了蛇精的妖术,让三儿子听到了,他从石洞里赶了回来,与家人团圆。从此以后,叫魂的习俗就在苦聪人中传了下来。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4页,2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拉祜族的掌楼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拉祜族都住在山洞中。有一次,一位猎人射中了一只马鹿,但没有杀死它,而是将它放生。不久,他做了一个梦:马鹿变成一个姑娘,不仅做饭给他吃,还叫他砍来三十三棵红毛树、七十七根老黄竹、九十九捆山茅草,教他盖房子。他醒来后,真的按梦中姑娘教的方法盖了一间房子。房子盖好以后,马鹿姑娘已经坐在里面。后来他们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以后,拉祜人会盖掌楼住。扎娃讲述,苏敬梅记译。稿存于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6开,2页,2 500字。(孙敏)

苦聪人的竹排神座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苦聪人在南迁的途中,遇到了一条波浪滔天的大江。他们一次次尝试着渡江,都没成功,只好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时机。一天,江中漂来一个竹排,苦聪人拖住了它,靠它渡过了大江,继续南迁。苦聪人认为这个竹排是上帝给他们送来的,所以将它视为神灵来崇拜。后来,亲人死了,苦聪人就编一个竹排,供在他们曾经居住的地方。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拉祜族妇女不缠护腿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小伙子听说在幸福泉边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便不辞辛劳去寻找。有一天,他来到被瘴气笼罩的森林中,发现那里有口清泉,一只金鹿在泉边嬉戏。他奔向泉边,却因瘴气中毒而昏倒。醒来后,山神给了他两根藤条,让他缠在金鹿腿上。小伙子照办了,结果金鹿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两人相亲相爱。后来,小伙子觉得不该用藤条缠住自己心爱的人,便为妻子解开了藤条。这一下惹怒了山神。最终夫妻二人战胜了山神,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妇女都缠着五颜六色的藤条做的护腿,唯独拉祜族妇女没有护腿的原因。扎果讲述,鲁云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1 285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孙敏)

拉祜族妇女不系腰带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拉祜族祖先在南迁的途中来到大理后,每逢节日,妇女们都要穿上新衣翻山越岭去赶街。一天,一群拉祜族妇女遇上了一伙不怀好意的官兵。官兵们对她们动手动脚。因为她们腰间都系了一根腰带,让流氓官兵很容易下手,其中很多人被拉走了。从此以后,拉祜族妇女不再系腰带。李维新讲述,雷波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3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孙敏)(www.zuozong.com)

苦聪人为什么扎包头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时,大地上发了一场洪水,很多人被淹死,只有少部分人跑到山顶上。眼看洪水就要淹过山顶,幸存者很着急。这时水中漂来一个大葫芦,大家赶紧躲在里面。葫芦漂流七天七夜。洪水退了后,幸存者发现葫芦口被泥沙、石头塞住了,没有人能出去。正在大家着急时,一位天神正好路过,用刀向葫芦砍去。葫芦被砍开了,但离葫芦口最近的苦聪人的头也被砍伤,鲜血直流。天神急忙解下自己的腰带,扎在他的头上,给他止住了血。从此以后,苦聪人喜欢扎包头。罗中荣讲述,自力记译。收入《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孙敏)

彩带的由来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姑娘,爹妈死得早,只留给她一只小孔雀、一把木锄、一把竹刀和一个抬水的竹筒。一天早上,姑娘去抬水时,小孔雀被老鹰叼走了,她很伤心。一个小伙子看见后,帮她射落老鹰,救出小孔雀。姑娘为了感谢小伙子,就用彩色的孔雀毛为他编织了一条彩带。后来两人成了亲。从此以后,苦聪姑娘喜欢上哪个小伙子,就送他一条彩带。何正才讲述,郑显文记译。稿存于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6开,1页,800字。(孙敏)

围心布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诸葛亮在南征途中,看见一位苦聪汉子在挖地,便上前问道:“你一天能挖几千几百锄?”汉子无言以答,只得回家问妻子。次日,诸葛亮又来问他这个问题,他按妻子的吩咐做了回答。诸葛亮很吃惊。当他得知实情后,觉得这位苦聪媳妇很聪明,便要汉子转告她,自己明天要到她家做客,请她准备七十七张桌子,六百一十六双筷子和九十九样菜。第二天诸葛亮来到这位苦聪人家,看见了他所要求的东西。他觉得苦聪妇女太了不起,便心有忧虑,替苦聪男人担心起来。临走时,他将一块漂亮的围布送给这位苦聪媳妇。从此以后,苦聪女人的心就被蒙住,不如男人聪明。佚名讲述。收入《拉祜族文化大观》,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阿南)

