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龙陵阿昌族泼水节习俗与年松传说

云南龙陵阿昌族泼水节习俗与年松传说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久而久之,泼水节的习俗就在阿昌族中形成了。火神和旱神腊訇将一个假太阳钉在天幕上,把人类推入火海。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阿昌族聚居区。(杨利先)年松的故事阿昌族习俗传说。有一年除夕之夜,他派兵四处抢夺百姓的财物,甚至滥杀无辜。士兵们兵分几路,约定以松树为记号,凡院子里有松树的人家表明已被洗劫过。后来,腊月三十这一天在家里种一棵松树,以求平安,就成了阿昌族的一种习俗。

云南龙陵阿昌族泼水节习俗与年松传说

桑建的故事——阿昌族泼水节的来历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年,阿昌族地区出了一个三嘴怪,它吃光了当地的粮食和牲畜后,还吃起人来。人们使出各种办法想制服它,但都失败了。正当大家惊惶失措时,有一个叫腊亮的青年挺身而出。他克服重重艰险,在天公遮帕麻的护佑下,找高人学到高超的本领。他回到寨中,和大家一起除掉了无恶不作的三嘴怪,救出被它抢走的姑娘腊乖。第二天,人们用桑建花蘸水互洒,以驱魔除瘟,互祝幸福。久而久之,泼水节的习俗就在阿昌族中形成了。曾老大讲述,钟离石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学作品选》,32开,9页,6 3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杨利先)

尝新节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梁河等地的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位阿昌族寡妇,她能种田和织布,并很热心地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其他阿昌人,使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当她年纪很大时,经常受到儿媳妇的虐待,最后竟饿死在一块包谷地里。临死前,她把拐棍交给身旁的子孙们说:“把它放在堂屋里,管保你们不愁吃穿。”后来,果然如此。她的子孙为了感谢她,便在庄稼成熟时祭祀她。因而阿昌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要过尝新节。赵安培讲述,腊昌旱记译。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阿昌族》,32开,2页,1 2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杨利先)

跳窝罗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开天辟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祖先,他们造好天地后又创造了人类。火神和旱神腊訇将一个假太阳钉在天幕上,把人类推入火海。为了拯救人类,遮帕麻战胜了腊訇,又用箭射落假太阳;遮米麻教人们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为了不让妖魔再来扰乱人类的生活,他们于正月初四这天飞上天空,在太阳和月亮上俯视着大地,保护人类安宁和幸福。为了感激这两位始祖,每年正月初四这天,阿昌族都要举行跳窝罗活动。佚名讲述,孙宇飞、曹明强记译。载《山茶》杂志1990年第5期,16开,1页,950字。(杨利先)

在蹬窝罗中唱谦词的由来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年春节,阿昌族载歌载舞举行传统的蹬窝罗活动,这时来了一个外地瞎眼青年。他滔滔不绝地唱起来,夸海口说,他去过不少大地方,家里有吃不完的白米和腊肉;自己是种田的能手、勇敢的猎手,家里牛马成群、鸡鸭遍地……这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和他对唱起来,揭了他的老底。原来瞎眼青年是在乱吹牛。大家哄闹起来,他也羞愧难当。从此,人们在蹬窝罗时要先唱谦词,以免让人笑话。赧其阶讲述,杨兴全记录,许可都、赵刚整理。收入《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2页,1 40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杨利先)

分鬼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有个皇帝,每晚都见到很多鬼在吵闹,便下旨邀请天下胆大的人于农历六月三十集中到宫殿前。这些胆子大的人果然都来了。皇帝吩咐给他们赏赐,大臣们就把一个个装满东西的口袋分给他们。这些胆大的人以为口袋里装的是金银珠宝,拿到后就拼命地往回赶。其中一个阿昌人背着竹篮,大臣把东西往篮里一丢,就让他赶紧跑出皇宫。原来,皇帝让会捉鬼的大臣把宫中的鬼关在口袋里,拿来“赐”给这些胆大的人。胆大的人拿去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口袋的鬼。那个阿昌人因为背着竹篮,一路上鬼都从篮子里漏掉了,到家时,篮子里已无鬼了。所以,阿昌族除了祭祀祖宗外,根本不信奉什么鬼。孙家兴讲述,加绅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学作品选》,32开,2页,1 1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杨利先)

