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养蚕制丝、造纸术和印刷术西传成果

中国养蚕制丝、造纸术和印刷术西传成果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人知道蚕丝的由来,完全依赖于中国养蚕制丝技术的西传。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先由中原传至西域境内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于阗,然后再西传至中亚、西亚和欧洲。瞿萨旦那国用娶公主的方式从东国获得了蚕种。不久,养蚕制丝技术又从西域传至中亚的费尔干纳和波斯。公元6世纪中期,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从此垄断了欧洲的蚕丝生产和纺织技术,使丝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十分缓慢。

中国养蚕制丝、造纸术和印刷术西传成果

虽然中国的丝织品很早就传入西方,并为当地人所喜爱,但一直到公元4世纪,中国都是世界上唯一养蚕制丝的国家。西方人不知道养蚕和丝绸的生产方法,以至于对中国丝的来源有种种猜测和美妙的传说,古希腊人认为它是从一种虫的肚子里取出来的,而古罗马人则认为它是生长在树上的,这些都构成了公元前后几个世纪希腊、罗马人认识和描述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方人知道蚕丝的由来,完全依赖于中国养蚕制丝技术的西传。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先由中原传至西域境内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于阗,然后再西传至中亚、西亚和欧洲。

大约在公元4世纪,养蚕制丝法传至于阗。唐代初年,玄奘西天取经路过于阗,在当地听到一个有关蚕种西传的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说:“昔者此国未知蚕桑,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蚕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词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蚕桑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追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鹿射伽蓝故地,方备仪礼,奉迎入宫,以桑蚕种留于此址。”

众所周知,于阗东边的邻国正是楼兰,汉以后迁都车尔臣河流域而改称“鄯善”。楼兰之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娶楼兰女为妻,所以于阗国王娶楼兰公主为妻是十分可能的。瞿萨旦那国用娶公主的方式从东国获得了蚕种。

蚕种西传的故事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甚广,中世纪西域艺术家常以此为题材作画。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和田北部沙漠古城丹丹乌里克、卡达里克和哈尔等遗址发现许多以蚕种西传故事为题材的木版画。另外,晚些时候成书的藏文史籍《于阗国授记》也记载了蚕种传入于阗的传奇故事,但是内容与玄奘的记述略有不同。

此后,养蚕制丝技术在西域境内传播开来,5世纪时天山以南高昌龟兹、疏勒等地居民皆能纺织丝锦。不久,养蚕制丝技术又从西域传至中亚的费尔干纳和波斯。5世纪以前,波斯织锦已远近闻名,但不是以蚕丝为原料,而是用金、银线织成。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养蚕缫丝法的传入,波斯人开始以蚕丝为原料纺织绫锦。《魏书·西域传》最早提到波斯产的锦,并称其王“衣锦袍”。6世纪末至7世纪中叶,波斯的丝织业日益发达,中亚和西域许多地方都采用波斯的式样和方法纺织丝绸。

公元6世纪中期,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拜占庭帝国。在此以前,拜占庭帝国已能够将从波斯人手中转购的中国生丝进行加工纺织,或是将中国运来的绢缯拆解成丝线,并掺上麻线,再织成绫纱,然后贩运至各地。当时叙利亚的泰尔、贝鲁特等城市是拜占庭从事这种丝织业的中心。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483—565年)统治时期,国势强盛,不断东征西讨,多次与波斯争战,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也在此时传入拜占庭。一些西方史学著作曾记载了这一西传的经过。如拜占庭的史学家罗柯皮斯所著《哥特战记》记载,说有印度僧人将蚕子带到拜占庭,得幼蚕甚多,以桑叶养之,于是,罗马帝国境内亦知制丝方法了。6世纪末的拜占庭史家梯俄方内斯在其著作中也对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拜占庭做了如下记载:“查士丁尼在位时,有波斯人某至拜占庭传示蚕之生养方法,盖为以前罗马人所未知悉者也。波斯人某,尝居赛里斯国。归回时,藏蚕子于行路杖中,后携至拜占庭。春初之际,置蚕卵于桑叶上,盖此叶为其最佳之食也。后生虫,饲叶而长大,生两翼,可飞。”[3]

由此可见,查士丁尼为了摆脱波斯人对丝绢的垄断,曾通过经常到中国的波斯人或印度僧人将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从此垄断了欧洲的蚕丝生产和纺织技术,使丝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十分缓慢。直到公元12世纪中叶,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南意大利西西里王罗哲儿二世(1127—1154年在位)从拜占庭虏获2000丝织工人至南意大利,意大利才开始了丝绸生产。至于英、法、德等国,则在13世纪以后才逐渐掌握制丝技术。

