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前,各诸侯国直接控制的只有国都所在城邑及其附近地区,彼此孤立自守,各城邑间或居民点间都有大片的荒地,无人理会与经营。因此,当时防御偏重于“点”的概念。春秋战国之交,一些诸侯国在一些重要城市之间陆续建立起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这就形成了“线”的概念。进入战国之后,城邑星罗棋布,规模越来越大,大片荒芜的土地也得到了开垦,这才逐渐有了“面”的概念。各国内地长城的修筑,实际上就是战国军事上“线”和“面”的概念之形成作用于国防建设之结果。
当时,各国在重点守御关塞要津和城邑的同时,也需要修筑更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以尽可能阻止敌国军队深入自己的腹地,捍卫国家的安全。于是,各国就利用修筑河流堤防以及构筑城垒的经验和技术,将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连接险要之地加以扩建,将原先的水利工程或障塞亭燧等改造为军事上的防御设施。其中规模较大、延伸较长的,被称作“长城”,当时战国七雄出于防御的需要都在修长城。正如董说指出的:“战国之世,各有长城:秦昭王筑长城以备边;楚有长城,又有扞关以拒巴;赵肃侯筑长城以备边;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以备楚;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以拒敌;魏之长城,自惠王筑也……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当是时,秦数侵魏,而西戎义渠称王,窥中国,故筑长城焉。”[163]
大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长城可以分为内地长城和边地长城两种类型,以下分别述之。其中内地长城主要是七国之间针对他国的防御系统,边地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一)内地长城
齐国内地长城。齐国为御诸侯入侵,曾修筑长城,公元前368年,齐国“筑防以为长城”[164]。大致走向为西自平阴防门,沿泰山北岗而东,历经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县、日照,一直至胶州湾的大珠山、小珠山,并最终从琅邪台入海。齐国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接山脉陆续修筑而成的,被称为“长城巨防”[165],平地多用黄土夯筑,山岭多为石块垒砌。由于齐国的对手先有晋国、后有楚国,因此齐国的长城也基本上是先西后东,到战国中期基本完成。
楚国长城。楚国的长城也叫“方城”,东半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筑成,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南)向东经犨县(今鲁山东南)、瀙水抵达沘阳(今河南泌阳)。形若矩状,可见楚国长城是利用山脉高地连接沘水和瀙水的堤防筑城,因此楚长城也称为“连堤”。进入战国后,楚国对这一国防设施进行了扩建拓长,这主要是在楚顷襄王时楚长城西半部的修筑;自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栾川南)一直向南而到达穰县(今河南邓州)。其中《水经注》对其有详细记载:“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166]
魏国长城。关于魏国修筑长城的记载,如《竹书纪年》曰:“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167]《史记》亦载:“(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168]总体而言,魏国内地长城有两处。一是通常所称的“魏长城”。它由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由于其位置偏于魏国西部,因此也被称为魏“西长城”。同时,魏还修筑了“中原长城”,它位处魏国的南部,故也被称为魏的“南长城”。魏国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为了抵御秦国的东进。
赵国南长城。赵国南长城大约修筑于战国中叶,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169]可见,赵南长城系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扩建而成。赵国南城墙主要就是防御魏国或者齐国的进攻,西起今河北武安西南,沿漳河北岸东南向,到磁县西南又转向东北,继续沿漳河到今肥乡,呈弧形走向。
燕国南长城。燕国南长城是在燕昭王时期开始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赵国和齐国的进攻,保卫新都下都。南长城主要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故当时即以“易水长城”相称,“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170]。(www.zuozong.com)
(二)边地长城
战国后期,位于北部地区的燕、赵、秦三国,还时刻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问题。当时,林胡、东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经常活动于燕、赵、秦等国的北部边疆地区,甚至深入黄河北岸,进行骚扰劫掠,这给北方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灾难。这些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迅疾,非中原各国的步兵车兵所能够制约。所以赵、燕、秦诸国在发展骑兵正面抗击游牧部族袭扰的同时,也通过修筑长城来进行防御。这就是所谓的“以墙制骑”。这一做法,不仅成为燕、赵、秦等国战略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这三国国防设施建设体系的重要构成,此乃战国边地长城修筑的社会、军事背景。
燕国边地长城。燕国的边地长城大约修筑于燕将秦开破东胡之后,据《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171]显然,其作用就是“拒胡”。燕国边地长城多在山地,因此其大部分的城墙是由石块垒砌而成,其中亦建有许多烽火台和障城,甚至还修筑有方形的小土城。
赵国边地长城。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172]由此可见,赵国的边地长城始筑于赵武灵王时期,它大体上有前后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修筑。后条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而东,经包头市北,沿乌拉山向东,经呼和浩特北、集宁南,抵达今河北张北县南。长城沿线南侧,亦建有许多烽火台和障城。
秦国边地长城。据《史记》载,秦“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173]。可知,秦长城修筑于秦灭义渠之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上郡的北边修筑的。秦长城地处黄土高原,修筑时因地制宜,多在高地的脊部修筑,墙体往往是由墙外挖沟取黄土夯筑而成,由于夯筑结实,现在很多地方仍有遗迹保存。同时,沿长城修筑有“亭燧”“障城”等军事设施,秦国边地长城,西起临洮(治今甘肃岷县),沿黄河经今兰州至宁夏。
燕、秦、赵三国北方的边地长城修筑,对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维护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宁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学者研究以及实地考察,边地长城有一些共同点,如在构筑方法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筑砌,或巧妙利用天然屏障稍加修整;在地形选择上,往往都是尽可能地利用山、河等自然地理优势;在军事设施上,往往都有烽火台以及障城的修筑;在防御作用上,可以依托城墙墙体对小规模骚扰进行有效防御,对大规模的骑兵主要发挥障碍和迟滞的作用,争取时间,减少损失。[174]
燕、秦、赵三国的边地长城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也在中国古代兵学史的演进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以燕、赵、秦原有的边地长城为基础,修筑起连绵千里、雄伟险峻的秦长城。这正是战国“以墙制骑”国防建设思想以及实践的逻辑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