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资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与旅游行业特点相适应的旅游人才体系初步建立。但是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供需脱轨成为制约高职旅游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因。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总体上,各国一般都是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形成了几种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运用和借鉴的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等。国外的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都借鉴和运用了上述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瑞士的洛桑模式、美国的康奈尔酒店管理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等。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不能照搬照抄,需结合我国国情和旅游行业发展实际,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利用的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在我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2014年9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检索到106篇有效文献,其中有18篇研究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占17%;88篇研究本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占83%。统计显示,国内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专科层次的研究显得明显不足,其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行业实践。国内学者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6年8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实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杭州黄龙饭店合作,推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即:适应(Adaptation)—思考(Consideration)—研究(Research)实习管理模式。董鸿安(2007)提出了“学工交替”型人才模式。其培养理念为以服务于旅游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突出专业素质的实用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是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坚持校内培养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郭跃(2009)指出,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任宣羽(2011)强调,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论是全面理解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深入开展这一教育改革的基础,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教育才能真正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开来,形成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教育改革最终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周义龙(2011)认为,解决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实施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选择和发展方向,而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卷面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考核、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以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则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罗绮琦、苏英(2011)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即1是“一个导向”,3是“教师与学生、企业三位一体”,4是“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相结合、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王燕、吴明清等(201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引领的‘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兴起较晚的研究领域,近10年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扩展。国外比较侧重于实践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提出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视角进行构建,从旅游行业对高职旅游人才需求的视角进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缺位。目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解决供需脱节甚至错位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缺乏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系统研究是其主因,从而导致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最终导致培养出的旅游人才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标准。高职旅游院校(专业)应该从双向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可行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1]许然.旅游全球化: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12(9):89-92.
[2]严俊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3]瑞恩·谢菲德.标准的作用及获取标准信息的途径[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03-28,(09).
[4]张明兰.国际旅游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上)[J].上海标准化,2008(8):9-12.
[5]李鹏,冯艳滨,孙俊明.旅游标准化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60-61.
[6]方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63-65.
[7]汤利华.高等旅游教育是什么—从反思“自我”到走向“一体化”的探析视界[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6.
[8]国家旅游局.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EB/OL].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2015-07-09.
[9]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rBVQyI7sTddw0OF1nODd_avVcFGFGD_2pwglO7Hs1EBm-B03kyQpnBnq5Ke38VD4YTBI0nKtYBhnPaz2faTw6Ga.
[10]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基本情况[EB/OL].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2015-07-21.
[11]陈俊.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6):239-240.
[12]保继刚.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2015(9):1-2.(www.zuozong.com)
[13]廖军华.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69-170.
[14]王昆欣.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1):11-12.
[15]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80-83.
[16]杨再琼.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45-146.
[17]丽江市统计局.丽江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16-04-16.
[18]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19]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1):91-93.
[20]唐纪平,黄建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167-168.
[21]张雪丽.基于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20):292-293.
[22]董鸿安.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5):132-134.
[23]郭跃.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2-33,78.
[24]任宣羽.校企合作模式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经济师,2011(9):113-114.
[25]周义龙.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09-111.
[26]罗绮琦,苏英.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11(7):94-95.
[27]王燕,吴明清,于颖.文化引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27-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