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先后疏散了一批党员到滇东、滇东北、滇南、滇中、滇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荫蔽精干”过程中开辟或建立工作据点。这些地区各民族杂居,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各地方大小实力派、民族上层与国民党中央势力存在着各种矛盾,有些地区国民党的势力甚至无法插手。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城市的形势下,云南边疆多民族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为党在云南继续开展活动和斗争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疏散到这些地区的党员和当地党员配合,大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入中小学校任教,进而掌握控制这些学校并以此为据点向农村发展。另外,昆明一些大中学校的党员随学校疏散到周边各县,在当地也开展了许多工作。
在滇东南地区,1942年1月,中共泸西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撤销,泸西县委改为泸西特支,由魏筱涵、陈达明担任书记、副书记。罗平县委改为由省工委指定的负责人张鸿逵、张惟清先后分别单线联系党员。弥勒县委于1941年撤销,1943年,省工委派姜必德回弥勒负责全县党的工作。陆良县党的工作先后由姜必元和朱杰负责,还有一些党员由其他线单线联系。
在滇东北地区,1942年春,沾益播乐中学党支部改为单线联系,由樊子诚负责。7月,省工委派祁山、孙林、孙明达到播乐中学,增强了学校党的力量。1942年以后,姜克夫、蒋程高等一批党员先后到了宣威发展党的工作。1944年,播乐中学成立党的特支,领导沾益、宣威、平彝、曲靖4县部分党员的工作,书记樊子诚,副书记李天柱。昭通地区党的工作,1941年至1944年先后由李德仁、李长猛、蒋永尊和吕茂林负责。1944年秋至1945年夏,省工委先后派傅发聪、李德仁回昭通主持党的工作。此外,还有一批疏散到昭通各县的党员,在当地隐蔽开展工作。
在滇南地区,1941年春,西南联大党员袁永熙、周天行等及外地转移来滇的部分党员疏散到个旧,与在个旧的孙仲宇、盛泽源取得联系,建立了个旧地区党组织,联系个旧、石屏、蒙自、建水、元江、墨江等县的19名党员,书记袁永熙。6月后,袁永熙转移到外地,个旧地区党组织由孙仲宇负责。1943年春,孙仲宇转移到建水,个旧地区党组织停止活动。同年,省工委委员刘清到滇南,负责滇南、滇东南地区党的工作。1945年7月,省工委派马千禾到建水,负责滇南地区党的工作,马千禾按照省工委的指示,初步统一了建水的党组织。1941年,石屏县的党员先后由刘时平、陈琏负责联系,1943年后由范嘉乐、钟君劭等联系。1941年,建水党小组由朱君毅负责。1943年,建水建民中学建立了两个党小组,分别由孙仲宇和昌宝宏负责。1945年8月,另成立一个党小组,由廖必均负责。蒙自、开远、元江等地都有一些党员隐蔽工作,单线联系。1941年至1945年,省工委先后派董大成(董保先、董易)、吴子良(吴显钺)等西南联大的党员到磨黑、墨江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作,党员单线联系。此外,在滇南的蒙自、开远、元江等县,还有一些实行单线联系的党员。
在滇西、滇西北地区,1939年7月以后,由于当时的省工委主要领导人对这一地区的党的组织情况判断有误,切断了省工委同这一地区党组织负责人杨正芳的组织联系,使一部分党员失去联系。但多数党员在失去组织关系的情况下,继续坚持革命工作,并积极寻找党组织。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批疏散转移到大姚、大理、剑川、丽江、保山、腾冲、龙陵、施甸、维西等地的党员,都独立地开展了一些工作,发展了部分党员,为以后在这些地区开辟发展党的工作创造了一些条件。
在滇中和滇北,1943年8月,李群杰在昆阳成立厂党小组,并担任组长。1944年1月,成立中共昆阳党支部,书记李群杰。同年3月,省工委派王以中到峨山开辟党的工作。孙林、李方英在安宁,王文炳在嵩明、寻甸也开展了党的工作。
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原因,云南各地的汉文化教育普遍比内地落后,由此也使云南格外崇尚教育,教师在社会上普遍得到尊崇,社会地位比较高。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从这一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将知识分子党员疏散隐蔽到县乡中小学校,以学校为阵地和据点,对各族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同时开展对地方实力派、少数民族上层的统战工作,并将工作向广大农村延伸。许多任教的党员,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由于教学认真,勤恳工作,教学质量高,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他们结合教学,传播马列主义,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启发青年学生的革命觉悟,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许多地方还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可能,发动和组织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群众斗争。到抗战结束前,党在全省建立的工作据点中,较突出的有建水建民中学,沾益播乐中学,普洱磨黑中学、墨江中学,石屏师范学校、宝秀中学,罗平中学,大姚中学,峨山中学等。
