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杀手锏?”小朱追问。
我笑而不答,看着大家。
大家互相看看,猜不出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能够做到倾空自己、合理回应、肢体语言、同理心,就已经是倾听中的高高手了,莫非还真有一招绝杀的不传之功,成为武林至尊?
一阵沉默之后,小熊也坐直了上身,关切地看着我。
我问大家,“一个销售会提问,你们觉得他怎么样?”
“很不错了!”小朱率先回答。
“至少放弃了自己的推销,开始关注客户的想法了。”小杨跟着说。
我点点头,又问:“如果拜访客户,准备了很多好的问题,问完之后,我们通常会怎么做?”
“倾听啊!”小熊说。
“如果客户没有反应呢?”我问。
小牛想了想,说:“嗯,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
“客户没什么反应,我们特别心虚,因为怕冷场,对吗?”我问。
大家点点头。
我说:“我观察过很多销售,他们有时候一分钟之内能向客户提五个问题!”
“多问问题不是好事吗?”小熊心不在焉地说。
“我们还是放不下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问完问题后只停顿一秒,紧接着就解释自己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或者把自己预设的答案也一股脑儿地说出来让客户选择或确认,或者自问自答,或者提出下一个问题,还有的开始表达一些其他的观点和评论。对吗?”我问大家。
小马说:“这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是销售,都想告诉客户更多……”
“或许问题就出在这个‘更多’上!”小牛陷入了沉思。
小牛说得很有道理。
每个人提出问题时,脑子里都有一些想法,或是对答案的某种预期,或是一个不太清晰的概念,而提出问题之后,盘旋在脑海的还是自己那些东西。销售是这样,客户也是这样,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倾听要倾空自己,有多少销售能够修炼到这种境界呢?不仅不能倾空,那些东西还会跳出来作祟,那种冲动让销售无法自我控制。当我们的兴趣点受到外界的信息刺激,那些东西就想往外蹦,挡都挡不住。所以,在得到客户一些回答之后,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应答,或者展开讨论,甚至评论对方的答案。
包括小朱在内,很多销售一听客户说什么,马上接话说“对、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您能这么认为太好了”、“您说的我明白”,甚至在客户说话的过程中,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打断客户,或者直接抢话。
虽然知道了要放弃推销,知道了要关注客户需求、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放弃了“机关枪”式喋喋不休的呈现,但取而代之的是“机关枪”式的发问,同样不给客户以喘息之机,更无暇顾及客户脑子里的概念。
小牛沉思许久,慢慢地说:“老寒说的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如果只给客户一两秒,就希望他给我们答案,怎么能保证客户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呢?那他给的会是什么样的答案呢?”
“……”小杨话到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了。
我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用一两秒倾听和分析,紧接着就问下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对这个答案又有多少思考呢?又怎么能听明白客户的话呢?”
小朱想起了自己和龚总抢话的场景,吐了吐舌头,缩成了一团。
小马说:“养成这样的习惯,也不能怪我们。很多营销培训,还有很多高人都说过,冷场就意味着拜访的失败,我们要保持沟通的状态,不要给客户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要控制他们的想法和意识,让他们‘一直往前走,别往两边看’,直到最后签单!”
“对啊,确实有人说过,只要我们的嘴在动,我们就在控制着销售进程,一旦说话慢了下来,就失去了控制权,客户就很有可能要溜走。”小杨也怨气横生地说,“谁知道你的‘信任五环’都是反的!”
真正能最终操控拜访局面的,不是滔滔不绝的那个人,而是那个真正倾听的人,那个用心观察和琢磨对方的人。
“对了,老寒,你说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小朱揪出刚才的问题。
“好吧,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说。
为了开发销售精品课程,我们需要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模型。OPQ公司是全球顶级的方案营销公司之一,我们有机会在会议室接待了OPQ公司的亚太区老总。
寒暄入座之后,亚太区老总开口问了一句话,“是什么变化让你们想起了找OPQ?”
