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酒的来历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位老妇人,每天下地干活都要带上一包用芭蕉叶包的冷饭做午饭,时间一长,那冷饭就发了酵,有一股甜酸味。后来,她学会用发酵的冷饭做酒药。这事慢慢传开了,佤族学会了酿制水酒的方法:先把粮食煮熟,撒上酒药;然后用芭蕉叶包好发酵。不久,做水酒的人越来越多,并慢慢传给周围的其他民族。因达们讲述,因达庆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酒药和大烟的起源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对夫妇生了五个孩子,三女二男,二姐叫耐什(酒药),三姐叫片(大烟)。耐什外出找野菜时,不慎从山顶摔下来,死在山脚,化作一口小水塘。有个猎人发现这口水塘与众不同,就叫人们舂米粉倒进塘水中,搅拌成稀粉状,再用刀切开,并平放在篱笆上晒干,做成了酒药。片是个懒姑娘,生前好吃懒做;死后,她的坟头长出一棵又细又黄的草。有一年发瘟疫,一个得了重病的人无意中发现了这棵小草,摘了一片叶子闻闻,没想到病竟好了。消息传开,人们就把小草拔来栽到院内,小草开花结果,就成了大烟。佚名讲述,祜悍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沧源崖画的传说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远古之时,刚从石洞里出来的人什么也不会做。洪水滔天时,为了让后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生活的,一些先人就把牛血和红色的石粉混在一起当颜料,在崖石上画下他们生活的图画。洪水退了以后,在天神的授意下,一个孤儿用长刀剖开葫芦,结果切掉了葫芦内人的尾巴、蛇的手脚、蟹的头颅、鸡的乳房,人和万物从葫芦里走出来。佤族是第一个来到大地的,所以叫岩(老大)佤。这些人刚出来,也是什么都不能干,他们便照着祖先留下的崖画的样子生活,才得以繁衍生息。后来,佤族每逢冬春季节都要到崖画前举行祭祀活动。佚名讲述,李学宏、汪兴宝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春胆卖妻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佤族小伙子叫春胆,娶了如花似玉的叶永做媳妇。叶永婚后几年都没有生儿子,春胆一怒之下把她卖了,另娶了个叫安木伊的懒婆娘。从此以后,春胆的家境一年不如一年。他后悔了,走遍阿佤山,才打听到叶永的下落。叶永独自住在一个山洞里,不想跟他回家。后来她在一个叫阿朗勐的地方老死了,死后变成一座银矿。隋嘎讲述,艾荻、张开达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3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姑娘河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坝卡寨的叶娜姑娘和后生埃嘎相恋,可她的舅舅收下富人达昆伞的聘礼,准备秋天就把她嫁过去。无奈之下,叶娜与埃嘎准备私奔,可这事被达昆伞一家觉察到了。结果埃嘎被达昆伞打死,叶娜放火烧了达昆伞的家后逃跑。当达昆伞快要捉住她的时候,她冷不防骑马跳下了悬崖。就在这时,坝卡寨附近的大黑山突然山崩地裂,一股洪水顺山席卷而下,将达昆伞一伙全冲走了。从此,坝卡寨后面就出现了一条河。人们说,它是叶娜姑娘变的,便取名“姑娘河”。李岩冷讲述,张云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鸟泪泉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佤族的班洪部落刚刚兴起时,叶茸和安并姐妹俩被班洪王卖给外部落的王子,结果病死在他乡。在一个大旱之年,两姐妹的灵魂得知家乡遭受大旱,就幻化成两只大鸟,飞到很多很多的山林草场,吮吸了树上和草上的数万滴露珠,并将它们化作思乡怀亲的泪水,泪水又幻化成了山涧的飞泉,滋润故乡干涸的土地。父老乡亲为了纪念这两姐妹,将那股飞泉叫做“鸟泪泉”。佚名讲述,白花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海牙寨的故事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海牙寨原处于孟定土司和班洪王子所管辖地区之间的未定界线上。住在这里的人们要负担两边的赋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一回,寨子里的人们打死一头大象,得到了一副上好的象牙。他们把象牙拿到班洪王子那里,表示愿归他管辖,但希望把官租和劳役免了。王子便将其中的一只象牙送给孟定土司,想换取海牙寨的管辖权。土司也同意了。就这样,海牙寨就归了班洪,王子只征收象牙而免了其他杂役。因此,人们都说海牙寨是“一副象牙买得安生的地方”。佚名讲述,王敬骝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澜沧江和滚弄江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澜沧江和滚弄江是一对夫妇,澜沧江是丈夫,滚弄江是妻子。后来,两人吵嘴,只好分开居住。由于要走夜路,天黑看不清,澜沧江便点燃松明照路,走得很快,因此水是浑的,后来两岸长了很多松树。滚弄江点燃的是竹子,走得很慢,因此水是清的,后来两岸长满了很多竹子。肖门江讲述,王有明翻译,寿轩、尚仲豪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www.zuozong.com)