纸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和雕版印刷、罗盘火药同列为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西汉时代,常用的书写材料是缣帛和简牍,缣贵而简重,不利于文字的传递,只有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才能大量用作书写材料。在蔡伦之前,植物纤维纸已经出现,蔡伦在105年,在总结前代造纸工艺的基础上,确立了植物纤维纸制作的新工艺,增加了树皮、渔网等新原科,创造性地生产出了便于书写的麻类纤维纸和皮纸。价廉、耐用,并且可实际用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制造出来后,就渐渐在中国取代了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发明不久,波斯人和粟特人便把它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3世纪时,在地中海沿岸通行的是埃及苇纸和羊皮纸,波斯和康居等中亚各国都以羊皮纸做官方和商业文书,和埃及苇纸、波斯羊皮纸相比,中国发明的植物纤维纸成本显得低廉,质地轻软,而且比苇纸细腻洁白耐磨,因而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注意,成为足迹既广、见闻亦多的波斯和粟特商人经销的一种新产品。大约3世纪以后,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已经使用中国纸来书写,到了唐代,中国纸是海上出口的重要商品,大量的纸张从广州运至波斯湾西拉夫港。

造纸技术的西传是在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是在呾罗斯战役之后。751年,唐镇西节度使高仙芝在呾罗斯被大食军队击败,2万唐军被俘。俘虏中有些造纸工匠,是他们把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奠定了阿拉伯帝国造纸业的基础。

撒马尔罕造纸业一经建立,因为有技术熟练的中国工匠操作,所以纸张质量很好,销路迅速扩大,不但供应本地需求,而且向外输出,连续几个世纪一直是阿拉伯帝国最重要的纸张供应中心。此后,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也陆续建起了造纸厂,但撒马尔罕制造的纸由于技术不断改进,除质量提高外,还能生产各种色纸,所以直到11世纪初,在阿拉伯造纸业中仍然居于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阿拉伯内沙布尔的诗人和学者塔利吐对撒马尔罕的纸赞美说:“在撒马尔罕的特产中,应该提到的是纸,由于它更美观、更合适、更简便,因而已经代替了过去书写用的埃及苇纸和羊皮纸。纸只产在这里和中国。”他还说,纸是撒马尔罕的一项重要出产,“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阿拉伯境内设立的这些纸厂对推广纸的使用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巴格达建立纸厂前后,植物纤维纸开始流入埃及,埃及于9世纪末开始建立造纸厂,植物纤维纸开始同苇纸展开激烈的竞争,l0世纪中叶以后,苇纸文书便告绝迹了。植物纤维纸在尼罗河畔取得了胜利。通过埃及,造纸术传入西西里岛,并且沿地中海继续西传,大约在11世纪下半叶或1100年,摩洛哥的都城非斯也开始制造纸张,不久,造纸术又传入西班牙。

12世纪在西班牙出现造纸业,这是欧洲最早的造纸业,是北非摩拉维德人入侵西班牙后在那里开创的。1276年,意大利出现第一家造纸厂,从此以后,意大利造纸业蓬勃发展,在14世纪已经成为供应欧洲纸张的主要来源,超过了西班牙和叙利亚纸的供应。14世纪是欧洲造纸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德国南部地区都能生产纸张,纸逐渐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从15世纪开始,造纸术以德国为中心在欧洲扩散,波兰、奥地利、英国、俄国、丹麦、挪威等都先后建起了造纸工场。

这一时期,纸和造纸术随殖民活动也传入美洲和澳洲,至此,中国的造纸术传遍世界各地。从此,纸张便在全世界流行。

雕版印刷发祥于中国,已经举世公认。印刷术的发明,使纸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对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的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一般认为,我国雕版印刷始自唐初,至9世纪,用雕版印刷书籍已较为普通,印刷技术日臻成熟。宋代庆历(1041—l048年)年间,毕昇在总结前人的雕版工艺和印刷经验的基础上,始用胶泥刻字,在雕版印刷术之外,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后,直到蒙古兴起以前六七个世纪中,曾首先向东流传到日本、朝鲜以及越南这些和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但在中亚细亚、阿拉伯世界,这些迅速使用纸的地区,由于伊斯兰教对印刷术的歧视,长期没有多大进展。在8世纪到10世纪,雕版印刷分别由海陆两道传入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科尔多瓦朝创始者阿卜杜勒·拉曼所用复印法,是阿拉伯人使用印刷最早的记录,这种方法正是受到中国印刷术的启发而产生。诱导这种传播的,可能是那些在751年呾罗斯战役后被迫迁居库法的中国工匠。另外侨居扬州的大批阿拉伯人也很可能是印刷术西传的早期传播者。扬州是中国最早从事印刷的地方之一。伊斯兰教徒因为传说印刷的刷帚是用猪鬃做成的,属于宗教禁忌,所以最初是在国外秘密进行。20世纪50年代,在埃及法雍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30块刻有阿拉伯文的木板,属于10世纪的东西,从刻制方法和板框式样都可以看出和中国的雕版并无两样。稍后,在11世纪到13世纪蒙古人兴起以前,雕版印刷经过回鹘人的媒介,越过葱岭传入中亚和西亚,并进入开罗。这一时期回鹘人的突厥文明正蒸蒸日上,突厥将领正是巴格达和开罗的实际统治者。(www.zuozong.com)

