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布朗族风物传说及神话总目提要

布朗族风物传说及神话总目提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怪味神药——叶锅鱼汤布朗族风物传说。(岩香南)千刀菜的由来布朗族风物传说。(岩香南)艾掌来焖肉的由来布朗族风物传说。他们的要求很高,说不吃剁生,不吃烧烤,也不吃叶子包烧肉。猎手们吃后称赞不已。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二集,32开,2页,590余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西满批王的传说布朗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

布朗族风物传说及神话总目提要

怪味神药——叶锅鱼汤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次,女神在河边看见一个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弱女子,便在沙滩上刨了一个坑,准备弄点东西煮给她吃。她在坑的内壁铺了几层芭蕉叶,做成“叶锅”,在“叶锅”里盛上清水,从河里捞来几条鱼,放在水里面。接着她又拾了七八块鹅卵石放在火里烧;石头烧得通红后,将它们放进“叶锅”里。水开鱼熟后,女神放进了几坨烧红的盐巴,一服怪味神药就做成了。弱女子喝了鱼汤,很快恢复了元气,忙问女神用的是什么神药。女神指了指“叶锅”后便神秘地消失了。弱女子后来将这段奇遇讲给村民听,人们便效仿着女神做叶锅鱼汤。佚名讲述,朗确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二集,32开,2页,600余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千刀菜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天,布朗寨主的女儿娜英和同村的几位姑娘到河里洗澡。大家正在玩水时,娜英突然惊叫起来,原来是一只拳头大的螃蟹夹住了她的手指头。姑娘们用了许多办法也掰不开蟹钳。大家急了,忙把娜英送回家。寨主折断蟹脚,才掰开蟹钳,救了女儿。他将螃蟹交给一个佣人,交代一定要整整它为女儿解恨。不多时,佣人端来一碗清香四溢的菜,告诉寨主,这叫“千刀菜”,是把螃蟹剁了一千刀,再配上作料做成的。千刀菜就这样产生了。佚名讲述,朗确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二集,32开,2页,480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艾掌来焖肉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曾有一位聪明过人的布朗猎手,叫艾掌来。一天,他带领伙伴们猎获了一头野猪。回家的路上,大家想试一试艾掌来到底“聪明过人”在哪里,便说肚子饿了要休息,并各自放下肩上的野猪肉,要他做肉给大家吃。他们的要求很高,说不吃剁生,不吃烧烤,也不吃叶子包烧肉。当时四周没有水,艾掌来便将肉切成块,拌好盐巴和辣椒粉等作料,塞入竹筒内,用芭蕉叶紧紧塞住筒口,再把竹筒放进火堆中烧。不一会儿,一道清香四溢的竹筒焖肉做成了。猎手们吃后称赞不已。佚名讲述,朗确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二集,32开,2页,590余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澜沧江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澜沧江是一条母河,它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率领众多的子女一路浩浩荡荡,快要到勐遮坝时,遇到额头长有白毛、会说谎的“闪”鸟。“闪”鸟问澜沧江要到哪里去,澜沧江说要到勐遮坝。“闪”鸟惊讶地说:“我的老天啊,去勐遮坝路途太遥远,你看我从那里出发,头发都走白了才来到这儿。”澜沧江听后害怕了,决定改变前进的方向,就往景洪方向走了。岩敢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云南省勐海县文体局,16开,1页,260字。(岩香南)

西满批王的传说 布朗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在西满山有一个叫艾三母说的布朗族青年。一天,他在路上发现一条被人打死的蛇,就顺手捡回家挂在晒台上。一只寻找食物的犀鸟见到了死蛇,就冲下来想叼走它。艾三母说赶紧从家中冲出来拍手大叫。犀鸟被吓得张嘴一叫,一颗亮晶晶的珠子从它嘴里掉了出来,让艾三母说捡到了。自从有了珠子后,艾三母说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甚至连飞禽走兽都听他使唤。后来大家都叫他“批王”。他所辖之地六畜兴旺,集市繁荣。大勐龙的头领知道这事后,对神珠起了坏心,便召见批王,要他每年上交难以承担的赋税;若是拒绝,就要派兵攻打西满。批王回到家后拿出神珠敬拜,祈求它保护西满的百姓。不一会儿,西满与大勐龙之间矗立起一座座大山,阻隔了两地的交通。大勐龙的头领只好望山兴叹,批王及西满的百姓逃过一劫。佚名讲述,胡志华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二集,32开,2页,860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茶叶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一天晚上,几个布朗族小和尚坐在一起念经,不多时都打起盹来,老佛爷只好让他们出去走动走动。一个和尚跑到山坡上去散心,他边玩边顺手摘了几片嫩叶塞进嘴里嚼起来,开始觉得味苦,继而变甜。他回到佛寺后精神焕发,念的经文也比别人多。老佛爷问他原因,他实话相告。第二天晚上,老佛爷看见徒弟们又困得很,便建议他们都去摘那种嫩叶嚼嚼,结果个个回来觉得眼明脑醒。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附近各村寨的人都种上那种小树苗,疲倦时就摘其嫩叶煮水喝,于是有了今天的茶叶。佚名讲述,冯得安、李世玲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苏文英)