阿昌族不信鬼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次,皇帝下旨让各民族派人进京领金银财宝,阿昌族派去的人赶紧编了一个大花竹篮,然后带上它上了路。回来时,装满东西的竹篮在路上变得越来越轻,最后竟空空如也。原来,篮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鬼,因竹篮缝隙大,一路上鬼都漏掉了。因此,阿昌族没带回鬼,他们也不信鬼。据说,汉族派去领赏的人用大麻袋来装鬼,所以他们信的鬼最多。石再润讲述,杨兴全、许可都、赵刚记译。收入《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3页,1 80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杨利先)

老姑太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位阿昌族妇女非常勤劳能干,她教会了人们很多纺织技术、生产技能,被人们尊称为老姑太。老姑太老了,经常受到两个儿媳妇的虐待,有一天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两个儿子到处去找她,最后在一片玉米地边找到,但她已快死了。临终前,她对两个儿子说:“三月撒种时,祭我一次;八月十五,在我的竹拐棍上捆上新玉麦,靠在堂屋的墙边,保你们能穿得吃。”两个儿子都照办了。从此,阿昌人在三月撒种子时要祭祀老姑太,八月十五在竹棍上捆上新玉麦,加上各种刚成熟的果实,摆在堂屋里,以表示世代不忘老人的恩德。佚名讲述,梁河县民间文学调查组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4页,2 500字,梁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年松的故事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个国王非常残暴。有一年除夕之夜,他派兵四处抢夺百姓的财物,甚至滥杀无辜。士兵们兵分几路,约定以松树为记号,凡院子里有松树的人家表明已被洗劫过。百姓们知道这一信息后,纷纷在自家的院子里栽上松树,以此逃过灾难。后来,腊月三十这一天在家里种一棵松树,以求平安,就成了阿昌族的一种习俗。佚名讲述、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化史》,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杨利先)

端午门槛上拴草药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渔郎与一位姑娘结婚,婚后日子过得十分甜蜜。有一天,一位老佛爷来到寨子里,把所有的女子都集中起来,说她们中有两个是蛇妖。渔郎的妻子和她的妹妹没有去,渔郎以为妻子病了,就端水来看望她。不料,他看到床上躺着一条大蛇,被吓死了。妻子化回人形后,历尽艰辛找到一种叫南景的药草,救活了丈夫。渔郎醒来,不见了姐妹二人。老佛爷对他说:“你要和蛇妖离婚,就把南景相药拴在门槛上。”渔郎照办了,此后姐妹二人再也没有出现。此后,每逢端午节,阿昌人都要在门槛上拴满草药以避邪。佚名讲述,钱宝林、张亚萍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500字,陇川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倒做倒好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个木匠师傅帮人家盖房,这家人天天杀鸡招待他。但每次他都只吃到鸡肉,并不见鸡心、鸡肝和鸡头,便以为这家人小气,所以故意在新房子里倒竖一根柱子。房子盖好后,他准备回家,这家人送给他一大包东西。他在半路打开包一看,里面全是鸡心、鸡肝和鸡头。他知道错怪了人家,便立即回来将真相告诉了这家人,接着念动咒语:“倒做倒好,来日昌盛!”那根房柱被正回来了。从此,阿昌族盖新房,都要用红纸写好“倒做倒好”四字贴上,以示吉祥。佚名讲述,钱宝林、张亚萍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800字,陇川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吉祥的小条幅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位木匠师傅领着几个徒弟帮人家盖房,主人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们,但他们一直没吃到猪心、猪肝、猪腰花。他们以为主人小气,就故意倒竖了一根柱子,以便给主人带来不吉利。房子盖好后,他们回家,路上打开了主人赠送的午饭,发现里面尽是炒好的猪心、猪肝、猪腰花。木匠师傅知道错怪了人家,便让一个徒弟回来在新房上贴了一些小条幅,上写“道好”、“道富”、“道贵”、“道有”字样。在新房的墙上张贴吉祥的小条幅的习俗在阿昌族中沿袭至今。孙广流讲述,加绅记译。收入《梁河县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1 200字,梁河县文化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3年编印。(杨利先)