我们想了想,说:“我们今年要加强专业化销售能力的建设……”
说完后,那位亚太区老总并没有马上接话,而是竖起食指放在右脸上,中指和拇指抵住下巴,眉头稍皱,目光深邃地看着我们,这是典型的倾听、思考的肢体语言。
见对方没有反应,我们才发现自己的答案根本就不是答案,而是一句废话。
我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思索片刻之后,说:“哦,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早些年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七八年前开始转型方案销售,大家也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现在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为客户的长期经营服务,需要客户经理具备专业的销售能力……”
说完,那位老总还是没说话,还是那副认真倾听的姿势。我们有些疑惑地看了看老总的翻译,那翻译冲我们笑着点了点头,意思是说“他已经听到了”。
可听到了为什么还没反应呢?
我们内部几个人相互看了看,以为说得还不够清晰具体,又接着说:“七八年前,在我们从产品销售向方案销售的转型阶段,曾请一家公司做过方案销售的培训。这些年又陆续做了很多专业的销售培训,自己也开发过一些。但总感觉销售无法探索到客户关心的真正需求,也听不懂客户的话,提供的也都是标准的行业方案。虽然呈现得很好,但不知道是不是满足了客户的真正需求。请贵公司来,就是想了解贵公司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和服务,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等我们把“概念”悉数抛出之后,那位老总面带笑容地说了句:“OK!”
“这老总真厉害!一个问题就问出了你们的概念!”小朱感叹。
“要不人家当老总呢!”小杨说。
我又问大家,“你们发现这位老总用了什么招数?”
“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小朱说。
我点点头。
小朱说得不错,那位老总的“是什么变化让你们想起了找OPQ”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既是开放性的,又是针对“我们找OPQ”的具体情形。他没问“是什么变化让你们想做营销培训”,问的是“是什么变化让你们想起了找OPQ”;也没问“什么原因”,问的是“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针对具体事件环境和管理方面的变化,“变化”是形成个人“概念”的源头。
“还有,他在你们说完以后,并没直接回答,也没直接呈现,还在倾听……”小牛说出了关键点。
“没错!正是这位老总的沉默,给了我们极深的印象。他也因为保持沉默,得到了我们的概念!”我回想起自己这次经历,就好像在宇宙中发现了一颗新的恒星。
“沉默?”小朱怀疑自己的耳朵,和客户交流,客户回答了问题之后,销售怎么有胆量沉默呢?
我坚定地点点头,“是的,沉默!销售在问完问题之后,即使客户不回答,销售也不要急着说话。那段时间客户正在思考销售提出的问题,正在考虑如何回答。那段时间通常有三到四秒。你们回忆一下,是不是这种情况?”
我看着大家。停顿了三四秒,小朱和小杨同时“嗯”了一声。
我还是没说话。
又过了三四秒,小杨说:“客户是需要三四秒来听明白我们的问题,然后思考,再形成自己的答案。这三四秒就算沉默吗?”
我说:“这当然算沉默,不过还不是杀手锏!”
“还不是?”小朱更纳闷了。
“你想想,在我们说出答案之后,那位老总做了什么?”我问。
“什么也没做,没说话,而是采用倾听的肢体语言,继续沉默!”小牛回答。
“对!提出问题,听到我们的回答之后,那位老总做的就是保持倾听的状态,再次沉默。这时候我们虽然有片刻的惊讶,但马上开始思考的是我们刚才的答案,然后又把答案进行了再次细化。这正是这位老总的过人之处,得到回答之后,继续保持沉默!”
“得到答案还沉默?”小朱惊讶了。
“没错!正是他的继续沉默,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直接挖到了我们的概念。”我说。
小杨皱起了眉,有些不解地问:“老寒,你说这是怎么回事?他竟然敢在得到答案之后,继续保持沉默?”