布朗山帕点帕玛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个布朗寨子住着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一天,他们正在锄草,佛祖来了。佛祖为让两位老人过上好日子,就让他们把河里的一块大石头搬到平地上。看见他们很吃力搬石头的样子,佛祖便口念“帕点帕玛,帕点帕玛”,以示鼓劲。临走时,他留下装有谷种的葫芦。两位老人按照他的吩咐,把谷种撒在地里。从此以后,他们年年丰收,后来还得到一个儿子。夫妇俩为了感谢佛祖,把自己所在的寨子取名“帕点”,把那块石头叫做“帕点帕玛”,并定期给它烧香、磕头、敬献食物。佚名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勐海县文体局,16开,2页,800余字。(岩香南)

翁斯峦河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布朗山上有一只能听懂人语的猛虎。它见周围村村寨寨都有释迦牟尼的雕像,且男男女女都虔诚地跪拜,心里好生奇怪,便决定找释迦牟尼本人比试本领。一天,它听说释迦牟尼将途经一条小河,便在河边等候。太阳快落山时,它看到一位双耳垂肩、眼亮如灯、身披袈裟、光芒四射的佛爷向自己走来,大吃一惊,“咚”地跃进小河,潜水逃走了。从此,那条小河便有了“翁斯峦”(虎潜河)的名字。佚名讲述,艾扬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苏文英)

曼佤水塘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巴达山上有个布朗族寨子。有一天,寨中的男人都上山狩猎,打得一只马鹿回来,准备回家分肉。一个寡妇因家里没有男人参加打猎,就没分到肉。这事激怒了天神,他叫水龙来寨中作怪,让分食马鹿肉的人家陷落,变为水塘。这样一来,全寨就只有寡妇一家幸免于难。由于水塘是由寨子陷落而成的,所以后人叫它“曼佤(陷落)水塘”。佚名讲述,玉康叫、岩伲党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苏文英)

勐冈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布朗寨的人们纷纷出逃,去寻找安身之地,只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由于消息闭塞,隔了好几天才知道消息。他们追赶了几天几夜,仍不见同村人的踪影。有一次他们走到一个箐沟边,看见砍断的芭蕉树已发出很长的新叶,便认为赶不上其他人了,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又有逃荒者陆陆续续到这里住下,渐渐形成了一个新寨子。因为这个寨子是夹在两个坝子中间,所以被叫做“勐冈”(坝子中间)。康朗叫讲述,岩温叫、玉拉罕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1页,3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罕娇)

空罕的传说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空罕这个地方本来没有人家,只长着一蓬野竹。一年春天,一个善良的布朗孤女在附近挖春笋,可一无所获。太阳快落山时,一根发出金光的竹子吸引她走了过去,她看到它的根上竟长了几根金笋!她挖出最小的那根,第二天拿到集市上换了许多米、布和盐,把它们分给穷苦的们。第二天,人们听说这事后纷纷前来询问,她都如实相告,于是大家都赶着去挖金笋,可谁也没法将金笋拿回家。天黑后,金笋消失了,只留下人们挖的深坑。大家就把这个深坑叫做“空罕”(金坑)。少数人舍不得离去,就在此建寨住了下来。后来这个寨子被叫做“空罕寨”。佚名讲述,艾扬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苏文英)

娜淀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个被梅漂竹包围着的布朗族寨子,寨里的头人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叫娜淀。附近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拒绝,姑娘说要嫁一个能够攻进自己的寨子而又不伤害寨民的英雄。消息传开后,许多小伙子便联合起来围攻姑娘所在的寨子,但因为有密密麻麻的竹林保护,他们始终没有攻进来。孤儿阿坎也想一显身手。他请同寨的小伙子帮忙捉来很多萤火虫,把它们绑在箭上射向竹林。头人看见竹林中有许多闪光发亮的东西,以为是金子,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倒。阿坎和他的伙伴趁机冲入寨子,活捉了守寨人。当天晚上阿坎和娜淀就成了亲。他们的婚事引起老妖怪的妒忌,它领着一群小妖怪杀进寨子,砍死了阿坎,活捉了娜淀。为了报仇,娜淀假意答应与老妖怪成亲,并让它把自己心爱的白马牵到身边,然后飞身上马,撞死了所有妖怪,最后连人带马跳进奔腾的大河中。为了纪念姑娘,人们把那条河叫做“娜淀河”。佚名讲述,冯朝良搜集、整理。载《山茶》杂志1984年第1期,16开,2页,2 200字。(罕娇)