转牛头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的春耕时节,农民的牛不是力气不足就是生病,往往耽误农时。在正月十五后的第一个龙日和虎日,有两个阿昌族农民牵着牛在地里转了一圈,结果发现它们干活时力气很大,不易疲乏。后来其他人纷纷效仿,于是阿昌族形成了正月十五后“转牛头”的习俗,大家认为这样会使牛“龙行虎步”。佚名讲述,加绅记译。收入《梁河县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1页,500字,梁河县文化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3年编印。(杨利先)

八月十五先喂狗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稻谷到处都能生长,粮食根本吃不完。观音娘娘看见人们经常糟蹋粮食,就用一阵风把所有的粮食刮走了。人们没有粮食,哭得震天动地,饿得腿软眼花,狗也饿得奄奄一息。观音娘娘寻思,是人不爱惜粮食,何必连累狗呢?她从天上撒了一些谷子在狗身旁,想救快要饿死的狗。狗见身边有谷子,赶忙告诉人。人们把谷种撒进田里,种出了更多的谷子。为了感激狗送来谷种,每逢八月十五收获的季节,人们要先喂狗。佚名讲述,杨叶茂、何晏文记译。收入《梁河县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1 100字,梁河县文化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3年编印。(杨利先)

阿昌为什么不吃狗肉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母子俩赶路回家。母亲口渴,但四周无水,儿子便掘地挖出水,水很甘甜。走时,母亲舍不得把那么好的水让给别人喝,就在水里撒了一泡尿,结果她立即变成了一条狗。儿子伤心至极,只好牵着狗回家。听说狗是人变的,从此阿昌人便不吃狗肉。佚名讲述,钱宝林、张亚萍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000字,陇川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阿昌姑娘住灶房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老五姑娘因说话太直爽,被父亲赶出了家门。临走时母亲送给她一包饭,里面装着一两金子。后来,姑娘和一个穷小伙子结了婚,婚后她拿出金子让丈夫去买东西。人家却不收金子,丈夫气愤地把它扔了。妻子要他去找回金子,他说:“不用找了,这种东西有个山洞里多得很。”他带妻子来到一个山洞,里面果然有许多金子。两人的日子好过起来,有一次邀请了很多客人来家里玩,老五姑娘的父亲无意间也来了。见到女儿的日子过得这么富裕,父亲羞愧难当。他生怕女儿认出自己,就把头伸进灶窝里抹灶灰,结果被烧死了。老五姑娘悲痛至极,在灶房里给父亲守魂,并写了“灶君老爷”几个字贴在灶上。久而久之,这种做法演变为阿昌族的一种习俗:新媳妇进家,要先到灶房,然后才能到其他房间。佚名讲述,钱宝林、张亚萍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800字,陇川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www.zuozong.com)

