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淌千年的灌区农耕文化史-走进中卫

流淌千年的灌区农耕文化史-走进中卫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卫引黄古灌区在黄河上游历史最悠久、水文化最深厚,悠悠岁月,碧波荡漾,持续运行2200多年。很多古渠依旧奔涌流淌,默默写就了一部流淌千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元代,世祖忽必烈为了恢复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经济,派水利专家郭守敬赴中卫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元初,中卫引黄灌区全部修复,成为全国重要的移民屯垦产粮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有大小干渠18条,灌溉面积66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害、兴水

流淌千年的灌区农耕文化史-走进中卫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从黑山峡咆哮奔流,在大漠与高山的拥抱中深情地拐了个大弯,一泻千里,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变野马脱缰之势,在中卫沙坡头这个地方安静了下来,向东缓缓流去,抚摸着宁夏境内的卫宁平原,这里是中国西北黄沙沿线不多见的一片绿洲

千百年来,中卫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打开卫宁平原的地形图,就会发现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卫宁平原,约有1800平方公里都是黄河灌区,占卫宁平原面积的90%以上。中卫引黄古灌区在黄河上游历史最悠久、水文化最深厚,悠悠岁月,碧波荡漾,持续运行2200多年。美利渠、七星渠、羚羊角渠……很多古渠依旧奔涌流淌,默默写就了一部流淌千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七星渠

中卫引黄灌区地处卫宁平原腹地,是宁夏河套灌区的一部分,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中卫引黄灌区是河套灌区的“西套”或“前套”,黄河在这里形成一个马鞍形的大弯,犹如“套马索”。灌区沿黄河两岸分布,长120多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两岸向河床倾斜,海拔在1090~1230米,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沟渠纵横,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卫宁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羌戎所居的游牧地区。秦朝建立以后,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命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夺取“河南地”,置北地郡(大体上即河套平原,包含中卫),取黄河南北之地,将中卫纳入中央集权版图。徙关东贫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史记·匈奴列传》),至此,卫宁地区开启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的序幕。秦末天下大乱,屯垦军民纷纷逃散。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攻克北地郡,又修复沿河城障,中卫境内筑有城池,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对匈奴连续用兵,重新夺回“河南地”,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徙内地70余万灾民到河套以南地屯耕,中卫始有灌溉农业。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前111年至前109年),境内始开挖引灌蜘蛛渠(今美利渠),在河心砌石筑堤,引水入渠,被称为西北都江堰。同时,中卫地区一些著名的古灌渠,如美利渠、七星渠、羚羊角渠等,大多开凿于这一时期。

卫宁引黄灌区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把农业经济向北扩展的桥头堡和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因此,也可以看作中央政府开发西北边疆的先声和试验区。秦时在卫宁引黄灌区设置的第一县——眴卷县(今中宁县境内),就位于最早进行引黄灌溉的卫宁地区。由于河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里又被誉为“新秦中”,意即可与富甲天下的秦朝京畿关中地区相媲美。

东汉末期到隋朝统一的近400年间,中卫引黄灌区再次成为北方各游牧民族频繁交替和相互融合的基地。入居中卫的各游牧民族在先进农业文化的影响下,纷纷进行农业开发,使中卫引黄灌区的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北魏时期,薄骨律镇将刁雍在中卫引黄灌区大兴水利,重修艾山渠,并且提出了“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泛四溉,谷得成实”的节水灌溉制度,是继秦汉之后,中卫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变缺粮区为余粮区,一次就调出“河西屯谷五十万斛”(《魏书·刁雍传》)。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朝廷又将俘获南朝陈国的3万余“江东”人迁于灵州(含中卫)屯垦,史书记载:“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太平寰宇记》卷三六)。这是中卫引黄灌区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最早记载。

美利渠

羚羊角渠

唐时,宁夏引黄灌区是全国33处灌溉面积千顷(一顷为一百亩)以上大灌区之一。中卫在唐代是重要的边镇地区,唐王朝很重视在河套平原屯田,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巡幸灵州,令建廨舍(即屯田办事机构)。武则天时,曾因娄师德在灵、夏地区屯田有功,任其为宰相。当时不仅全面整修了原有各渠,而且开发命名了一批渠道。卫宁平原有了御史渠、光禄渠、特进渠、七级渠、尚书渠等,灌溉面积创历史纪录。(www.zuozong.com)