枇杷叶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关枯的佤族汉子,到处寻找安身之处,最后在南雅乡一片有枇杷叶的地方居住下来。从此,他的后代就在此生息繁衍。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仁拉不勒”,意即“枇杷叶”。寨里的男人们以打猎为生,还经常采摘枇杷叶到孟连街上换东西;妇女常把花脸鼠的皮做成筒裙。岩孔讲述,李症梅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海涛)
蟒蛇娶妻的故事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龙王变成蟒蛇,娶了一位姑娘。五年以后,姑娘回来告诉母亲,她的两个小孩子要来看外婆。到了第五天,天下起了大雨,外婆不见有人跨进家门,只见猪槽里不知什么时候游来了两条金鱼。她就将那两条金鱼煮成鱼肉稀饭让全寨人吃。姑娘回来,老妇人才知道错把自己的外孙煮着吃了。这下可惹怒了龙王。第二天深夜,整个寨子被大水淹没了。后来,老妇人所在的山寨陷落成一个大湖,成了现在西盟的勐梭龙潭。叶格讲述,岩薛端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32开,5页,3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海涛)
金马鹿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有一天,打猎能手绒林到一条小溪边洗脸,看见一只金色的大马鹿在河边吃草,便邀约其他几名猎手去追杀。他们追遍七山七洼,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才发现了站在西山顶上的金马鹿。绒林搭弓放箭,射死了它。猎人们在返回途中经过孟连与西盟交界的摩养河时,鹿头掉进了河里,被湍急的河水卷到深水塘中去了。从那以后,摩养河就发出闪闪的金光,而绒林在东山腰搭弓上箭时脚蹬的地方也陷进去了一块。佚名讲述,王鸿昌、聂柱、岩垮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海涛)
谷子为何变小了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在万物都会说话的年代,谷子还没有名字。那时的一粒谷子比一个黄果还大,人们也不知道用它来充饥。谷子娘请求人们让它住在家里,人们推说家里窄,不让它住下。谷子娘又飞到一个寨子里讨住处。这个寨子里只有一个懒人在晒太阳。谷子娘请他收留谷子们,懒人很不耐烦,拿起扁担把谷子都打碎了。谷子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从此失去了说话能力。后来,佤族知道了谷子的用处,在每年收获谷子的时候,都要向它们道歉,请求它们保佑全族年年丰收。岩行讲述,召罕嫩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海涛)
只留一穗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佤族不晓得种庄稼。他们吃的是树皮草根,三天两头有人饿死。老天爷知道了,就变成一位老倌来到人间,教佤人栽种旱谷。可人们不珍惜粮食,把好好的谷子拿去喂猪鸡,并撒得满地都是。老天爷知道了这事,便来到田里,用巴掌握住谷秆,往上一抹,从此每一棵谷秆就只结一寸长的一穗,地里也开始有了密密麻麻的杂草。为了不饿肚子,人们只好天天辛辛苦苦地种庄稼。大家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也就不敢随便浪费了。佚名讲述,饶隆庆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半截观音 佤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半截观音”是一种生长在阿佤山区的草药。它能消炎镇痛,接骨止血,还可以治风湿、肝炎等病。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佤族寨子的头人得了重病,用什么药都治不好。他有一个未出嫁的妹妹,叫“南”。无奈之下,南亲自去求佛赐药。说来也怪,当天夜里,一片闪着绿光的叶子便飞到头人的床前,南用剪刀剪下一截,煨了给哥哥喝。果然,头人的病好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半截观音都没有叶子。为了感谢南,人们就把它叫做“芽喃半”,意思是南用剪刀剪出的叶子。肖老大讲述,彭建新记录。收入《佤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海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