小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得到答案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接话,而那位老总却敢于沉默,并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沉默是非常厉害的招数。销售人员提问之后,先要有三四秒的沉默,客户才会回答。很多销售连这三四秒的思考时间都不给客户,问完稍一停顿,马上又开始提问。这时候一定要忍住,保持沉默,等待客户的思考和回答。客户说出他的答案之后,才是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听到答案先不要急着接话或问下一个问题,而是要思考他的问题,同时做出倾听的肢体语言,再沉默三到四秒,或者轻轻地点头,一秒一下,一下,两下,三下,四下。这时候客户就又开始说话了!”我亮出绝招。
大家听得很认真,同时思考着。
我解释说:“其实这个招数并不难,过程就是‘销售提问’——‘沉默三四秒’——‘客户第一次回答’——‘再沉默三四秒’——‘客户的细化回答’。这一招就是‘沉默是金’!”
很多销售拜访客户时,都嫌进度不够快,总希望尽快把该说的话说完。而在这样“快节奏”的过程中,大家往往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能听明白。
如果连续使用这样的沉默,并不会影响拜访的进度,而是给了客户和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正是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们才会获得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信息。(www.zuozong.com)
所以,销售在拜访中,不是应该加快速度,而是应该慢下来!
“沉默是金,听起来很有挑战啊!”小牛觉得有难度。
“我如果问完了,客户就是没反应,怎么办?”小杨有些担心。
“当然,问完问题不是让你干瞪着客户,而是要用肢体语言和对方交流。比如点头,上身前倾,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把手放在下巴附近做出思考状。客户因为你的好问题,再加上这些非语言信息的刺激,就会针对问题展开思考。”我说。
“如果停顿了三四秒,客户还没反应呢?”小朱担心地问。
“如果还没反应,很可能是我们的问题不够好或者客户没听懂。这时候可以稍微解释一下‘我这么问的目的是……’、‘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把问题关注面拓宽或提示思考方向。”我解释说。
“我没太明白,沉默怎么能帮我们倾听呢?”小熊问。
“客户在思考的时候,我们沉默,就没有机关枪式的提问所带来的压力。礼貌地给客户思考时间,会增加他心理的舒适程度,便于他们更容易地作出回应。客户进行更多的思考,就可以更清晰有效地组织答案。这也会增加他被尊重的感觉。”我解释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给对方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对方放纵思绪、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我们面前很重要。
“没想到,我们沉默能让客户舒服!”小朱不禁感叹。
我说:“让客户舒服了,回报无穷。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客户的回答会更加深思熟虑,而不是那些敷衍之词。这也会鼓励客户思考以前忽略的事情,他会觉得是你的提问起了作用……”
沉默不可怕,我们沉默时客户在思考。
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都是在沉默之后才提出来的。
“还有,沉默还能让客户的困惑增加,他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增加,并且很多都是我们忽略或没想到的!随着客户的思考和问题的增加,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处境和解决方法。”我说。
小朱挠挠头,他没试过,甚至有些不敢去试。
要落实到行动上,就必须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心魔才可以。
成年人改变习惯并不容易。人们坚信已经知道的东西,往往从已有知识框架和经历作出判断。成年人改变习惯更在乎实用性,他们要知道改变对自己有何意义。所以,要想让大家改变和行动,就必须要有一个冲击概念的理由,否则为什么要改变呢?
我说:“沉默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除了能用同理心理解对方的思维过程,还能捕捉弦外之音,组织有效的问题引发客户的思考,拓展信息!”
“这倒是!”小杨点点头。
“所以,销售提问——销售沉默——客户回答——销售再沉默——客户再回答,这个‘沉默是金’正是获得客户概念的杀手锏。”我说。
“真有这么神奇?”小熊也有些心动。
“用好的话,更神奇!这两段沉默,能让客户对我们的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继而转移到客户的关注点和焦点上,那才是客户真正的概念!”我讲了此招的绝妙之处。
“沉默,沉默,以后我就沉默了!”小朱自言自语。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小熊说。
“不是爆发,也不是灭亡,而是在沉默中思考!”小杨说。
这正是我的担心所在。
我一直担心,大家学会了提问就一个劲儿地问,就会得“提问操纵症”,就会“机关枪式提问”,不顾一切地把问题抛给客户,而不会倾听。
我也担心,学会了倾听,一旦从客户的话里听到自己关注或感兴趣的信息,就控制不住自己,按捺不住说话的冲动打断客户。
我更担心学会了沉默,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结果变成一潭死水。
超级沟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思考了一下,说:“好的沟通,首先必须要有冲击对方概念的好问题。有了好问题,还要学会倾听,学会‘沉默是金’,给双方思考的时间。这才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才算是超级沟通!”
