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于唐代,绵延两千余年。因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经历了凿通、发展、繁荣、衰落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并从东向西延伸,形成丝路东段、丝路中段和丝路西段,连接了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
2.2.1.1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1.起源
西汉初期,匈奴控制了中国西北方、北方、东北方的大部地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领着使团马队带着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途经匈奴疆域时张骞被俘,10年后张骞逃出匈奴到达大月氏,后又被匈奴俘获扣留1年多,后趁匈奴内乱终于逃回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使汉朝的影响直达西域,建立了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中西直接交往的通道。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率领出访使团、庞大商队,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起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西到罗马的陆上通道。自此,汉朝频繁派使者到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交往从此日趋频繁。此后,各国的使者、商人往来于这条路上,东行的西域人带着马、毛皮及玉石,西行的中原人带着丝绸,从长安沿河西走廊到敦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日渐兴旺,胡商和中原商人聚集在敦煌进行丝绸、马、毛皮及玉石等商品交易。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之旅”称赞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2.繁荣与发展
张骞“凿通”陆上丝绸之路后,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地向西扩展。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疏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东、中两段。之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虽时有中断,但整体还是畅通的,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扩展。到隋朝时期形成了以敦煌为出发点,三条到达地中海东岸的主干线,还开辟了很多支线。公元609年,隋炀帝出巡武威、张掖等地,西域27国国王和使者拜谒隋炀帝,被史学家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万国博览盛会”。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火药及先进物品被大量运往沿线欧亚各国。西域的宝石、香料、玻璃器具,以及菠菜、葡萄、石榴等蔬菜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运至中国。
唐朝初期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陆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唐太宗完成了对漠北地区的统一,扫除了高昌、焉耆、龟兹等分裂势力,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了西北部边疆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唐朝时期丝绸的质量、品种和销量均达到空前的水平。丝绸以其丝滑、柔顺、轻盈散发出强大的魅力,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一两丝与一两黄金同价。丝绸更是被作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可以与多数商品直接交换,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生意异常兴隆。巨额的关税收入让唐朝国库充盈,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繁盛的丝绸贸易使长安的商人越来越多,在唐朝都城长安,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及欧洲的各国商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中国僧侣进入印度,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路线。这条支线的开辟反映了丝绸之路已向南面大大扩展。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高峰,形成了它的“黄金时期”。
3.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战乱、海路贸易、环境恶化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急剧衰落,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上丝绸之路替代。
(1)战乱。唐朝中期战乱频发,丝路被阻。安史之乱后,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西域大部。至南宋,政府已无法控制西北,商人为求自保而不愿远行,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2)海运贸易的兴起。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陆上丝绸之路上的税收开始增加,以谋求利益为主的商旅开始逐渐放弃这条商业通道。而且大航海时代新型贸易通道的形成,使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完全衰落,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3)自然环境恶化。14世纪开始,西域地区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使土地大量盐碱化、沙漠化,很多地区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曾经繁荣的西域古国销声匿迹。
知识链接
赶大营
赶大营是指天津杨柳青商人从清光绪初年开始并持续到民国年间的赴新疆贸易的活动。
光绪三年(1877年)陕甘总督加授钦差大臣左宗棠积极备战,收复全疆。当时天津一带连年饥荒,兵祸不断,人们纷纷外出谋生。杨柳青一带的流动货郎就趁机联络数百名农民挑着担子,置备零售生活用品和常用中成药,跟着左宗棠的大军做小生意,因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故谓之“赶西大营”。战事停止后,已无大营可“赶”,后续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就称“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这是“赶大营”的继续和延伸。进疆赶大营的人被称为“大营客”。
赶大营货郎所做生意看似微小,但获利不菲,“一挑之货,几次转易,利即数倍,其能直至迪化者,盖已颇有积累。其魄力巨大者,即由行商而变为坐庄”,加之善于经营,逐渐腰缠万贯。这对频受水灾、困苦不堪的杨柳青人产生了巨大号召力,人们前赴后继奔向新疆以图改善命运,一时有“三千货郎满天山”之说。
持续数十年的赶大营使3 000余户,至少15 000名杨柳青人移民新疆,成功开辟了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北的商贸大通道,使久已尘封的丝绸之路东段重新恢复了活力。赶大营奠定了新疆商业的基础,促进了边城的商业开埠,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www.zuozong.com)
