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呈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经济增加值显著。在具体的开发路径上,西双版纳州有关政府部门结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积极塑造了区域品牌和城市形象,并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品牌结合地名品牌形成品牌影响的合力。为了更加细化民俗文化品牌开发,西双版纳积极开展和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奠定了民俗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础,扩展了民俗文化内容和品牌种类;尤其是结合基诺族的政治知名度,开发基诺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日益倾向于民族元素的综合性和民俗内容的高科技创新,提高了文化开发的附加值。
1.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品牌效益逐步凸显,经济增加值较快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密切关联形成文化旅游业,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大。以西双版纳州为例,从该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文化旅游业是该州第三产业的主体产业。西双版纳州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从相对值来说,文化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13.86%上升到2007年的31%,上升幅度达到17.14个百分点,增长率达到111.4%,绝对增加值达17.86亿元。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文化旅游人数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而文化旅游人数绝对值呈现正增长。其中,景洪市文化产业产值增长率远远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2005年达到1.2亿元,2007年达到2.1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2005年、2007年分别达到2.75%、4%。这表明景洪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相对于2005年,景洪市2007年的生产总值和文化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分别达21.6%、76.7%(数据来源:对《景洪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的数据综合分析所得)。据统计,景洪市共有文化企业(个体)759家,这些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2.结合文化产业特点,成功塑造了区域品牌和城市品牌形象
区域品牌和城市形象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品牌打造需要持久性和创新性,其内涵也具有变化性。“西双版纳”这个品牌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享誉海内外,但是,品牌推出以后,就要保护、呵护。随着时代发展,西双版纳州品牌需要现实产业和文化事项的支撑,其文化内涵和诉求重点应该进一步明确化。西双版纳曾经推出过强调物质形态和自然景观的“绿宝石”“金孔雀”品牌,但没有塑造成功。2002年3月21日,西双版纳州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品牌,要求把这一品牌作为宣传品牌、旅游品牌、文化品牌的统一体,全方位、多渠道全力打造。“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是西双版纳州的一个品牌、一个载体、一个形象。该品牌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凸显出了西双版纳州“区域独优,资源独丰,民风独特,品牌独有”的竞争强势,又展现出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既保持和沿袭了原有品牌的名声和效应,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内涵。经过多年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该品牌已经产生了积极效应。
景洪市政府为了集中打造景洪城市形象,紧紧围绕“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的旅游宣传主题,不断创造宣传方式,于2007年9月至12月共100天时间内,在《春城晚报》《西双版纳报》等媒体集中开设专版、专栏、栏目,激发景洪市各族人民“热爱景洪、建设景洪、宣传景洪”的激情,不断刊登景洪城市名片征集广告,评选出“雨林景洪、柔情傣乡”作为景洪城市名片,并为该名片注册商标。先后组织参加了2006年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成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2006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以及2006年云南省旅游形象大使大赛,宣传了该市的城市品牌。
3.积极开展和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为塑造文化品牌拓展了文化资源、奠定了品牌基础
西双版纳州从2003年至2005年,在全州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之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危保护项目”的普查工作,并于2005年10月公示了西双版纳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1)民族民间音乐:基诺族民间歌曲(摇篮曲),基诺族民间合奏音乐《奇科·布姑》。(2)民族民间舞蹈:基诺族自娱性舞蹈《大鼓舞》(民间喜庆舞蹈),勐海哈尼族竹筒舞。(3)民族民间美术:傣族雕塑、勐腊傣族壁画(布幡画)、傣族壁画(佛寺壁画)。(4)民族民间曲艺:傣族曲艺章哈,勐海布朗弹唱。(5)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傣族原始制陶、陶瓷工艺,傣族高升制作、傣族孔明灯制作。(6)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民间制度习俗——傣族文身;岁时节庆习俗——傣族泼水节;傣族拜师习俗,傣族关门节习俗,傣族献经习俗——“赕坦”。(7)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橄榄坝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基诺乡巴坡村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勐腊镇曼旦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打洛景莱傣族文化保护区。(8)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1个。(9)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109人:其中民族民间风俗礼仪传承人9人,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9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9人(参见西双版纳州文化馆民族民间保护名录)。在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中,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省政府批准,确定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7个,西双版纳州有7个代表名录被列入其中,它们分别是:傣族泼水节、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布朗族弹唱、基诺族大鼓、勐罕镇曼听村委会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曼鸾典傣族织锦之乡。目前,景洪市已被确定并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勐龙镇曼飞龙白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曼阁佛寺、曼春满佛寺、中缅总理会谈纪念碑。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民俗类)、傣族“章哈”(曲艺类)、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手工技艺)、基诺族大鼓舞(舞蹈类)等民族民间文化于2005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结合基诺族的社会知名度,开发了基诺民俗文化品牌(www.zuozong.com)