“木老元”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小白龙和老黑龙为独霸易龙池而打架。小白龙的儿子请人做了一条木龙给父亲助战,老黑龙招架不住,连连向南败退。木龙追到一个地方,被一座山挂住脚跑不动,后人把此山叫做“木龙山”。后来有两弟兄为逃命搬到此地居住,哥哥阿祥在山上种地,弟弟阿三在山下种田,他们把这些田地称作“木老园”。时间长了,人们把“木老园”改成“木老元”。居住在木老元的布朗族据说就是阿祥和阿三的后代。段学义讲述,蒋在凡记录,蒲正兵、祝庆开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410字,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罕娇)(www.zuozong.com)

西定名称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布朗村子。村里的人们听说佛祖远道而来,十分感动。可他们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他,只好“西定”(拉琴)来恭迎他。佛祖听见琴声,觉得很不错,便对村民们说:“你们这么会‘西定’,以后这里就叫做‘西定’吧!”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一集,32开,1页,550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南览河与章朗山的传说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南览河无河名,当地人都称它为“南咪龙”(大河)。有一次,释迦牟尼准备到西双版纳传教,听说那里的佛门弟子没有经书,便派一名高僧用大象驮着经书送过去。高僧一路风餐露宿,一天来到一条大河边,见那里有几棵果实累累的橄榄树,便顺手摘了几粒果实充饥,然后捧起河水解渴。顿时他觉得甘凉无比,便情不自禁地赞道:“览叠(甘凉之极)!”从此以后,人们便把这条河称为“南览”(甘凉之河水)。高僧渡过南览河后,继续向前走,来到一座山上。不一会儿,天空乌云翻滚,接着豆粒大的雨点倾泻而下。见无法行走,高僧便把大象拴在一座凉亭外的树下,自己则在亭内躲雨。第二天清晨,他走出凉亭,发现大象已冻死,尸体已僵硬。后人把大象冻死的那座山叫“章朗山”(僵象山)。佚名讲述,艾扬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第一集,32开,2页,700余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岩香南)

章朗名称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一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的弟子玛哈烘赶着一头大象来嗯巩多山传教。他住下来后,放大象进山吃草。当时正值冬季,这头来自热带的庞然大物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不久就冻僵了。村民们发现后,便在它周围烧起了几堆大火,给它取暖。大象终于苏醒过来。后来人们在此地建立寨子,取寨名为“章朗”,即大象冻僵之寨。康朗坎垅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云南省勐海县文体局,16开,1页,400余字。(岩香南)

嘎巴格爹(土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章朗村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有一次与一位能歌善舞、机智勇敢的小伙子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但小伙子家境贫寒,因而姑娘的父母极力反对。这对恋人只能偷偷约会。一天,两人见面时,被姑娘的父亲发现。他便把女儿锁在家里,禁止两人相见。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姑娘与小伙子找到机会又见面了。两人决定私奔,当晚他们逃出寨子。跑了一会儿,他们陷入困境:前面是无法跨越的山谷,后面是父亲的追兵。两人泣不成声,拥抱着准备跳下深谷。他们的坚贞感动了爱神,爱神用手一指,点土成桥,让他俩跨越山谷,逃脱了追赶。后来两人终于喜结良缘,土桥也一直留在那里。康朗坎垅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云南省勐海县文体局,16开,2页,800余字。(岩香南)

象滑石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佛爷玛哈烘赶着一头大象到处传经,来到章朗山时,他卸下象背上的东西,放象进山觅食。不久大象踩在一块很光滑的一块石头上,摔了一跤。由于大象很重,因而石头留有几道痕迹。当地百姓认为那块石头传教有功,就将它叫做“象滑石”,并奉为圣石,每年对它顶礼朝拜。岩敢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云南省勐海县文体局,16开,1页,390字。(岩香南)

虎跳峡的由来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章朗寨附近为原始森林所覆盖,野兽成群结队。那时,南孙河有一段峡谷,宽窄不一,最窄处只有两米。章朗人上山打猎时,往峡谷方向逃窜的野兽不是被猎人射杀,就是摔下悬崖粉身碎骨;只有老虎能跳过两米宽的峡谷,幸免于难。虎跳峡因此得名。岩应懂、康朗坎垅讲述,岩香南搜集、整理。稿存于云南省勐海县文体局,16开,1页,500余字。(岩香南)

