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意义

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民族服饰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民族服饰在服饰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中国民族服饰可以称为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中国民族服饰中有很多服饰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包含着该民族深刻的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内容。中国民族服饰能够加深少数民族对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意义

中国民族服饰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服饰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衣、食、住、行”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四大要素,而“衣”摆在了四位之首。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饰起到了文明启蒙的作用。同时,服饰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的成果。因此,中国民族服饰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民族服饰在服饰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从服饰起源的时期开始,人类就已逐渐将其生存环境、习俗信仰,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审美情趣等,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了服饰文化丰富的精神文明内涵。人类服装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先生曾深为感慨地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有兴趣。”确实如此,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服装款式,都可以在民族服装里看到。因此,中国民族服饰可以称为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纵观少数民族的服饰,从最原始的树皮衣、狍皮衣到最华美的锦缎袍服、婚礼盛装等,这些造型各异、款式丰富的民族服装以实物的形式为我们诠释了一部服装进化发展史,反映出人类在服饰发展史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智慧。

中国民族服饰在边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与中亚、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有诸多“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边境线长,民族地区占全国边境线的91%,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14个国家接壤,有省区级地方一类口岸12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是中原与中亚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使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边疆是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其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我国有35个民族属于跨境民族,这些民族在族源上、语言上、文化习俗上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民族地区开展边疆史研究,要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服饰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探究边疆史的各种问题,能够对边疆民族、治边政策、边疆文化、边疆外交、边疆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还能更好地规划边疆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同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友好往来。

中国民族服饰在民族宗教信仰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宗教信仰以民族文化或民族亚文化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各民族社会生活中,以致在民族文化区别要素中,宗教往往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与民族心理要素、风俗习惯紧密相关。宗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往意味着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容易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有自己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形式,宗教文化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服饰中有很多服饰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包含着该民族深刻的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内容。宗教对服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我国西南民族的服饰多受佛教影响,西北民族服饰多受伊斯兰教影响等。所以,民族服饰研究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起源、演变以及各种宗教对现代各民族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价值。(www.zuozong.com)

中国民族服饰在地方人文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服饰在地方人文方面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对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民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人文状况,同时,也是蒙古学、敦煌学西夏学、丝绸之路学等地方性综合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心灵手巧的各民族妇女在创造民族历史的同时,也在开创着自己的生活。在民族妇女精湛的服装织绣中,包含着各种文化艺术的创意组合,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一条花裙子绣着一段古老的歌谣、寓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一顶帽子的花纹象征着吉祥美好;一条腰带、一段织绣,表现出许多历史文化故事。有反映祖先崇拜、讲述传统的故事;有表现民族大迁徙的征程等千古流传的民族历史故事和神话诗篇等,在民族服饰中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印迹。

中国民族服饰的制作材料在民族科技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纺织科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服饰是为满足保护身体的需求而产生的,人类以自身的创造力,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将其做成衣物,这是人类文化史的发端之一。可以说,服饰材料是不同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服饰材料、工艺、形制与该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和谐的,服饰的质料、工艺和形制,是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所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史,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例如:纺织工艺流程和工具都是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十分重要。纺织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手工纺织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一、采集原料为主阶段,二、培育原料为主阶段。原始时期人类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并创造出简易的纺织工具。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也极为漫长,大约形成于夏朝至战国。从秦汉晚清,纺织机器经历了长期的逐步发展,出现了多种手工机器纺织形式,而纺织技术和材料加工的创新基本都产生于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纺织生产经历了手工纺织时期和机具纺织时期,并一直保存至今,这为研究早期纺织科技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中国民族服饰能够加深少数民族对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服饰秉承着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象征和装饰等功能,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崇尚。但外在周围是主流文化海洋的环境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已趋于衰微,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对当代城市文化的盲从是由于长期以来忽略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而形成的。现今少数民族需要重新激发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意识,重塑弘扬和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服饰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因此许多民族在传统节庆、婚嫁等重要活动时仍身着民族盛装。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衡量民族发展的唯一标准,只有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使他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认识到实现民族文化振兴的重要,才能给后世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保持中国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有助于凝聚民族人心,促进民族和谐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