在13世纪时,雕版印刷由于蒙古势力的扩张,再度形成一股向西传播的浪潮,这一次,波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并推动着印刷术进入欧洲。蒙古统治者控制下的伊利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曾模仿中国元朝印制纸钞,式样仿自至元宝钞,印有汉文“钞”字和阿拉伯文。但纸币只流通了两个月,便被迫停废。纸钞的发行在伊利汗国历史上虽然成了一场笑柄,但雕版印刷却在信奉伊斯兰教的盖嘉图汗朝廷里正式得到了使用。

尽管波斯人了解中国雕版印刷,但并没有将它用来印刷书籍。波斯所流行的是印刷纸牌,这种纸牌在14世纪很快传入欧洲,使欧洲也开设起印刷纸牌的手工工场。纸牌是中国的发明,最初叫“金叶子格”,至少南宋时已经有了。南宋时,杭州有专门出售纸牌的铺子,纸牌叫“扇牌”。欧洲各地至少在14世纪末叶已流行牌戏。纸牌的流行靠的当然是印刷术。纸牌的风行促进了意大利造纸和印刷业。威尼斯在15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印刷业中心,在1481到1500年新设立的印刷所近百处之多,出版的书籍质量也佳。威尼斯的印刷法完全和中国相同,所用的墨是烟台和胶水镕成,呈棕黄色,印书只印纸的一面。意大利、德国、荷兰先后成为欧洲雕版印刷的最早基地,而雕版印刷由中国传入欧洲的痕迹十分明显,蒙古统治下的波斯、突厥统治下的埃及成了这一传播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毕昇发明胶泥刻字的活字印刷术之后,13世纪时又有过锡活字,但推行未广。到1298年,王祯正式利用已经在民间出现的木活字,印刷《大德旌德县志》一百部,六万多字,不到一月便全部印成。元代安徽、浙江都有过木活字印书。不久这种木活字又被西北维吾尔人使用。伯希和在敦煌千佛洞曾拾到过几百个古维吾尔文木刻活单字,用硬木锯开,大小不等。据考订,是1300年左右的遗存。

古维吾尔文的木刻单字对欧洲活字印刷的起源曾有过启发作用。传播这种木活字的是那些往来于元大都和欧洲之间的传教士、占星术士和旅行家,他们从欧亚大陆北部将这些木活字带到欧洲,从而促成了德国、荷兰、法国先后试验活字印刷,而在1454年首先由德国的谷登堡用活字印刷成第一部拉丁字母的《圣经》。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极为落后的欧洲逐渐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和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使文化逐渐回到平民的手里。

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其原料是硝石、硫黄和木炭。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炼丹家魏伯阳和葛洪等人为炼制丹药,多次用硝石、硫黄进行实验,进而认识和掌握其性能。唐初孙思邈所撰《丹经》和唐中叶清虚子所撰《铅汞甲庚至宝集成》都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一经发明,首先被用作传统的火攻法的工具。《新唐书·李希烈传》记德宗(780—804年)时,李希烈称帝,刘拾在宋州(商丘)死守,李希烈部下采用“方士策”,烧毁了刘拾所部的战棚和城上的防御物。这一“方士策”暗示了李希烈曾采用炼丹家新发明的火药火攻法。路振《九国志》卷二说,唐哀宗天祐初(904年),郑瑶攻豫章,命部下“发机飞火”,烧了龙沙门。五代末许洞的《虎钤经》卷六解释“飞火者,谓火炮火箭之类也”。“飞火”可说是火药最初的称呼,也是对火器最早的统称,具体来说,就是用抛石机发射的火炮,或用弩机发射的火箭。