西夏时期,党项贵族依靠富庶的引黄灌区立国,并与宋、辽鼎立近190年。据史料记载,西夏时期应理州共有干渠6条、大小支渠31条,灌溉面积总计在百万亩以上。《宋史·夏国传》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兴、灵、应理则有古渠曰唐徕、曰汉源、曰蜘蛛,皆支引黄河,故有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就曾下令修建长达300里的昊王渠,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条以开国皇帝名字命名的古渠。当然,渠系引来的不只是水。水利建设带来足够的农业用水,使卫宁平原出现了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作物——水稻,这种来自中国南方一带的植物,于西夏时期在卫宁平原出现了。

元代,世祖忽必烈为了恢复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经济,派水利专家郭守敬赴中卫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郭守敬在中卫政绩卓著,“因旧谋新更立闸堰,役不逾时而渠皆通流,夏人共为立生祠于渠上”(《元史·郭守敬传》)。元初,中卫引黄灌区全部修复,成为全国重要的移民屯垦产粮大区。

明代,宁夏中卫是九边重镇宁夏镇的主要边口之一,驻有重兵防守,并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卫制管理体制,凡驻军十分之七屯种,十分之三军事,操种、屯卫兼顾。明代中卫引黄灌区有大小正渠共11条,总长1000多公里,共溉田30万亩,这是中卫引黄灌区灌溉史上第一个记载比较全面确切的数字(《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卷三),形成了“一方之赋,尽出于屯,屯田之利,籍以水利”的富饶景象。明朝政府利用军屯、民屯和商屯几种形式,充分借助黄河水利条件,在中卫平原上发展屯田生产,中卫也因此在明太宗时期赢得了“天下屯田积谷,以中卫最多”的盛名,这也反映出了卫宁平原此时已经依靠黄河灌溉区形成了中国的一个粮仓。

清代是中卫水利史上继汉、唐之后的第三次水利开发高潮,据《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当时中卫全境有引水干渠16条,全长1364里,总计溉田60余万亩,创中卫水利灌溉史新高。

民国时期,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中卫引黄灌区的农业发展有所减缓,但同时亦因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水利技术方面还是有所进步的。1937年用先进的小三角测量法,核实耕地面积为43.1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有大小干渠18条,灌溉面积66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害、兴水利,中卫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卫宁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开展了大规模渠系整治建设,初步形成了灌排畅通的渠、沟体系。北部引黄灌区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以及美利渠分水改造,七星渠延伸,北干渠、跃进渠等大干渠,开挖了第一至第五排水沟和南山、北山防洪工程。中部干旱带陆续兴建了南山台扬水、同心扬水、固海扬水等扬黄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建成了南山台子、中宁、海原清水河冲积平原扬黄灌区,成为中部干旱带的粮食基地和经济核心区。在海原黄土丘陵区、香山山区,以水资源配置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先后修建了30多座水库,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解困、饮水安全等工程,千年旱塬变绿洲,使山区30多万农民群众喝上了洁净水。

21世纪,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不畏艰难,继续兴修水利,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封山(沙)育林工程,形成了历久弥新、灿烂悠久的塞上文明和独特的“塞北江南”景象。

历史是最好的说明书,中卫引黄灌区的历史发展不是时断时续、乍兴乍衰,而是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仅从引黄灌区田亩的数据变化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根据《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大清一统志》和《民国宁夏水利专刊》等史志资料的记载,中卫引黄灌区从秦汉至元初发展到约10万亩,到明嘉靖年间发展到30余万亩,清乾隆年间发展到古代的顶峰,达到66万余亩,经过清末民国初的战乱回落到民国时期的不到50万亩。中卫历代引黄灌溉的发展,造就了卫宁平原丰富而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卫引黄灌区作为秦代自流灌溉条件最好的地区,土层厚、土壤肥沃,盐碱程度低,一直不断扩展。因此,在古代中卫引黄灌区无论是农业耕作技术、水利设施建设、农业区域范围还是农作物品种都在不断优化、扩大、进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

水利建设往往包含着内在的发展规律,中卫引黄灌区经久不衰的历史探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