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翅膀。近年来,肥城主动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发展,为增强肥城教育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2011年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表彰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我们切身体会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快速发展、均衡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为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早日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肥城以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为标,向教育信息化发展先进地区看齐,2014年研究出台了《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4—2018年)》,专门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特别是依托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着力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坚决抓保障、持续抓建设、深入抓应用、积极抓创新,再次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优先保障推进
2015年肥城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了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6年将把“全力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保障优先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建设和应用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工作原则是,分批实施,以点带面,多方协同,多点突破,注重实效,加快推进;工作目标是,依托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基础设施配备建设,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开放、动态、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数字化;工作机制是,条装办建设管理,教研室研究应用,相关科室合力共为,并且落实四项制度,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优先保障、绩效评价、督导评估,全面构建起各级重视、职责严明、思路清晰、保障有力的新工作网络。
二、加强基础建设
主要是优化提升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一是教育城域网全面升级。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教育局信息中心,更新了防火墙、网络安全监管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建成了基于“云”的教育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G,优化提升了城域网。二是“校校通”工程全面提升。采用全光纤或六类双绞线入室的模式,对市直学校、镇街中学、中心小学校园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局域网内有线网络实现了“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三是“班班通”工程全面完成。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1.2亿元,全面完成“班班通”,为智慧教育云平台向每个班级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奠定了良好硬件基础。四是“人人通”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在泰安云平台注册了个人学习空间账号,比率分别达98.38%、98.68%,并逐步熟练应用。通过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城乡校际之间、师生家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消除城乡差距、推进高位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高效媒介。
三、普及录播系统
录播教室是助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为更大程度地普及录播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时空优势,我们下大决心建成了51口高标准录播教室,实现了全市市直学校、镇街中学、中心小学、实验幼儿园以及职业学校“全覆盖”,并且全部投入使用,现已录制精品课例3000余节,全部上传到教育局信息中心资源库,为全市推广示范课、共享视频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在2015年“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我们有1292节优秀课例推荐到山东省和中央电教馆,其中有21节在教育部获奖。
四、强化应用培训(www.zuozong.com)
精心打造“肥城教师进修学校”这个培训基地,构建起网络平台支持的远程培训,创设了“网络研修+教学实践”的培训模式,以“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为基本追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列支200万元的专项培训经费,进行骨干培训、全员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持续开展校长领导能力、教师应用能力和教研员研究能力培训,促使干部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具备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和教学需要的信息技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五、突出建用结合
充分依托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了“课堂用、课下用、经常用、普遍用”教育教学新常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建设了小学同步学习网。利用肥城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建成“全市小学同步学习网”,市内所有小学都能根据授课需要和学习需要,随时共享上传的“微视频”和“导学案”助学资源,革新了教学手段,促进了城乡共享,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2015年7月,在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我们作了“基于学习同步网的翻转课堂实践”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作了专版报道。
二是建设了优质教育资源库。通过软件征订、网上下载加工、微课制作、精品课例录制等形式,建成优质实用的资源库。
三是建设了同步课堂互动平台。实施了同步课堂工程,建设起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同步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升级。
四是五是建设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录播教室,建设起覆盖全市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主会场和分会场的即时交流,为教研和教学观摩搭建起互动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6年4月14—15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主办的全国翻转课堂实战观摩与教育均衡发展大会在肥城召开,集中推介了肥城经验,《中国教育报》信息化版面加“编者按”,给予了近全版推介,在全国引起较大轰动。
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教育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教育发展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下一步,肥城将紧盯“一个目标”,即打造信息化建设高地,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出台“一个规划”,即《肥城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好“一个保障”,即列支专项资金保证信息化建设;抓实“五大工程”,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工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农村学校信息化提升工程、干部教师信息素养锻造工程、深化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工程;实现“四个突破”,即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实现突破,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上实现突破,在家校协同共建上实现突破,构建起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把肥城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地,全面加快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实现第二次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