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吉思汗征伐中卫沙坡头,赢得了胜利

成吉思汗征伐中卫沙坡头,赢得了胜利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史·太祖本纪》载:蒙古太祖二十一年秋天,成吉思汗攻取皋兰县东境的今甘肃省景泰县与宁夏中卫营盘水地区后,“遂逾沙陀”,抵达中卫黄河九渡,夺取了宁夏中卫地区。历史上以“沙陀”之称闻名于世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唐代沙陀突厥的发祥地沙陀,另一个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所翻越的沙漠险阻——今宁夏中卫沙坡头。

成吉思汗征伐中卫沙坡头,赢得了胜利

元史·太祖本纪》载:蒙古太祖二十一年秋天,成吉思汗攻取皋兰县东境的今甘肃省景泰县与宁夏中卫营盘水地区后,“遂逾沙陀”,抵达中卫黄河九渡,夺取了宁夏中卫地区。

历史上以“沙陀”之称闻名于世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唐代沙陀突厥的发祥地沙陀(今新疆巴里坤地区),另一个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所翻越的沙漠险阻——今宁夏中卫沙坡头

关于古西域的沙陀突厥。据《新唐书·沙陀传》《新五代史·唐本纪》载:沙陀突厥的祖先是西突厥的处月部,唐初居住在金莎山之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尼赤金山)、蒲类海之东(今新疆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湖一带),此地有大碛(即大面积的戈壁沙漠,指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名叫沙陀。由于西突厥的处月部居住在沙陀这个地方,故号沙陀突厥。

唐宪宗时代,沙陀突厥被迫内迁。《新唐书·沙陀传》载: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原居今新疆蒲类之东。“蒲类”即蒲类海。由于吐蕃的进逼,“举部愁恐,尽忠与朱邪执,宜谋曰:‘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忠曰善。”于是沙陀部众“三万落”被迫东迁归唐。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部众在其酋长朱邪、尽忠的率领下,离开新疆进入陇右,“旁洮水,奏石门,转斗不解,部众略尽,尽忠死之”。最后剩下“二千骑、七百杂畜、橐驼千计”,在其妻朱邪执宜的率领下,终于抵达今宁夏灵武,“款灵州塞,节度使范希朝以闻,诏处其部盐州,置阴山府,以执宜为府兵马使。”这里的“款灵州塞”,就是到灵州长城下归顺唐朝。唐朝将其安置在盐州,即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一带,并买牛羊送给他们,让他们发展畜牧。五代时期,沙陀突厥势力壮大,沙陀头人李克用等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公元950年,后汉为后周所灭,沙陀人建立的王朝遂从历史上消失了。宋夏辽金时期,沙陀人逐步与契丹人、蒙古人、汉人等融合,游牧于阴山长城内外,已无独立的沙陀民族了。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进军西夏时,沙陀王朝灭亡已有276年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一个“沙陀国”让成吉思汗穿越了。(www.zuozong.com)

关于中卫沙坡头。中卫沙坡头,《元史》称“沙陀”。“沙陀”的“陀”字,郭璞说:“陀”,指悬崖之边际。《淮南子·缪称训》说:“陀”,指山之峥嵘险峻者。《玉篇》说:“陀”是陂陀险阻。从以上注释看出,沙坡头之所以被称做“沙陀”,是说沙坡头位于河旁悬崖峭壁之边际,是沙漠中峥嵘险峻的沙山。沙坡头所在的黄河转弯处北岸的悬崖沙山,俗称“阎王砭”,该名称含义与以上古注完全相合。正因为沙坡头是沙漠中的沙山险阻,史籍又称沙坡头为“沙关”。《弘治宁夏新志》说:“沙关鸣钟,(中卫)城西四十里。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

沙坡头,亦名万斛堆。《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晋泰始六年,鲜卑树机能作乱,秦州刺史胡烈讨之,至于万斛堆兵败被杀”。从历史上看,沙坡头“两山壁立,黄河中流……为邑西要口”(《道光续修中卫县志》)。《明一统志》载:沙坡头“在县西五十里,因沙所积,故名”,“为西通兰凉驿路”。因此,沙坡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和驿站

成吉思汗横刀勒马翻越的“沙陀”,就是今中卫沙坡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