别具一格的求婚方式及其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居住在新平境内的苦聪人只有姓“王”和姓“罗”的两家。一次,罗姓的大人都得了重病,干不了活,全家仅靠姑娘娜罗采野菜摘野果充饥。由于山中经常有野狼出没,姑娘不敢上山砍柴。王家的小伙子扎波知道这事后,就主动帮她砍柴、采药。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当地人认为是扎波的善良赢得了娜罗的心。从此以后,这一带的小伙子若是看中了哪位姑娘,就会背一捆柴放在她家门口。若姑娘家同意这门亲事,就把柴放在自家的柴堆上;如果三天没有人动这捆柴,说明小伙子被拒绝了。这种独特的求婚方式沿袭至今。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苦聪人的定情物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苦聪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苦聪山寨有一对恋人,男方是勇敢的猎手晓宝,女方是美丽端庄且心灵手巧的娜美。后来头人的儿子目体八也看中了娜美,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他提出要与晓宝比赛射击松鼠。结果晓宝赢了,与娜美成了亲。从此以后,苦聪人认为能捕捉到松鼠的小伙子最能干,男青年到姑娘家提亲,都要带上松鼠干巴。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求婚礼品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位英俊勇敢的小伙子带上自己猎到的野物,向心仪的姑娘求婚。姑娘却对他说,一个猎人单凭力气对付凶恶的大野兽还不够,得把树上机灵的小松鼠捉住才算英雄。她没有收下他的猎物,小伙子扫兴而归。从此以后,小伙子在森林中苦练射箭的本领,成了一位好箭手。一天,他当着姑娘的面,从高大的树上射下一只松鼠,将它送给姑娘,并把家中的松鼠干巴送给她的父母。姑娘一家这才答应了亲事。从此以后,苦聪小伙子就用松鼠作为求婚的礼物。佚名讲述,凝溪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阿南)

松鼠干巴定情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姑娘美丽贤惠,小伙子家里很穷,但很勤劳。头人的儿子也看上了姑娘,便提出与小伙子比赛,看谁能把树上的松鼠用箭射下来,赢者就与姑娘结婚。最终穷小伙子赢了,娶回了姑娘。从此以后,苦聪的男青年到姑娘家求婚时,一定要带上松鼠干巴作礼物。佚名讲述,王正明记译。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3页,2 0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孙敏)

苦聪人的婚俗古规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苦聪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勤劳勇敢、聪明英俊的小伙子卡拉与善良聪慧、美丽能干的娜朵姑娘相恋,头人的儿子搓查也看中了娜朵。在卡拉迎娶娜朵的路上,搓查带人来抢新娘,欲强行娶走她。卡拉用长刀和弩箭与他们打拼,最后赢得了胜利。迎亲的队伍回到新郎家,卡拉把随身的长刀插在堂屋的桌子上,把弩箭挂在洞房门头上,以防不测。后来苦聪的小伙子结婚时,都跟卡拉学,久而久之,插长刀、挂弩箭便成为苦聪人的婚俗。据说这样能驱邪除恶,保新婚夫妇平安幸福。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苦聪人闹新房的来历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苦聪人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苦聪小伙子那扎去接新娘,在回来的路上,让一个吃人的妖婆叮上了。晚上它趁新婚夫妇睡觉之机,将他们的内脏挖出来吃了。第二天,正当那扎的父母埋葬儿子、儿媳时,山神过来告诫他们,年轻人结婚一定要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新郎新娘必须戴上避邪物,洞房门上一定要悬挂照妖镜,晚上还要闹洞房,这样才能让吃人的妖怪无处藏身。那扎的父母将这些话告诉了其他人。从此以后,苦聪人每逢结婚要闹新房,办其他喜事要举行各种各样的驱邪仪式。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2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雅普乃普 又名“蜂蜡灯”。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部分拉祜族聚居地区。讲述的是:扎体和娜娥同庚,他们相恋了,两家的关系也不错。有一年,为了争夺猎物,两家的大人起了隔阂,祸及两个年轻人,不久娜娥的母亲逼迫她嫁给别人。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扎体和娜娥两人相约服毒自杀。两人的父母后悔莫及,把他俩合埋在一起。一年后,两座坟头上各长出一棵香气扑鼻的“七里香”花树,招来了很多采蜜的蜂。为了记住这对年轻的恋人,后来拉祜族青年男女结婚时,都要点上一对蜂蜡灯。佚名讲述、记录。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拉祜族传说》,16开,1页,300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阿南)