(资料来源:谭景玉,齐廉允.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
2.2.1.2 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1.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形式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间贸易三种形式。
(1)互市贸易是由政府组织并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内,对外国和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时期对于互市贸易有规范化的官方管理机构和制度。隋朝设有“交市监”机构,管理互市贸易各项事宜,唐太宗将“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
(2)朝贡贸易就是中央政府与域外各国的进贡与回赐关系,其实质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以物易物。汉唐中期,中原王朝国力强盛,生产力发展,物产丰富。域外诸国纷纷称臣或与中原建立友好邦交,按规定时间前来朝贡。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深知礼尚往来之道,故对朝贡者大都根据所贡物品价值,回赠相当数量的中国丝绸等特产作为答谢。为了适应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所带来的朝贡贸易繁荣局面,中原王朝渐趋设立了贸易管理机构。其中,太府寺和鸿胪寺是两个最为典型的贸易管理机构。
太府寺和鸿胪寺
(3)民间贸易是民间自发开展的商业活动。除国家控制的互市贸易外,零散商人和有组织的商队常年往返于固定城市之间,进行商品转卖和贩运,即民间贸易,是丝绸运往西域和中亚、欧洲的一种重要贸易形式。
2.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商品
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商品相当丰富,品种多样,技术含量较高。在特色商品方面,主要有丝绸、生丝、陶瓷、茶叶、铁器、铜器、金银首饰、兵器、火药、医药品等。在先进技术方面,主要有冶炼和制造技术、水利和灌溉技术、养蚕和纺织技术、制瓷技术、造纸和印刷技术、火药制造技术、医学、先进的农耕经验等。当然,丝绸是丝路上流通量最大、最为珍贵的商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同样,通过丝绸之路,西域也有大量商品输入我国。除一般物品外,还有农作物特殊商品,以及艺术品、生产技术等。农作物包括西域特有的胡桃、红蓝花、石榴、葡萄、苜蓿、胡麻、胡豆、胡葱、胡瓜(豌豆、大蒜)、酒杯藤等;生产技术方面有优良牲畜及饲养技术、农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葡萄酒及其酿造技术等,另外,西方的绘画技艺、天文学和宗教文化等也随之进入中原大地。
2.2.1.3 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意义
(1)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商路,遍布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必经城镇,在沿线的集市贸易中既能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产,也能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繁荣。中原商人商队输出的以丝绸为主的各种产品,为沿线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由西域传入中原的马、牛、羊,以及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品种多样的农牧业产品,则为中原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像葡萄酒等西域特产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
行商与住商
(2)推进了中西方经济、科技、文化的交融。陆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不仅仅是丝绸,还将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并西传。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西方的启蒙运动及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陆上丝绸之路还为中亚、欧洲等地区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了坎儿井和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带去了古代中国的医学,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同时,来自西方的宗教和艺术,给中原的固有文化以很大的冲击。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和道教都曾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传播。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逐步向东扩大影响。西域艺术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与中国固有的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对中国的服饰、音乐、绘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沿线各民族的融合。横跨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穿越了众多的游牧民族、不同国别人种。在长距离、大范围的丝路贸易活动中,他们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来中原经商的胡商演变成为回族,就是其中的典型。陆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地,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历史遗迹,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
(4)形成了不畏艰险、勇闯商路的商人精神。张骞“凿通”陆上丝绸之路以来,一批又一批商人不畏艰险,投身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之中。在恶劣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历代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以经营丝绸为主的贸易活动中的行商、住商,凭借肩背、骆驼运,不畏路途艰辛、官府打压、盗匪抢掠,在互助共生的合作精神下,穿行于7 000多公里的陆上丝绸之路,走出了辉煌的丝绸商道,缔造了独特的商贸富国的商业文明。这种不畏艰险、勇闯丝绸商道的商业精神与实践,不但是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而且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宝贵财富,值得全人类借鉴。
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过去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又将造福于沿线各国。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商路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重温丝绸商路的历史,借鉴古丝路的地理空间和战略构想,正在开创“一带一路”的崭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