亲妹子和晚妹子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哥哥为了试探两个出嫁的妹妹哪个良心好,便躺在家里装死。同父异母的晚妹子听到哥哥的“死讯”,不予理睬,继续守她的豆地。一娘所生的亲妹子听说哥哥“死”了,悲痛欲绝,跌跌撞撞地赶回娘家,要为哥哥办丧事。哥哥见亲妹子良心好,便告诉她,等她百年归天的时候,娘家人一定把她的灵魂接回来。从此以后,阿昌族嫁出去的妇女过世后,娘家一定要举行仪式以接回她的灵魂,并祭祀七天。赵安贤、曾德春讲述,杨叶生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3页,1 450字,梁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陪郎撑伞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腊咪姑娘爱上了英俊能干的小伙子腊舍,她的两个哥哥却硬要她嫁给富家子弟腊纳。腊咪坚决不同意,两个哥哥便怀恨在心。等到腊舍来娶亲的时候,两个哥哥用冷水来泼两个新人。腊咪伤心至极,便自缢而死。从此以后,阿昌族的小伙子娶亲时,陪郎(伴郎)要帮他撑伞,以防有人泼冷水。孙广明讲述,杨叶生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4页,2 200字,梁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语言的故事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部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各民族都没有自己的语言,有一次皇帝就叫各民族派一个人去“分话”。景颇族、傣族、傈僳族、汉族派去的人先到,都分到了自己的话;阿昌族派去的人因为路远,赶到皇帝那里时,话都分完了。皇帝没有办法,只好让分到话的那些民族各拿几句话送给阿昌族。从此,阿昌族有了自己的语言,但其中夹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语言的成分。佚名讲述、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化史》,32开,1页,1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杨利先)

人为什么会死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一个妇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小姑子,有一次因小姑子不去舂米,把她打死了。她的丈夫归来,见妹妹已死,便用箭射下一只画眉,从它的嘴里得到一棵仙草,把妹妹救活了。哥哥想把仙草藏到天上去,但是当他爬在天梯上时,仙草被大风刮走了。于是人间没有了仙草,人死后就再也不能复生了。曹德春讲述,杨叶生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4页,2 100字,梁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秋千的传说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陇川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王后是龙女的化身,由于不习惯陆地的生活,老想返回龙宫。她让国王做了一个竹架秋千,自己经常在上面晃荡。她穿得非常漂亮,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就像一只彩蝶在上下翻飞,国王和百姓都看呆了。突然她用力一摇,便荡进河里,返回了龙宫。龙女一去不复返,秋千却留在了人间。从此,阿昌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荡秋千。后来,荡秋千成为阿昌族一项传统的体育和娱乐项目。佚名讲述,刘杨武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000字,陇川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驶秋千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清朝年间,朗蒲寨的乡亲在姜家巷头架了一个大秋千,秋千的木架摆得很高。寨中的主事人夸下海口,若谁能坐着横板荡到与木架持平的高度,将划给他半条街子摆摊。弄丘寨人郎绍广站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坐上秋千的横板,一阵脚蹬加甩荡,横板到了与木架持平的位置。从此,弄丘寨人能在朗蒲寨半条街上摆山货摊。后来阿昌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驶秋嫁弄丘。”佚名讲述,梁照佩记译。收入《梁河阿昌族今昔》,32开,2页,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杨利先)

吐烟水的传说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个女子失去了母亲,她在母亲的坟上哭了三天三夜后,坟上长出了一棵小树。她又累又饿,便摘了树上的一些嫩叶准备吃,闻闻它们觉得很香,一嚼又甜又回味。她嚼啊嚼啊,觉得浑身的疲惫感消失了。但她一想到烟树是从母亲的坟里长出来的,她又恶心得吐出了烟水。后来,人们就采种子种了烟树,嚼起烟来,但嚼来嚼去,又把烟水吐出来。佚名讲述,杨柳茂记译。收入《梁河县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800字,梁河县文化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3年编印。(杨利先)

绡迈的故事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腊相和腊八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腊相在一次打猎时被山主关了起来。腊八思念恋人,便将自己的绡迈(披巾)扎在草把上,托人送给腊相,以此为信号,想救出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腊相终于逃出了山主家。山主的家丁在后面紧追不放。危急关头,腊相张开腊八送来的绡迈飞了起来,逃脱了。这对恋人终于相会,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阿昌族姑娘常把绡迈当成信物,送给自己的意中人。佚名讲述、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学作品选》,32开,6页,4 1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杨利先)