北宋对火器的使用十分注意,这一时期出现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火毯等,知宁化军刘水锡曾创制手炮,这种手炮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火药包。后来又将发射火药制燃烧体的抛石机叫“火炮”,但由抛石机投掷的火药燃烧体也叫“火炮”,两者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唐时中国炼丹术西传伊斯兰世界,使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了解了硝和有关硝的知识。阿拉伯人把硝称作“中国雪”,波斯人则称之为“中国盐”,因为硝色白如雪,味咸如盐,认为硝是中国特产。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把硝主要用于医药、炼丹和玻璃制造。13世纪前期,火药、火器及其制作技术传入阿拉伯国家。1258年旭烈兀率兵西征时,曾征调大批火炮手、抛石机手和弓弩手从征,并带有火器,火药和火器制造随之在阿拉伯地区推广应用。成书于1285—1295年间的阿拉伯文兵书《马术与军械》列举了用硝配制火药的几种配方,其中有“中国铁”“契丹花”等成分,证明配制方法传自中国。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借鉴中国火器的基础上,制作新型管形火器,并广泛用于战争

以阿拉伯人为媒介,火药和火器很快传入欧洲。13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兵书《制敌燃烧火攻书》在欧洲翻译出版,欧洲人开始了解火药的配方和火器制造技术。在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最先掌握了火器制造技术,并在1326年造出欧洲第一批管形火器。英、法、德等国在14世纪前期,俄国在14世纪后期先后制造和使用火器,并广泛应用于军队装备和战争。火药和火器的发明及其西传,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代西传的中药主要有姜、肉桂、大黄等。姜又叫“生姜”,根茎做蔬菜、香辛料;中药供药用,中国南部和中部早有栽培。汉代生姜种植很广,需求量很大。汉代姜通过丝路传入中亚与西亚。

法国伊朗血统汉学家阿里·玛扎海里在《中国的生姜与丝绸之路》一文中研究了中国生姜的西传。他说:“生姜是一种出产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的外来产品,但它是一种具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史的植物,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懂得栽培它了”,“在丝绸之路畅通的时代,伊朗人从中国获得了大批生姜,然后再转销于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和拉丁人中。中世纪的制药业要消费大量的生姜,烹饪中对它的需求就如同胡椒一样多”。20世纪世界百科全书中提到了三名同样都叫阿庇攸尤斯的罗马烹饪专家,其中有一位与罗马皇帝图拉真(53—117年)是同时代的人,他可能曾赴安息旅行过。在他有关烹饪的著作中,作为香料而提到了姜。在《中国的肉桂与丝绸之路》一文中,玛扎海里提到在公元前1世纪时安息皇室的药剂配方中,有中国的肉桂和姜,说明那时中国生姜已被波斯药学家用作药剂配料。

肉桂,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供制家具等用,树皮含挥发油,极香。中医学上以桂皮入药,性大热,味辛甘,功能温肾补火,祛寒止痛,主治肾阳虚衰、心腹疼痛、久泻、痛经、阴疽等症。桂树产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欧洲人开始时认为桂皮产于阿拉伯半岛,后来又认为来自锡兰,这都是误解。桂皮在罗马帝国的需求量很大,当时的美容品、药品、香膏、香脂等都需要加入桂皮,所以桂皮的价格十分昂贵,一罗马镑的优质桂皮价值1500古罗马银币。

肉桂于汉代已经传入波斯,稍后又传入东罗马,玛扎海里根据公元前1世纪安息皇家药方中含有肉桂、生姜的事实,说明汉代中国肉桂、生姜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

大黄,中医学上以根状茎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攻积导滞,泻火解毒,行瘀通经,主治实热便秘、腹痛胀满、痢疾、黄疸、瘀血闭经、目赤口疮、痈肿等症,外敷可治烫伤。玛扎海里在《中国的大黄与丝绸之路》中也研究了中国大黄的西传。他说:“大黄出自中国,它又从那里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在许多国家中都引进并栽培大黄,但引进的品种从未达到原产地大黄那样的药效,配制好和晒干的大黄继续运往西方。近代植物学家和药剂学家根据各种大黄的来源和引进的情况而给它们起了不同名称。欧洲许多国家都试图引进大黄,但仅仅获得了一些最多可供烹调和糕点使用的劣质大黄。”大概跟水土气候等因素有关,大黄只有中国的才是优质品。沿西北丝路西传的中国大黄,有时被称为“莫斯科大黄”“王廷大黄”或“西伯利亚大黄”,这是沙皇曾经对中国大黄的贸易实行国家垄断造成的。[4]

【注释】

[1]杨建新、卢苇:《历史上的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页。

[2]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3]杨建新、卢苇:《历史上的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4]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