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气象方面的支出为3111.20万元(详见下表)。主要用于行政运行、气象技术研究应用与培训、气象探测、气象信息传输及管理、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气象装备保障维护、气象台站建设与维护、气象卫星、气象法规与标准等项目。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年内,全自治区各地气温偏高,干旱少雨,降水量严重偏少,全自治区遭遇了五十年来最为严重的春旱、秋冬连旱。在驻桂空军、民航、气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共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7架次,作业飞行148个小时;全自治区14个市的86个县实施火箭高炮增雨防雹作业910次,发射WR型火箭弹2186枚,炮弹934发。全自治区累计增加降水约60亿吨,防雹保护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区内没有发生冰雹灾害,效果十分显著,对缓解旱情、促进春耕春种、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增加水库蓄水发电以及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大天气预警信息免费发送年内,广西强对流、暴雨、台风、高温、干旱灾害天气较为严重。各级气象部门严密监测,及时预警,主动服务,气象服务效益明显。全年共启动应急预案13次,其中II级响应3次,III响应8次,IV级响应2次,全年应急响应状态52天,服务效果良好。全年自治区气象局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5期,《气象服务信息》171期,《气象服务参考》57期,《专项气象服务》156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87期。全自治区各级台站共发布台风、暴雨、高温、大雾、大风、冰雹、雷电、干旱预警信号2260次,有9000万人(次)以上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到预警信息。(www.zuozong.com)
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组建广西气象台短时临近预警中心,集中力量组织业务平台研发,完善短时临近业务工作流程,加强自治区级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服务能力。加快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建设,组织对MICAPS3.0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推进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零版本推广试用和本地化工作,组织开发了基于SWAN系统和雨燕系统的广西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平台。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技术攻关,建立了时间序列预测平台和建立气候模式产品解释应用V3.0版。继续完善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和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全自治区预报质量数据库,组织开发《广西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管理系统》,推进气象资料共享和应用工作。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乡镇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任务,已建成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1256个,新建海岛自动气象站1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实现在线运行。完成风能资源观测网建设任务。在南宁建成了大气电场监测系统开展监测试验,并完成了全自治区地闪雷电监测系统重建工作。全自治区6个高空气象站全部完成电解水制氢设备换型。有16个气象台站新增电线积冰观测和6个气象台站新增人工土壤水分观测。年初全自治区完成“广西气象技术装备供应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是全国率先实现气象技术装备供应区、市、县三级动态管理的省区。
(刘海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