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后,中国迎来了近五百年的和平统一。在“开元盛世”时期,北方蚕桑丝绸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直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织业才开始赶超北方,特别是苏杭地区,丝绸的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桑蚕生产在全国普遍发展
桑蚕生产从三国至隋唐五代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同时也给统治阶级带来高额的税收。公元200年,曹操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即租调制。规定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又出绢二匹、绵二斤,此外不得擅征。户出绢、绵,后称为“户调”。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普遍以丝织物为实物税。蚕桑生产的主要地区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鲁桑,枝条粗短、节密、硬化早、耐寒。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因此丝绸生产的重心不断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南方,用丝绸纳税更加刺激了水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唐代,江浙和巴蜀一带成了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北方中原地区日趋落后。两晋、南北朝时期,日本使者多次来我国江南地区进行丝绸贸易。江南很多著名的织工去日本传授种桑养蚕和织绸制衣技术。《日本书记》记载,公元464年2月,汉织、兄媛等织工曾去日本传授丝织经验。隋唐时代,中国丝绸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丝绸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出日本。日本的正仓院、法隆寺等都藏有我国江南的绫、锦以及四川蜀锦等珍贵实物。长江流域之外,西北的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出土汉唐丝绸实物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地区,这是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标志。嘉峪关的壁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妇女采桑丝织为主要内容的壁画。这一时期的新疆地区也已经有了关于丝绸的记载。辽东地区的桑蚕生产也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二、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期,桑树种植和栽培技术明显提高,除了种子的栽培外,还创造出了压条繁殖法。从《四时纂要》记载可见,唐末桑树繁殖仍以种葚繁殖和压条繁殖为主。《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嘉湖地区的桑树压条繁殖法,效率很高。三国吴人杨泉在其著作《蚕赋》中说“古人作赋者多矣,而独不赋蚕,乃为《蚕赋》”,说明蚕桑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蚕的品种、习性、繁殖和生长规律。
这一时期,缫丝用的工具由战国秦汉时期的轱辘式改进为手摇式,到隋唐时已经普及全国。三国时期提花机有了突破性改进,由50镊改良为12镊,更加简洁而精巧。这一发明一直沿用到唐朝。
三、练漂和印染技术的进步(www.zuozong.com)
练漂技术已经由三国两晋时期的水练发展为灰练和捣练。灰练所用的草木灰的品种也逐渐增加,藜灰、冬灰、蒿灰、木灰被广泛应用。
印染的工艺娴熟很多,植物染料的使用已经超过了矿物染料,红色染料中红花取代了茜草,黄色染料中大量使用了物美价廉的地黄,蓝草被广泛应用于提炼青色。隋唐时期,颜料的印花技术得到发展,由原来单一的印绘向染色、印花、绘画三种工艺相结合的多彩套印发展,并将此技术传入日本。
四、丰富多样的丝织品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丝绸产地和品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产地上看,首先是区域继续扩大。其次是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入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三国时期,蜀国就有官营的丝织作坊,隶属锦官府,由后宫宫女从事生产,同时雇佣一部分民间织机和织工生产。东晋时期的北方十六国中,普遍由尚方御府负责生产丝织品,下设锦、织两署。隋唐五代时期,隋朝设少府监,下设织染署专门管理丝绸生产。唐承隋制,机构更加细化,染织署专管天子、群臣的服饰织造,设专管监视,防止技术外流。
这一时期,丝绸的品种空前丰富。早在曹魏时期,就有襄邑的锦绣,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精美华贵的缂丝(也称刻丝),还有闻名遐迩的成都蜀锦,都是当时丝织品超水平的代表。根据《唐会要》记载,当时的丝织品中,纱、罗、绮、绢、绫、锦发展较快,特别是绫和锦,其花色纹理、做工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