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受是一种和复杂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生理心理感受,带有普遍性、社会性品格的心理感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独有的一种愉悦性的情感体验。美感中的情感愉悦和精神享受使人们受到感染,从而教育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审美也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受历史规律的制约。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影响,使中国美学观念与西方美学观念表现出一些民族特征的差异。比如对待自然,西方美学思想把自然作为异己的力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人把自然看作是衣食父母,中国美学思想对宇宙万物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西方美学强调矛盾冲突,中国美学注重中庸平和。因此,西方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偏重于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美感随着时代而发展,是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比如前文所说,中国文学中就有一个悲秋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的悲秋情绪在减弱、在消逝,这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关,和现代人尤其是城市居民远离自然有关,和紧张繁忙的工作有关。“美,象真理一样,是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有关的,是和能够抓住它的个人有关的。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44]事情的另一面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没有了悲秋情结,也没有了对其他季节物候的感觉,我们不再于蒙蒙细雨中散步,我们不再赤脚走在田埂上,我们的房檐下再也没有燕子来筑窝,甚至在春秋季节我们都听不到大雁的鸣叫了。我们在酒吧里失去了“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诗意。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首先是缘于他们的衣食无忧,而缺吃少穿的穷人即使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一个农夫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如果是歉收,他就要为明年春天的青黄不接而发愁,这也是一种“悲秋”。如果是丰收,他就可以为冬闲猫冬获得一些清闲时光而满足。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使美感也带有一种阶级、阶层的色彩。即使在当代社会,灯火通明的五颜六色的城市夜景,对于企业老板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感受也绝不会相同。
美感是审美主体个人的感受,因此必然受到他的阅历经验、文化修养、思想感情等等因素的制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即使是古代文人,也有如此晴朗的秋天的心境,也就是说文人未必个个悲秋。这就决定了美感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除了具有普遍的社会性以外,还必然地带有主体强烈的主观色彩,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审美对象是多种多样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优美的对象比较恬静,能够引领我们旷达的心境和赏玩的态度,壮美的对象引起我们激烈冲动的内心感情斗争。美感既有丰富的内容,又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不是纯逻辑的明确概念,这其中有主体的感受、体验和思想,也有主体的潜意识和尚未理解的东西。这些都会使美感表现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审美意识的模糊性。
本章对美感的探讨旨在说明,无论何等的人生追求,其本质在于幸福快乐,如果没有心灵的愉悦,那么,名利权势等身外之物也就是过眼烟云了。美感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又不脱离生活实际,这种快乐就存在于我们的相知相爱、工作劳动以及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之中。作为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审美表现,美感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是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我们从审美中获得快乐,从审美中获得认识,这就是美感的意义所在。
【注释】
[1]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2年,第354页。
[2]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63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63页。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92页。
[5]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2页。
[6]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第715页。
[7]库申:《论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9页。
[8]普洛丁:《九卷书》,《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5页、第60页。
[9]普洛丁:《九卷书》,《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5页、第60页。
[10]夏夫兹博里:《道德家们》,《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5页。
[11]莱布尼茨:《关于知解力的新论文:导言》,《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5页、第86页。
[12]达·芬奇:《笔记》,载《世界文学》,1961年第8期、第9期合刊,第206页。
[13]伏尔泰:《论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4页。
[14]荷迦兹:《美的分析》,《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7页。
[15]尼柯玛赫:《数学》,《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页。
[16]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3页。
[17]笛卡儿:《给友人论巴尔扎克书简的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0页。
[18]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5页。(www.zuozong.com)
[19]荷迦兹:《美的分析》,《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3页。
[20]爱笛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7页。
[21]立普斯:《论移情作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74页、第275~276页。
[2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23页。
[23]伏尔泰:《论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4~125页。
[24]笛卡儿:《答麦尔生神父的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9页。
[25]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期,第34页、第24页。
[26]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8~39页。
[27]卢卡契:《审美特征》,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33页。
[2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第169页。
[2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第169页。
[30]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6页。
[3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第319页。
[32]爱克曼:《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36页。
[3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2页。
[34]朗吉弩斯:《论崇高》,《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49页。
[35]朗吉弩斯:《论崇高》,《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页。
[36]贺拉修斯:《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5页。
[37]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0页。
[3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54页。
[39]恩格斯:《风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394页。
[4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50页。
[4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50页。
[42]楼昔勇:《美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3页。
[4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44]库尔贝:《给学生的公开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