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产品的出口历史比较悠久,而且一直是全国纺织产品具有国际地位的代表。早在1961年,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外贸公司改名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公司经营各种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织造的纱、坯布、漂布、色布、印染布、色织布、呢绒面料以及各类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公司始终位于上海市最大的出口企业排行榜的前列。与之对应的还有专司丝织产品出口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丝绸分公司”这样的专业纺织出口机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的衣着服饰颜色局限在军绿色、藏青色的情况下,它们也带动了上海纺织产品出口的良好势头。
(一)纺织产业在“文革”期间始终得到中央的重视
“文革”期间,发展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但值得庆幸的是,凡与出口贸易和国防建设相关联的任务相对较少受到干扰和冲击。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会场。展出重大纺织技术革新项目3100多项,两个月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人员38万人次,上海纺织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迅速得到提高。这一年上海纺织秘密承接中央交给上海的用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配套的高强锦丝伞绸国防建设任务。这一重大任务在上海第六丝织厂、上海第二绸缎炼染厂以及上海绢纺织厂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这也是上海纺织工业地位不可动摇的原因之一。
1967年6月25日,周恩来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1974年2月遵照周恩来指示,轻工业部、外贸部联合在上海召开出口纺织品现场会。上海纺织系统介绍了加强工贸协作、搞好纺织品生产和外贸工作的经验。全国性的纺织会议放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央对上海纺织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上海纺织工作的鞭策,同时也为全国纺织行业树立标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纺织产品的出口孕育了纺织品牌的含金量
“文革”期间,为了满足布料服装出口任务增加的需求,上海纺织行业在原来纺织力量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开辟第二战线,发展市区街道和近郊农村加工点747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1973年,服装生产合作社全部转为合作工厂。服装工业生产每年推出新花色品种6000余种,1976年出口服装4139万件,较1970年增长近4倍。
(1)羽绒制品服装首开中国出口产品纪录。上海飞达羽绒服装厂前身为上海沪东第一服装生产合作社,企业从1956年2月建厂开始,大体保持社员168人,分设12个门市部和2个工厂。1962年3月改名上海市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企业逐步从零星加工服务转向工业型生产。“文革”期间,坚持抓革命的同时抓促进生产。1972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试产羽绒靠垫、枕芯、垫被和设计青年式羽绒服、羽绒背心等羽绒衫成品的出口样式。起先在上海对外小型交易会获得少量出口订单,继又设计出登山服与日本朝阳株式会社成交批量生产,首次实现中国羽绒制品的批量出口。1973年,出口羽绒衫1.42万件,比上年增加178%。1976年,加拿大UTERX公司慕名向该厂订购20万件羽绒服。出口服装数量增长更多的意义在于推动纺织技术的加快进步。1974年,国家体委交给该厂生产首批登山服的任务。第二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在零下40℃的高寒气温下,首次穿上该厂提供的国产登山服,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
