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育为彝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教育为彝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峨山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是和峨山各级领导狠抓教育,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峨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峨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积极为教育优先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让教育为彝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云南省峨山教育局 潘永林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滇中革命摇篮。全县辖5镇3乡,国土面积1972平方公里。峨山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7.32%,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围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主题,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依法全面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经费保障,全力打造体系完善、基础厚实、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过去的5年,成为峨山教育投入最大、变化最快、环境最优、发展最好的时期,全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均衡不断推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峨山地处云南省中部,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也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近年来,峨山县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争当中国彝族自治县排头兵,全力打造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机遇,坚定“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9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8212元、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八个彝族自治县中排名第一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省第16位,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峨山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是和峨山各级领导狠抓教育,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峨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发展 教育先行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原因,峨山经济发展状况与一般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与一般地区的经济差距,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峨山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审时度势抢机遇,把握大局谋发展。峨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积极为教育优先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008—2014年,县级财政教育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持续保持“三个增长”,累计征收教育费附加4980万元、土地收益金计提教育基金959万元,实现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498万元中,用于教育支出1956万元,占比达55.9%。全面推行教育惠民政策,累计投入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跨村路费补助经费7638万元,安排贫困学生救助金1327万元、职业和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392万元,高中和职高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及职高生免学费补助等相关资助政策得到落实。成立县、乡教育发展协会,累计筹措资金1019万元,定期开展助教助学活动。二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初中由11所调整为9所,小学由82所调整为41所,公办幼儿园由2所增加到5所。投资1.58亿元实施校安工程4批69个,新建校舍10.1万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5.5万平方米。投资4200万元整体迁建小街中学,投入427万元新建大西彝族山苏支系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完小,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实施投资2.86亿元的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全面建设美丽校园13所。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累计配备义务教育教学仪器56套、图书45.1万册、教学计算机1399台、多媒体电子白板374套,网络教学覆盖全县中小学。2014年,制定了《峨山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2014—2018)》,《峨山县加快教育信息建设工作方案》(峨政办发〔2014〕87号),落实信息化建设一期县级配套资金330.9万元,认真进行了规划设施设备购置等分块缺口测算和分析,加快全县中小学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进程。多年来,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多措并举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了“两基”成果的巩固和“两全”水平不断提高。(www.zuozong.com)

科教兴峨 教育为本

十二五期间,峨山县在加快实现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为宏伟目标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整合了教育资源,先后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项目,逐步实现了全县学校布局合理化。至2013年底,全县共撤并学校83所,其中小学由2010年的122所调整到2013年的41所,初级中学由2010年的11所调整到2013年的9所,基本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均等化,为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开展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育人模式,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各中小学均建立了以“评教”、“评学”、“评考”、“评管”为中心的五级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系,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014年,县政府出台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建立了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围绕“高上线、多本科、增重点”的升学目标,峨山一中2013年和2014年省一级高中综合排名分别为101位、79位,连续两年荣获云南省教育厅教学质量进步奖。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县报考率96.13%,居全市第二名,全科平均分按初一学籍算名列全市第四,700分以上学生人数89人,尖优率全市排名第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乡(镇)、村两级认真落实辖区内教育发展职责,离不开县直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正是有了这一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峨山教育终得扬帆。

改革创新 巩固成果

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质量,这是峨山教育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而提出来的响亮口号。峨山教育在数量、结构、质量等诸方面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不改革就不能加快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力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峨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县级财政教育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持续保持“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比达55%以上。财政教育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五年超过4%的国家标准。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小学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实现逐年增长。从2011年起,每年依法从土地收益金中计提教育资金362万元,全部专项用于教育发展。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2915万元,用于教育1630万元、达50%以上。认真落实校财局管、专款专用、规范管理,建立教育专项资金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启动了以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解决办学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上阻碍学校发展的突出矛盾为重点,着力创新学校办学运行机制为目的的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激活了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机制,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了人员能聘能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绩优酬、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在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而稳健的重要一步。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顺了体制,优了机制,勤了教师,活了学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阳光雨露沐浴着民族教育的沃土,彝乡大地绽放着烂漫的芬芳桃李。“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峨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有效的措施,推动峨山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彝乡大地上各级政府、党组织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