建民中学的前身,是进步人士刘宝煊于1938年8月创办的建水县立师范学校,1942年春改为私立建民中学。刘宝煊青年时期为寻求革命东渡日本,参加过进步组织新滇社,济南惨案和九一八事变等国难发生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集会活动。刘宝煊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云南大学任教。1937年,应地方开明士绅的约请,回乡办学。他秘密建立了革命团体“丹心社”,把建水地区的进步势力,包括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团结起来,使学校越办越兴旺。1941年9月,他聘请共产党员方仲伯到建水任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42年春,学校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为使学校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控制,取得办学自主权,刘宝煊与方仲伯商议,并在地方开明士绅邵连义、韩先廷的大量资金支持下,将学校改办成一所私立中学,更名为建水建民中学。学校教师除了聘请的一批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外,还有从仰光回国的杨纪庄,由个旧《曙光日报》转来的孙仲宇、周天行,由广东疏散到云南的陈家震、廖新伦、罗新,由省工委安排来的岳世华,通过孙起孟的关系介绍来的陈伯澄、陈学英等。建民中学的党员在组织上采取“平行领导、单线联系、转移地区不转关系”的方法,认真执行“三勤”政策,在组织上彼此之间虽然没有横的联系,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却始终保持一致,彼此心照不宣,为执行党的工作方针而勤奋工作。刘宝煊、方仲伯、杨纪庄一起研究制定出“笃学力行,科学、务实、爱群、整肃、活动”的校训。[7]教师们巧妙地将马列主义融入教学内容,语文课教材选鲁迅、高尔基、沈雁冰、郭沫若、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历史课选张建甫的《中国近百年史教程》和华岗的《帝国主义侵华史》,公民课选《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方仲伯还自编了一本油印地理课本。学校以读书会、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壁报等多种形式,对青年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学校还组织了合唱团、美术组、戏剧组、篮球队、排球队等文体小组,建民剧团经常到社会上公演话剧《北京人》、《钦差大臣》等,深受群众喜爱。胡宗沣老师编导的舞蹈《马车夫之歌》、讽刺剧《兽国春秋》、《老美顶好》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建民小报》也办得有声有色。学校请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的军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校还办了建民农场、建民合作社和学生工读团,解决办学及学生的经济困难,建民中学优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学校里的秘密革命团体“丹心社”和“传薪社”的成员后来大都加入了党组织。从1941年至1949年10月,党组织先后在建民中学师生中发展党员104人,民青成员167人。建民中学成为党在滇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工作据点。
沾益播乐中学是在爱国民主人士温培群支持下创办起来的,经历了由小学到中学的发展过程。先后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受过党的影响和教育的青年学生达千人以上。播乐中学远在偏僻的荒山沟里,物质条件很差,生活极为艰苦。学校办了粉房、油房、酒房、养猪场、织布厂、染布厂等,又在黑老湾建了一个农场。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挖土基,修教室,挖煤炭,烧木炭,无所不干,由此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革新、进取、求实”的办学原则下,学校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教学质量在滇东北名列前茅,吸引了沾益、宣威、曲靖、富源以及贵州盘县等地的贫苦青年纷纷前来就学。1937年夏,党组织派樊子诚到播乐学校任教。1945年初,省工委派李天柱、杨泓光到播乐中学,与樊子诚组成中共特别支部。至1948年,云南党组织先后派出党员55人到这里工作,吸收了教职员11人和学生84人入党,党的外围组织“农民解放社”发展到近500人,分布在沾益、宣威、曲靖、富源4县的40多个工作据点,[8]形成了党在农村的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播乐中学也成了人民群众、革命青年向往的一所革命学校。(www.zuozong.com)