(2)真丝印花绸产品受到西欧、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客户的好评。上海第七印绸厂自1969年起,针对出口任务的特点,生产上按品种、花样特点,采取定设备、定小组、定工艺措施办法,个别重点产品采取专班、专组、专色生产,使小批量真丝印花绸的质量、手感、色泽鲜艳度都适应出口批量小、品种多、要货急的特别要求。1972年,工厂按照外商对国内产品的兴趣爱好,专程派设计组前往长沙马王堆对出土丝绸进行考察,随即仿样组织生产真丝印花绸,产品在1973年春季广交会上引起轰动,售价由3美元/米提高到4.5美元/米。1974年、1975年,又相继设计生产“仿汉唐壁画”“青铜器”等体现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图案的真丝印花绸,成为上海纺织出口产品的一道靓丽风景。
(3)色织布料成为出口日本及欧美等国家的拳头产品。1970年,上海色织五厂为了打开出口销量,开发出井冈山牌色织纯棉精梳泡泡纱,因品质优良、色泽鲜艳、泡型丰满、花式新颖,成为长期畅销日本的拳头产品。1972年,又设计生产永久性泡泡纱,进一步受到外商的赞誉。1972年,国际市场灯芯绒热销,上海色织四厂设计生产花色线色织灯芯绒,产品风格独特,创汇高,填补了国内色织灯芯绒出口的空白。1973年,根据毛巾起圈的原理,设计生产适销对路的单纱薄型色织泡泡纱,主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当年又试制成功金驼牌色织涤粘中长花呢,在色织行业中开创色织涤粘仿毛花呢生产的新路子。1975年开始大量出口,产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上棉二厂的“荷叶牌”38支涤棉精梳包芯纱产品经上海第三织布厂和第七印染厂加工后的烂花布畅销欧美市场,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4)什色卡其布的出口在“文革”期间进入全盛时期。“文革”期间生产卡其布的厂家多达10余家。20世纪60年代末,卡其布的年产量约达1.5亿米,占印染布总产量的15%左右。原料布产品不仅出口至苏联、东欧多国、古巴、加拿大、非洲多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多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同时还加工成大量服装出口。
(5)康派斯、海燕、金爵、箭鱼牌等上海衬衫年出口规模超过百万件。仅康派斯衬衫在1975年的年产量就达156.58万件,比1972年的74万件增长1倍多,年出口衬衫也由33.5万件增至73.8万件,增长1.2倍。上海衬衫厂的男式衬衫1976年产量达到15684万件,其中出口91.32万件。上海第二衬衫厂的海螺牌衬衫以美国名牌阿罗衬衫为赶超目标,大量出口美国市场。
(6)凤凰牌全毛提花毯、民光牌被单等床上用品“文革”期间风光乍现。由上海第一毛纺织厂出品的凤凰牌全毛提花毯,寓意为鸟中之王,毯中之冠。它是以纯羊毛为原料,通过染色纺纱和提花织机织造,并经过湿整理和刺果拉毛多道工序制成的水波纹提花毛毯。1971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准备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为宾馆精选床上用品。上海为之选定制造300条高级全毛提花毯,材料选用马海毛和澳毛原料,规格为155厘米×230厘米×3.26千克,花色有牡丹、菊花等7种花型,1972年1月完成赶制任务,产品质量受到国内外友人高度肯定。民光牌被单也是上海纺织行业的一张名片。该产品始创于1935年,开始只有2465(厂定货号)6.5尺彩印花一个品种,采用油纸花板套色印花,月产量200条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月产量达9000条,除供应上海市场外,大部分产品销往华中、华南、华北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民光牌被单扩大制织机台,增加产量。20世纪50年代后期,民光牌被单被列入上海被单业“高、精、尖”重点发展产品。1959年曾获上海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优秀产品奖。“文革”期间,民光床单开发新品种达129个,其中有16、20、32/2、42/2支等多种纱线织物。1974年,民光牌2669友谊被单采用织物丝光新工艺,改变棉纱线织前丝光为织后的织物丝光,提高织物牢度、色彩鲜艳度和布面光洁度。1975年,单个品种的产量达7.7万条,不仅销往亚洲国家,而且也开始出口进入非洲市场。