基诺族因其特殊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基诺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典型的代表是卓巴文化、建筑文化、“特懋克”节。基诺族直到1979年才最终被国务院确认为一个单一独立的少数民族。基诺族是由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基诺文化开发具有政策优势。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其关注基诺乡,多位领导多次视察基诺乡,对基诺族的发展高度重视。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还专程到基诺乡巴坡村基诺山寨风景区访问。2006年5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基诺山基诺族村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诺族的知名度。鉴于民族文化资源、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前景,基诺文化品牌被予以重视和开发。基诺山基诺乡巴卡村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示范点,拥有云南省第一座单一民族的乡村博物馆(基诺族博物馆)。基诺乡巴坡村被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集团开发为基诺山寨风景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基诺文化的旅游景区,被誉为“基诺族原始氏族部落的最后园地”,是了解基诺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原始宗教文化的最重要的窗口。
5.文化品牌开发倾向于民族元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西双版纳民俗文化多种多样,13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诸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等岁首年节,反映出各民族群众辞旧迎新、祈神保佑、期盼平安和五谷丰登等文化意识。在民俗文化及节庆活动中,各个民族尽情地展示、传承和演绎着本民族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中的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这些民族民俗文化是西双版纳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积淀和厚积薄发的基础,目前开发较为成功的是傣族泼水节,主要是通过傣族园进行经营并产业化的。
与此同时,民俗文化开发倾向于民族元素的综合性和民俗内容的高科技创新。诸如“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不仅把西双版纳州13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历史、人文、歌舞、饮食文化、民族服饰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合在晚会之中,而且把澜沧江—湄公河两岸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人民形态各异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行为习惯等异域民俗元素穿插于晚会之中;再以独特的构思、精巧的编排,通过灯光、舞美、音乐等影视技巧和高科技设备,把民俗文化表演得活灵活现,使人感到身临其境的美妙。这种对民俗文化元素的综合性运用和高科技创新使该公司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无独有偶,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旅游服务公司打造的《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是一台以西双版纳民族风情为题材的大型旅游歌舞晚会,展现了各种民俗风情和特色民族文化,聘请了著名的编导、灯光、舞美及优秀演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和内容创新的方式,表演了《版纳神韵》《孔雀吉祥》《泼水欢歌》《圣洁祝福》《一江春水》等五场文化旅游的歌舞盛宴,使该公司的观众人数、营业收入不断提高。
6.以茶文化品牌为原动力,促进茶文化产业深加工,提高茶文化产品附加值
西双版纳州拥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为了增加普洱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茶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积极塑造普洱茶品牌形象;同时,茶文化企业也日益注重普洱茶的深层次开发,代表性的茶文化企业有南糯山古茶园、云茶源。在政府层面,西双版纳州为弘扬普洱茶文化,振兴茶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绿色经济强州,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高峰论坛,开展了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主题报告会、“普洱茶之歌”歌唱会、普洱茶万人品鉴交易会、“普洱茶文化”主题展以及2006年度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十大知名企业、十大知名企业家、“孔明金像奖”评选活动,打造了中国普洱茶网,开办了《西双版纳报·普洱茶周刊》,等等,扩大了普洱茶的市场影响力,为普洱茶走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层面,勐海茶厂大益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1家普洱茶企业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6家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茶品评比中获得46个茶王奖、金奖,普洱茶企业行为增强了普洱茶的竞争力,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普洱茶的深加工和茶文化开发方面,积极保护古茶山、古茶林,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把神秘的古茶林结合体现浓郁民族风情的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筒茶”,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和“腊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和“竹筒茶”等饮茶习俗,提炼、创新、升华、创作出形式多样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艺术节目;通过打造“茶马古道”的茶文化品牌,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易武古镇建立了茶文化博物馆,保护并恢复了易武老街清代古民居、易武匹配案碑、易武茶马古道、易武古茶庄,合理地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南糯山万亩古茶园、云茶源在此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按5A级景区建设,预计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以茶产品销售、茶文化产品、茶文化旅游、商务往来等项目为主。南糯山万亩古茶园开发将对南糯山村民经济和文明建设起到直接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对该区域古茶树的保护及科研价值提供基础保障。同样,位于勐海县的云茶源立足于茶叶科技和茶文化主题创建旅游观光休闲园区,按照4A级规格建设,其重要的资源优势在于茶叶科技成果、国家大叶茶种植资源圃(基因库)、茶文化资源储备各500亩良种有机生态观光茶园等,计划以此为核心辐射周边万亩生态茶园,连接自然保护区,结合傣族村寨风情,发挥州县悠久茶史和产业优势,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古茶林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