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桥铺:元明时的历史遗址

花桥铺:元明时的历史遗址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铺址现为花桥村委会驻地,有居民240户、700余人,分为大花桥1~8村民小组,有汉族、回族、彝族、白族、傈僳族5个民族。实地调查得知,花桥村系因村前河道上原有一座木构花桥而得名。元明开边,官方先后在这里设花桥关、花桥铺驻兵加以控制。▲永平花桥铺旧址远景

花桥铺:元明时的历史遗址

花桥铺亦称“大花桥”,相对于附近的小花桥而得名,位于永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博南山下,东距小花桥1.5公里,为博南古道上的主要驿站之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5°23′10.11″、东经99°27′07.76″,海拔高程为1920米。铺址现为花桥村委会驻地,有居民240户、700余人,分为大花桥1~8村民小组,有汉族回族彝族白族傈僳族5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为主要世居民族,系汉代屯守驻军的直系后代;其他各族则是元明以来陆续迁来的,主要姓氏有苏、杨、王、李、高、吴、曹等10余姓,最早可查的家族历史已有20多代。村寨坐西向东,沿山梁而建。上靠博南山山梁,下临花桥河谷地,自古以来就是古道从永平往西翻博南山前往保山等地的通行要隘之一。村寨范围为东西纵长1公里,南北横宽500米。古道从小花桥村后自东向西直穿村寨,至中部高地上与村内横路相交,形成“丁”字形的集市街场,然后转南上博南山。村中道路多以石板镶砌,路面整齐规范,两边人家一般都是按“前店后厂”的传统店铺格局布设,既便于开店营销,又利于加工生产。其中,不少人家门楹面壁上雕花绘草、匾联高悬,一派古风旧貌。除了古道人家之外,在村后横街南端,原有一始建于元代的道教院观——普照寺,现已改为博南古道博物馆。馆内除规模宏大的古老建筑外,尚有一株建寺时栽种的古梅,树冠覆地约50平方米,“猗曲苍劲,遍生苔藓,每当岁首,花枝盛开,花皆重瓣,实则对结,游者叹观止焉”,被誉为是“花桥一奇”。有人为之题联赞曰“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实地调查得知,花桥村系因村前河道上原有一座木构花桥而得名。由于同一地名包含有两个不同的村寨,乡民乃将前面较小的村子命名为“小花桥”,而将后面较大的村子称为“大花桥”,以示区别。据史料记载,村寨最早应出现于汉晋时期,是当年东汉中央王朝征调军民在博南山、澜沧江一带开山筑路、设渡搭桥的主要起点和基地。之后各代,官方相继在此设驿建站管理交通。元明开边,官方先后在这里设花桥关、花桥铺驻兵加以控制。此后,随着古道交通的日渐繁盛,相继有汉族苏姓、回族曹姓等多家商户在此开设马店客栈,经营食宿、马具及日用杂货,为往来商旅马帮提供服务。之后至清末宣统年间,此地已形成一个有80余户人家,客栈七八家,全为瓦房,可供一标人马食宿的小型商贸集镇(见清宣统二年腾冲李根沄《滇西兵要界务图钞·甲二十六号》)。民国时期,官方一度扩设此驿铺为博南镇并予以管理。直到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驿道被废后,该地才逐渐冷落下来,演变成今天的大花桥村寨。

▲永平花桥铺旧址远景(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