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山 佤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大军来到普洱一带,遭到了佤族的阻挡。蜀军不能进山,就约佤族头人前来山下商谈。头人同意。双方喝酒为盟,头人同意让诸葛亮“一箭之地”:诸葛亮的箭射到哪里,他的大军就可以到哪里。没想到,诸葛亮张弓放箭,箭直飞进阿佤山,射中阿佤山的顶峰莱姆山。要不是莱姆山阻挡,这箭说不定能穿过整个阿佤山。佤族头人惊呆了,整个阿佤山沸腾起来,到处响起了铜鼓声、铓锣声,欢迎诸葛亮进山,蜀军得以穿过阿佤山。从此,莱姆山改名为孔明山,因“孔”字和“公”字同韵,后人又叫公明山。佚名讲述,高立旗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达董包 佤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达董包带了几个徒弟,从大理来到阿佤山传播佛教。他们最后到达了岩帅,每到一个寨子,就宣传佛教教义,劝佤人不要猎头祭谷。佤人听信达董包的话,不再砍人头祭鬼。大家都很喜欢他,欢迎他进寨子去住。后来达董包还教佤族种植水稻、打制斧子。他死后,佤族把他的事迹编成歌调来弹唱。赵块敌讲述,沈应明、尚仲豪记译。收入《沧源县佤族故事选》,32开,3页,1 000字,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云南民族民间文艺沧源调查队1960年编印。(海涛)
两把神刀 佤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施甸县佤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现在,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一条陡峭的山道上,一左一右高耸着两座山峰。本地人从此地经过时,都低着头慢慢地走,唯恐惊动“藏剑峰”上的两把神刀。在以前强盗土匪、官兵恶霸横行的日子里,这一雌一雄两把神刀是附近佤寨护寨的宝贝。据传,这对神刀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永昌参将邓子龙将军作为赏物送给佤族士兵阿兴的。阿兴临终时托人把神刀放在家乡的山路口,一来以示不忘邓将军的恩典,二来用以避邪免灾。佚名讲述,晓黎、一凡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佤山银矿的故事 佤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两百多年前,石屏人吴尚贤听说沧源的班洪、班老一带有矿,便不远千里来到这些地方。班洪部落的酋长见他为人忠厚,便要他留下来。吴尚贤同意了。两人合办银厂,取厂名为“茂隆银厂”。他们在焦山、湖广、炉房等地支炉炼银。吴尚贤还引进来许多马帮商队。马帮商队从内地驮来粮食、棉布、针线、盐巴,又从阿佤山驮走鹿茸、象牙、虎骨等土特产品;而佤族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种水稻,饲养鸡、猪,种菜,以及使用铁三脚架煮饭菜等技术。肖老大、张老大讲述,张云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8页,5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愚蠢的英国兵 佤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清朝末期,在怒江边,英国兵抬着洋枪、黑炮想霸占阿佤山。佤族人民想出一个打败敌人的办法。他们把牛皮挂在树上,后面只隐藏一个人。等英国兵来时,这个人就胡乱放几枪,然后跑开。英国兵果然上当,以为牛皮后面有不少当地群众,就集中火力朝牛皮打。佤族人民却绕到敌军的背后袭击他们。最后英国士兵连枪都不要就跳进江里,拼命地往江对岸逃跑。胡玉环讲述,郭思九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www.zuozong.com)
刺客 佤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个刺客准备刺杀佤族王子,可被王宫满身带着武器的家丁吓坏了,便如实告诉王子,某年某月英国兵将分四路攻打他的部落。得到这一消息,班洪的佤族人民提前在英国兵必经的路上设下埋伏。当英军到来的时候,王子就命令村民射出一支支毒箭,走在敌军前面的大象中箭后掉头就跑。象脚踩在碓窝上,碓窝往下滚,压死了许多英国兵。剩下的敌人也吓得丢下枪,抱着脑袋狼狈地逃跑了。高耀星讲述,冯寿轩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9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头人与传教士 佤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一天,阿佤山上的户公寨来了两个英国传教士。他们一进寨子,就说自己是上帝派来的,要大家信奉基督教,以后死了好升天。两人的话音未落,只听见牛角号响起,信使传来佤族王子的口信。王子命令两个传教士马上离开,再不走,就要“刀剑相送”。两个传教士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高耀星讲述,冯寿轩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格里糯传授文字 佤族史事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位叫格里糯的智人来到阿佤山,准备给佤族传授文字。他见佤人用丝瓜络垫甑底,用细竹管吸水酒,便认为他们很聪明,不用教什么了。他把文字传给了汉族和傣族。他死后,各民族都争着为他祭灵送葬。大家争来争去,争不出什么结果,只好把他的尸体砍成若干块。汉族负责埋葬头,傣家人分得了脚埋,其他民族也各分得一块骨头埋葬,因而,后来出现了各民族之间发展有快有慢的现象。叶丁讲述,岩平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海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