“也对,没有好问题,直接沉默有点儿傻!”小朱笑着说。
我突然想起了个话题,看着小熊说:“小熊啊,假如你昨晚凌晨两点才回家,你老婆问‘昨晚干嘛去了’。你怎么说?”
“就说‘加班开会了啊’,我们晚上经常加班分析项目的!”小熊回答。
“如果这时候,你老婆并没像平时一样说‘骗谁啊你’,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你,你有什么反应?”我问。
小熊愣了一下,说:“她可能不信!我会说‘唉,后来和领导一起吃了个饭,边吃边讨论项目的事!’这也很正常。”
“嗯,如果你老婆今天反常,没像以前一样说‘吃饭吃到这么晚,谁信啊’,还没说话,而是继续沉默,闭着嘴笑着看你,你怎么办?”我问。
小熊脸上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说:“哦?莫非她知道什么了?我可能说‘吃完饭喝茶去了’……”
“如果她还笑着保持沉默呢?”我继续问。
“那可真够让我心虚的了,难道哪个哥们出卖了我?”小熊两点多回家,不是混夜场就是洗澡去了,那些事儿做销售的都知道。
小牛忍不住笑了。
“嗯,这就是‘沉默是金’的威力啊!”小杨边笑边说。
“也是。如果我一说什么她就反驳,说明她什么也不知道。可她问完我之后一直笑着沉默,我还真有些心虚,呵呵!”小熊脸有些红了。
“大家可以实践一下‘沉默是金’,抛出一个好的问题,然后保持沉默,注意倾听,配合肢体语言,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很多朋友都试过,结果五花八门,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向大家建议后,我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学员吃完晚饭,跟她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轻轻地说:“老公,都好久没回我们家了!”
她老公看着电视,随便应了句,“咱们不是上班忙嘛!”
听到她老公这么说,她没有直接暴跳起来,而是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
她老公发现她今天出奇地安静,感觉有些不对。转过头来,发现她正默默地看着他,顿时觉得刚才的回答太随意了,便一本正经地说:“我最近确实比较忙,你也总加班,等找机会回去一次吧!”
她仍然沉默,看着她老公。
她老公觉得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想了想说:“要不下周末吧,别安排其他的事,一起回你家看看!”
她仍然沉默。
她老公觉得问题好像比较严重,又跟了一句,“这次回去给老人买件衣服,多带些东西……”
这就是沉默带来的回报!
小朱听完说:“有意思。”
我笑了笑,又讲了一个故事。
上次还有个学员,学了“沉默是金”,回家也试了试。
他老婆那天晚上正好出去吃饭。等他老婆回家后,他冲着他老婆问:“今晚去哪儿吃饭了?”
他老婆听他这么问,好奇地打量了他一会儿,说了句“有病!”
大家听完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我问大家,“你们说为什么他老婆说他‘有病’呢?”
“因为他太反常了?”小杨问。
“是不是他老婆已经告诉过他去哪儿吃饭了?”小朱说。
“表情怪异?”小马问。
“是不是……他的问题问得不好?”小牛最后说。
我同意小牛的观点。很可能是他问得有问题,类似问“你吃了吗”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能引发对方的思考呢?或者他问的语气、环境欠妥,语气过于直接生硬,让对方感觉到被威胁。
没有好问题,即使沉默,也不能得到好结果。
“超级沟通=好的提问+沉默是金!”我坚定地说。
大家纷纷点点头。
小朱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弱弱地问:“这个超级沟通术果然厉害!不过,提问和倾听肯定管用吗?如果客户什么也不说,或者根本就没概念,那该怎么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