包头的传说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在遥远的过去,阿昌族的家园遭到外敌入侵,族中男子英勇抵抗,仗打得很惨烈。正在紧要关头,他们的箭却没有了,妇人们造的箭又送不过来。有位聪明的阿昌女子想出一个办法:让打仗的男人用布包成一尺五寸长的包头,后方的女人们小心翼翼地把箭射到他们的包头上。用这个办法,阿昌男人们得到急需的箭,终于打败敌人,保护了自己的家园。从此,阿昌族妇女一旦结婚,头上便包起高高的包头。佚名讲述,张承源、孙宇飞记译。收入《阿昌族文化史》,32开,1页,24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杨利先)

毡裙的传说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阿昌姑娘喜欢围着一根漂亮的腰带,她们叫它为毡裙。据传,毡裙是一位老猎人的女儿首先穿戴的。这位姑娘为了学到父亲高强的打猎本领,嫌原来自己穿的服饰太宽松,碍手碍脚,就自己缝制了一条漂亮的腰带扎在腰间,从而显得英姿飒爽。她后来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一次比武中,把所有的小伙子都打败了,赢得人们的赞誉。其他阿昌姑娘很羡慕,也纷纷仿效她,缝制一根漂亮的腰带扎在腰上。这样,她们的身段显得更加苗条,干活也更方便了。佚名讲述、记译。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阿昌族》,32开,2页,1 3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杨利先)

毡裙的故事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位官员骑马来到一个正在挖菜园地的男子身边,问他一天能挖多少锄。男子答不上来,回家将这事告诉媳妇。媳妇教他如何应对。第二天,官员又来用同样的问题戏弄男子,男子反问他:“你的马一天走了多少步?”官员大惊,便问缘故,男子如实回答。官员要男子转告媳妇,准备好九十九样菜另加一碗龙爪菜,第二天他要来吃。第二天他来到男子家,见桌上摆了九小碗韭菜和一碗瓜尖,大为惊异。他连声称赞菜做得不错,只是锅台有点脏,要送一条青布毡裙(腰带)给主妇。从此以后,阿昌族的妇女都要系一条青布毡裙,以示勤劳和聪明。佚名讲述,梁禾记译。收入《阿昌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3页,1 300字,梁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杨利先)

缣花衣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阿昌族姑娘腊乖聪明伶俐,经常上山采药为年老体弱的爹妈治病。她发现山上的各种花开得很漂亮,就把花根刨来制成染剂,织出色彩鲜艳的布料。她用这种布料给妈妈做了一件衣服,取名为“缣花衣”。妈妈去世后,腊乖因思念她也病倒了。重病中,腊乖恍恍惚惚来到阎王殿,在众多的鬼魂中寻找妈妈。由于妈妈穿着缣花衣,腊乖很快就认出了她。于是腊乖很快康复了,她妈妈也回到阳间。乡亲们很奇怪,腊乖说出了全部经过。人们便纷纷效仿腊乖去染布做缣花衣,认为这样就可以在阴间与亲人团聚。直到现在,阿昌族姑娘出嫁时,都要穿着缣花衣与新郎拜堂,据说这样无论在阳间还是阴间,两人都不会分开。孙广祥讲述,阿丁记译。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阿昌族》,32开,4页,2 4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杨利先)

织布机的由来 阿昌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人们只能披着兽皮御寒。后来一位老妇人让女婿用箭把自己射死,并告诉他,用她的皮和骨架做成第一架织布机,织出布来,人们才会有衣裳穿。从此,阿昌族妇女老死后,子孙都要用麻线和竹棍扎成织布机,让她带到阴间;她也好把皮和骨头还给自己的父亲。曹德春讲述,树子记译。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阿昌族》,24开,2页,8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杨利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