布朗族为什么住在山林 布朗族居住地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布朗族的祖先住在平坝里,单独成为一个国家,国都叫勐占帕。后来附近的几个邻国联合起来攻下了勐占帕,并大开杀戒,大部分布朗人被杀,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一天,一个生命垂危的布朗汉子嘱咐小儿子,等自己死后,用绳子拖着人头离开勐占帕;头在哪里停下,他就在哪里安家。汉子死后,儿子拖着他的头离开国都,走了好多天,可头一直没有停下来。儿子只得继续前行,涉过一条条河流,翻过一座座山。后来,汉子的头颅终于在一个树林茂密的地方停住了,他儿子便在那里伐竹割草盖窝棚,砍树烧荒种山地。不久,从勐占帕逃出来的布朗人纷纷寻到这里。几年以后,老林里就出现了一个大寨子。从那以后,布朗族就世世代代住在山林里。佚名讲述,王国祥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文学简史》,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罕娇)

布朗族为何住在山区 布朗族居住地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布朗族和傣族是一对兄弟。长大成家后,父母叫他们另立门户。分家产时,老大傣族选了自己喜欢的马,老二布朗族只好牵走了马鹿。马在惯了坝子,因而一出门就驮着老大夫妇往平坝跑;而马鹿是在山里长大的,所以它驮着老二夫妇一个劲往山里跑,来到密林深处才停住。时间长了,两兄弟的后代越来越多。佚名讲述,陈光旭搜集、整理。收入《布朗族民间故事》,32开,1页,4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苏文英)

青龙抱蛋 布朗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布朗族居住在一个被称为“青龙抱蛋”的地方,那是块风水宝地,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为了歌唱美好的生活,布朗人敲起了铓锣、吹响了唢呐,清脆的唢呐声传进了县官的耳朵里。当他得知青龙抱蛋是一个好地方时,立即派兵想赶走那里的布朗人。勇敢的布朗人击退了他们的一次次进攻。县官见强攻不行,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让他找出青龙抱蛋的龙脉,然后派兵丁夜里去挖。但兵丁挖开的口子总是自然合拢。有一次一个兵丁无意中知道龙害怕铁钉的秘密,便拿出一根一尺多长的铁钉,从青龙脖子处敲进去。结果青龙的血流尽,青龙抱蛋也失去了灵性,不久那里树枯草黄,牲畜年年遭瘟疫。布朗人无法生活下去,只好搬到现在的居住地。李国强讲述,东方既晓记录、整理。载《山茶》杂志1984年第4期,16开,2页,1 800字。(罕娇)

腊的传说布朗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布朗族头领的女儿婻(当地方言读nán)腊在一次打猎中遇险,幸得拉祜族头领的儿子相救。后来两位年轻人产生了恋情。但布朗族头领在“黄牛不能和水牛同厩”的观念的支配下,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并威胁女儿,若不顺从他的旨意,就要与拉祜族兵戎相见。婻腊为了避免两个民族因她而发生战争,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佚名讲述,俸春华搜集、整理。收入《俸春华文学作品选集》,32开,22页,10 000余字,临文新出准字(2005)第025号。(俸春华)

两把神刀 布朗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子龙将军率领他的兵马驻扎在清平洞附近。有一次,敌人利用大象群向邓将军的阵营发起进攻。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邓将军命令士兵躲进地形较复杂的深箐中。有个叫阿兴的布朗族士兵,因搀扶生病的傣族兄弟而落伍,两人躲在一座石拱桥下。阿兴随身带的酒葫芦的塞子突然脱落,里面的米酒洒了一地。敌人来桥上观察地形,他们骑的大象闻见了米酒的香味,便拼命把长鼻子伸到桥下。只听“咔嚓”一声,阿兴砍下了大象的长鼻子。受伤的大象一阵乱撞,敌军便乱作一团。邓子龙将军乘机发起反攻,结果大获全胜。为奖赏勇敢的阿兴,邓将军答应免除他的家乡——木老元的官税,并送给他一对神刀。后来阿兴死时,嘱托人们把两把神刀放在家乡的山道路口。奇怪的是,两把神刀竟会讲话,只要山下的歹人稍有动静,它们就会朝着寨子喊话报信,帮助乡亲们一次次将歹人打下山去。佚名讲述,一凡搜集,晓黎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5页,2 340字,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罕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