女人怀孕生孩子的由来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洪水滔天之后,世上的人大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两兄妹。他们按天神的安排结成了夫妻。第二年丈夫便怀孕了,但胎儿不是怀在肚子里,而是怀在他的腿上,导致他既走不动路也干不了活。当他生下孩子后,妻子还要杀牛给他吃。几年后,丈夫又怀孕了。一次他出家门时,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跤,怀在腿上的胎儿便流产了。他痛得死去活来。妻子见状就说,男人怀孕后既不能干农活,还要杀牛给他吃,农田也犁不成了,以后还是让女人怀孕生孩子。从此以后,男人不再怀孕生孩子了。王应才讲述,郑显文搜集。收入《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孙敏)

拉祜人的大印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有一次天神厄莎要召见各个民族的头人。拉祜族头人在半路上遇见一位衣衫褴褛、脚生烂疮的老人,便出手相助。其实老人正是厄莎装扮的,他想试试拉祜族头人的良心。他觉得拉祜族头人心地善良,就把金印给了他,并要求其他各族的头人每年都要向他上贡。后来,外族的头人用美人计把金印从拉祜族头人那里骗走了。从此以后,拉祜族头人成了自食其力的人,每年都要向别人上贡。李云保讲述,扎约记录。收入《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2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孙敏)

芦笙的传说 (一)拉祜族乐器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以吃生肉、野果或树皮为生。后来天神厄莎送给他们种子,教他们种地,让他们有了粮食吃。为了感谢天神,人们在收获或过节的时候举行庆祝活动,派五个人去请他来参加。有一次厄莎听不见邀请声,这五个人就吹起手中的竹管。厄莎来后,想到人类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就把五根竹管插进葫芦中,芦笙便制成了。李云保讲述,扎约记译。稿存于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6开,1页,100字。(孙敏)

芦笙的传说 (二)拉祜族乐器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老两口,寻找上山一直未归的儿子们。他们喊哑了喉咙,也听不到儿子们的回音。后来两人就将竹管插在葫芦中,再吹出声来。这一回儿子们总算听到了父母的声音,全部回家了,他们把父母创制的新乐器叫芦笙。一家人团聚后,大家吹着芦笙欢快地跳起舞来。从此芦笙就传了下来。李云保讲述,扎约记录。收入《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孙敏)

里嘎嘟的来历 拉祜族乐器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拉祜山上有一只竹鼠,每次出去都要拉一根实心竹来,并在上面咬三个洞。一天,有个放牛的小伙子捡到它丢下的竹子,觉得好奇,就吹着玩,不料竹子能发出“里嘎嘟”的声音。他越吹越来劲,声调越来越好听,竹鼠听了动都不动。乡亲们叫他不要放牛,让他去守庄稼地。因为他吹着竹子,竹鼠就不来偷吃包谷。寨子里的其他小伙子都跟他学,姑娘们也被他的“里嘎嘟”所吸引。后来“里嘎嘟”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乐器。佚名讲述,周凯雷记译。稿存于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6开,6页,5 000字。(孙敏)

弹三弦的来历 拉祜族乐器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哀牢山上有个叫扎罗的苦聪小伙子。有一次野兽将他辛苦种下的庄稼糟蹋光了,他就做了很多弓箭来射杀它们。不料野兽大多跑了,还引来了不少鸟。原来这些鸟儿喜欢听扎罗拉弓的声音。后来,扎罗发现人听到他拉弓的声响也很愉快,便摸索着做成两根弦、三根弦、四根弦的弓,带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拨弄。人们听到悦耳的声音后,也效仿着扎罗弹起弦来。于是,弹三弦慢慢成为人们娱乐活动的一种。佚名讲述,王振明、王振荣记录。收入《苦聪民间故事集》,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刘怡)

荡秋千的传说 拉祜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拉祜族过年时,村村寨寨都要搭好架子准备宰猪。一头头肥猪被吊上架子后,大叫大嚷道:“不合!不合!”可人们不理这些。猪就到天神厄莎那里告状。厄莎听后,叫人们也把自己“吊”起来,以示向猪赔罪。于是,拉祜族的村村寨寨吊好绳子,加上坐板,男女老少轮流着“上吊”,荡起秋千来。佚名讲述、记录。收入《拉祜族文化大观》,32开,1页,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阿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