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板桥驿古街道:历史悠久的商贸集市

板桥驿古街道:历史悠久的商贸集市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板桥驿古街道板桥驿古街道亦称青龙街,位于隆阳板桥镇老板桥街内,为历代板桥政府机关所在地,也是迄今所知古道上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商贸集市和物资转运枢纽之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5°10′29.8″、东经99°13′30.2″,海拔高程为1657米。古街道现为板桥镇所属板桥办事处,有常住居民1269户、4890人,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另有部分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驿站集市所在的板桥古镇,地处保山坝子东北部的东河河畔。

板桥驿古街道:历史悠久的商贸集市

▲板桥驿古街道

板桥驿古街道亦称青龙街,位于隆阳板桥镇老板桥街内,为历代板桥政府机关所在地,也是迄今所知古道上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商贸集市和物资转运枢纽之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5°10′29.8″、东经99°13′30.2″,海拔高程为1657米。古街道现为板桥镇所属板桥办事处,有常住居民1269户、4890人,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另有部分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口以杨、张、万、李、王、刘、赵、陈等姓氏为主,多是明初从南京应天府等地实边充军而来,迄今已传30余代。古镇沿古道自东向西呈长条形布局,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现有大小街道十余条,主体大街青龙街由北向南贯穿全镇,形成集镇主轴。其余各街均以此为基点交错延伸,网络全镇。镇内居民多临路建房,夹路成街。主街总长550余米、宽4~5米,均以石块铺筑,中间以整齐的条石铺设路轴,远看形似一条蜿蜒腾飞的巨龙,故名“青龙街”。主街两侧留有明显的排水沟渠以防积水,两端原设过街门楼以控出入。今尚存北楼,称“魁阁”。街面两边统建风格基本一致的传统中式铺面130多间,绝大多数属早年服务于古道交通的各类马店客栈和相关的鞍鞯、马具、百货、茶铺、食馆、糕点等店铺旧址,较好地保留了古代驿站集市的格局和风范。驿站集市所在的板桥古镇,地处保山坝子东北部的东河河畔。其地东接官坡、水寨,西通清水、瓦房,南连下村而至保山古城,自古以来就是保山坝子北部主要的交通枢纽。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以前古道形成初期,就有人在此地的东河段扎筏摆渡,运送往来行人,史称“梅花古渡”。汉代以后,相传曾有官方安排的三家军户来此立寨,专司渡口管理摆渡职责,时称“三家村”(见板桥镇政府编《板桥镇志·第二章 建置沿革》)。元朝初年,云南行省长官纳速剌丁开设通缅驿路,因这里地处永昌城北交通要冲,乃在渡口上改建木板花桥,并于其地扩设驿站,驻军加以管控,改称“板桥驿”,为时设云南通缅驿路的15大驿站之一。明代以后,随着古道交通流量的不断加大和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先后由地方官府多次组织军民铺路扩街,壮大驿站规模,并招募包括杨、张、万、李、王、刘、赵等姓在内的大批内地汉族来此落户定居,开展相关的商贸经营活动,促使集镇设施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扩张,成为保山坝子北部主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人员物资转运枢纽。此后各代,虽历经明末战乱、清末回汉之争及民国滇西抗战等多次大规模战争的摧残破坏,但驿站均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恢复,持续发展成为今天规模宏大、各种设施完整齐备的板桥集镇。古镇于2001年被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经省市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多次协商,决定于近期筹资拨款,对古镇传统的街道民居及相关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规划保护和恢复建设,使之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有风貌,传之后世。(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