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鹌鹑孵化技术措施:提高孵化率小贴士

鹌鹑孵化技术措施:提高孵化率小贴士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鹌鹑孵化率的技术措施⒈种蛋。鹌鹑蛋大小和形状要适中,剔除过小或过大、粗糙“沙皮蛋”、坚硬“钢壳蛋”。鹌鹑蛋蛋壳较薄不仅易碎,蛋内水分蒸发也过快,破坏正常物质代谢,不利提高孵化率。孵鹌鹑时,对同批同期鹌鹑蛋要编号,鹌鹑蛋钝端朝上,使气室保持正常位置,减少胎位不正现象。出雏期间,视出壳情况,拣出空壳蛋和绒毛已干的雏鹑,以利继续出雏,提高孵化率。

鹌鹑孵化技术措施:提高孵化率小贴士

提高鹌鹑孵化率的技术措施

⒈种蛋。种蛋必须新鲜、清洁,保存时间越短越好,以产后1周内为适,3~5天最好,超过两周则孵化率下降,且雏鹌鹑体质较弱。鹌鹑蛋大小和形状要适中,剔除过小或过大、粗糙“沙皮蛋”、坚硬“钢壳蛋”。鹌鹑蛋蛋壳较薄不仅易碎,蛋内水分蒸发也过快,破坏正常物质代谢,不利提高孵化率。

⒉孵房。要求保温良好,换气方便,清洁卫生,环境安静。如用普通电热孵化器,效果更佳。入孵前孵房、孵化器应熏蒸消毒,迅速关闭门窗,半小时后再敞门散雾。这样能使所有缝隙、角落都得到彻底消毒,提高健雏率和出雏率。

⒊温度。温度决定胚胎生长发育和生产力,正确掌握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整批入孵可采用“前高、中平、后低”方法供温。前期(1~6天)温度为38℃,中期(7~14天)为37.8℃,后期(15~17天)为37.7℃。分批孵化时采用“前平、后低”的原则。如每隔5天入孵1批,那么,第一批入孵后采用38℃;第6天,即当第二批鹑蛋入孵后,调成37.8℃,以后再入孵几批也同样采取该温度不变。15天移到出雏器后,采用37.7℃的条件。

⒋湿度。孵化器湿度应控制在50%~55%,开始出雏时,湿度比平时略高一些。湿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雏鹌鹑缺氧而闷死;湿度过低,会使雏鹌鹑毛短干瘦,易与蛋壳黏连而破壳困难。(www.zuozong.com)

⒌通气。孵化时必须保持机内空气新鲜,风速正常,通气孔的大小和位置适当,风扇的转数不能过慢或过快。

⒍翻蛋。孵鹌鹑时,对同批同期鹌鹑蛋要编号,鹌鹑蛋钝端朝上,使气室保持正常位置,减少胎位不正现象。每天翻蛋12次,入孵4~5天,10~12天分别照蛋一次,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⒎出雏处理。在孵化第15天,即将孵化机架上的蛋移入出雏机中。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准备出雏。出雏期间,视出壳情况,拣出空壳蛋和绒毛已干的雏鹑,以利继续出雏,提高孵化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