普洱磨黑中学是党在思普地区建立的重要工作据点。磨黑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1941年由磨黑盐商灶家首户张孟希出面筹建。同年10月,西南联大党组织派党员吴子良、董大成前往磨黑中学应聘。在以后的7年间,中共云南省工委和西南联大党组织先后派党员25人到磨黑工作,动员了进步青年20多人到该校任教。吴子良、董大成等认真执行“三勤”政策,采取“站稳脚跟、联络士绅、教好学生”的工作方法,很快取得当地社会各界的好评。1942年秋,在学生中建立了社会科学学习小组,以后在社科学习小组基础上发展了民青组织,成员有80多人。1943年春,吴子良被任命为校长,到昆明聘请了施载宣、许冀闽、郑通津等进步青年到磨黑中学任教,同时来磨黑中学的还有张孟希用重金聘请的著名教授刘文典。1944年3月,党员陈盛年、黄平、卢华泽和几名进步学生应聘到磨黑中学任教。7月,省工委指示西南联大第二党支部书记马千禾,指定秦泥、曾庆华、曾庆铨、茅以宽受聘到磨黑中学任教。从各种途径到磨黑中学任教的党员和进步分子,结合教学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引导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并由黄平讲授从党建立到皖南事变的中共党史。学校让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无力供读的学生半工半读,做勤杂,由学校供吃,免交学杂费,这批工读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党员和民青成员。学生中建立了公开的学生自治会,党员杨家俊、韩维松组建了同生社,邮购进步书刊销售,其中有《新华日报》、《群众》、《北方文丛》等报刊和《鲁迅全集》、毛泽东的部分著作。《新华日报》在磨黑地区销量达100多份。[9]1945年8月,党组织又安排董友松、袁用之、盛特伟、陈柏松、廖瑞群应聘到磨黑中学任教。经过许多党员的多年的工作,磨黑中学成为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据点。
石屏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建立过中共石屏支部和石屏中学支部。1941年春,共产党员刘时平、华立英、陈琏、何宏年等疏散到石屏师范任教,4月,刘时平发展了进步学生钟风彩、王梦熊等加入中国共产党。秋天,朱家璧应邀到石屏师范演讲《民运工作漫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应邀到石屏宣传抗日期间,也到石屏师范作过多次演讲。1942年春,何宏年带领石屏师范30多人的业余演出队赴建水,与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开展军民联欢活动。1943年4月,省工委委员刘清到石屏,指示在石屏师范的党员要贯彻“三勤”方针,领导开展学生运动。1944年秋,中共党员张万彬任校长,又聘请了党员孙运仁、李春辉、何方、罗洁英、范嘉乐和西南联大的一批民青学生,以及石屏进步人士杨世伟、高俊等到校任教,组成了一支朝气蓬勃、进步向上的教师队伍,培养教育了一批进步学生。
罗平中学是党在滇东南较早建立的工作据点。抗战初期,中共罗平县委建立后,就在罗平中学开展工作。1941年,省工委派西南联大党员黄守业、李炳泉、张鹊梅、梁淑明等到罗平中学任教。1942年,黄守业、李志尹、张鹊梅等到国民党驻罗平炮兵营做营长吕仁侣的团结工作,炮兵营随后与罗平中学师生多次举行联欢晚会。1943年,左柏任罗平中学校长,中共党员张蕴璞、张惟青等积极做左柏的团结工作,左柏站在进步师生一边,支持党组织发动的学生运动。罗平进步人士王之达从1944年起在党支持下担任罗平中学校长,掩护罗平党组织的工作,直到1948年4月罗平公开武装起义。1944年,省工委陆续把共产党员任学源、朱希敏等派到罗平,准备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4月,罗平中学校友会成立,成为党组织团结师生和社会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峨山中学被誉为滇中地区的“革命摇篮”。1944年3月,省工委派党员王以中到峨山中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工作。王以中按照省工委的指示,先教好书站住脚,广交朋友,宣传国际国内形势,进行调查研究。1945年3月,王以中在学校组织了有10多名学生参加的秘密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革命书刊,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对推动他们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峨山中学成为党在滇中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
大姚中学是进步人士李一平于1940年秋创办的。共产党员万国祥、钱定洋及进步青年李毓材先后到大姚中学任教,1942年又有党员王秉鋆、民先成员王崇福、李鸿昌到校任教。大姚中学师生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揭发了玉屏乡副乡长沙毓超的贪污罪行,迫使县政府将沙毓超撤职查办,关进监狱;搞垮了贪污腐败、劣迹昭著的县教育局长刘紫芝;利用矛盾赶走了国民党驻大姚的军队;抵制国民党反动分子的活动,赶走了学校里的三青团骨干分子等[10],以各种方式同贪官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在“荫蔽精干”过程中开辟和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工作据点,是党在这一时期卓有成效的工作。疏散到民族地区的党员,有的对少数民族情况作了全面调查,中共党员杨湛英深入滇西北边远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云南滇西北边区调食记》;云大附中、西南联大的党员也利用假期到路南等地进行社会考察。许多党员以中小学为据点,逐步向农村发展,广泛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疏散到丽江的党员刘允中发展了一些白族党员,疏散到大理的李之楠等发展了一批白族党员,罗平党组织发展了一批回族、布依族党员等。
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全省各地不露声色的据点工作,广泛深入地在全省传播了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火种,培养了革命骨干力量,为以后党领导开展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