(7)毛纺中的花呢、学生呢、国产平板凹凸花型羊毛衫等相继成为出口主打产品。“文革”期间,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色织四厂、上棉十四厂以及色织行业的染纱厂、整理厂等一起合作,联合开发了金驼牌色织涤粘中长仿毛花呢,并于1974年正式投产。第二年开始作为出口商品,成为上海色织行业的升级换代产品。学生呢是粗纺呢绒中的大众化服装面料,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场上为意大利七重天牌所垄断。“文革”期间,上海第一毛纺厂开始研发以精梳短毛为主和粘胶纤维混纺的TL272学生呢。学生呢色泽也由单调的深素色发展到中浅色、混色等130多种。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出口产品大量进入香港国华、国兴、信发、五洲等国货公司,作为女装面料销往伊朗、也门、新加坡、伊拉克、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订货量从1964年的20多万米增加到1976年的年均40万—50万米。国产平板凹凸花型羊毛衫由上海第三羊毛衫厂于1970年首创。产品工艺由手工操作改为半自动,并设计花纹控制系统,生产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各种风格的凹凸花型羊毛衫,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开始销往美国市场。
(8)上棉二厂的荷叶牌涤棉包芯纱线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出口欧美市场的抢手货。1971年,上棉二厂针对包芯纱特点,优选最佳捻度,通过加强棉纤维与长丝抱合力技术攻关,开展合理配置细纱牵伸倍数等工艺研究,先后开发生产的品种有48、53、55、40、42支等5种涤棉精梳包芯纱,经第三织布厂和第七印染厂加工后的烂花布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1972美国客商曾特赠“中国烧花,扬威海外”的铜牌。1973年,根据服装行业出口的需要,试纺成功53/2、48/2、42/2支等3种涤棉精梳包芯缝纫线。该产品具有强力高、伸长小、缩水率小、光洁度好、细度适中以及能适应高速缝纫等特点。由此加工的服装平整挺括,缝纫效果好,解决了出口服装缝纫线的关键质量问题。“文革”后期,上棉二厂为满足外商订货需要,专门扩建了一座拥有12台A513型细纱机,计4224枚专纺包芯纱的小车间,年生产能力达188.24吨。1975年,上棉二厂织布工厂868台织机全部更新为1511型国产新机。
(三)技术改造搭上出口革命任务东风,纺织基础装备在夹缝中不断得到改进
生产力的进步其实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受特定的历史情况的局限,生产力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纺织经济也不可能幸免。值得我们分外关注的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时候,凡提到“出口任务”或者“军工任务”这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革命”任务时,生产企业、各级组织部门、政府机构就会一路绿灯、一路政策倾斜。由此,纺织出口就成了推动当时纺织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www.zuozong.com)
1.纺织专用锅炉设备
(1)1969年2月,中国纺织机械厂、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上海印染机械厂等参与全市快装锅炉生产大会战,完成1000台炉排的铸造任务。上海第十八毛纺厂研制成功两种锅炉自动控制方法取得成功,一种是“卧式快装蒸汽压力自动控制”技术,另一种是“液压射流锅炉水位自动控制”技术:
前一种技术根据蒸汽压力控制原理,利用两只电触点压力表来自动控制锅炉蒸汽压力。当压力上升到6千克时自动降速,引风、鼓风、炉排半速运行。如果当时用气少,压力继续上升,升到5.7千克时,再恢复半速运行。如用气压力大,压力继续下降到5.5千克时,则加快到全速运行。这个技术改进的最大优点是,蒸汽压力比较稳定,对染色质量有一定帮助,同时使炉膛温度有大变化,这对保护锅炉,特别是水汽壁管有一定好处。电动机启动次数减少,也利于节电。这项技术在1971年6月完成并开始投入运行。
后一种技术是在卧式快装锅炉上,对水位要求实现二位式控制。原理是当水位降到低水位时,启泵进水;水位升至高水位时,关泵停进。高低水位相距9厘米,允许误差0.5厘米。整个技术中的关键4个元附件都是自主研发的,包括“单稳射流阀”“双稳射流阀”“脉冲滤除器”“液电转化器”。这个技术的意义在于有效解决了锅炉加水频繁,偶有疏忽即有锅炉脱水危险的问题。
(2)“文革”后期,改良成功全市第一台工业锅炉用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8%以上,被称为“第一代工业布袋除尘机”,有机械振荡和风振荡两种型号。其工作基本原理是布袋一级滤尘风扇排出的含尘气流从布袋的上口(称上进风式)或从布袋的下口(称下进风式)进入布袋过滤。布袋的下方有集尘漏斗,滤出的棉尘由漏斗集中。漏斗的底部有一对输出罗拉或螺旋输送器,或者漏斗的底部与一输尘风管相连,以输出漏斗中的集聚的棉尘。上进风式,由于气流从布袋上口进入布袋向下流动,棉尘的降落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有利于棉尘的沉降,布袋阻力增加比较慢。下进风式则与此相反,气流自布袋下口进入,气流方向与棉尘降落方向相反,阻碍棉尘降落,布袋阻力增加较快。
2.纺织机械设备
(1)棉纺行业:上海纺织轴承一厂试制成功的分离型高速轴承锭子正式投产,“文革”后期全市棉细纱机实现了第二次锭子改造,锭速达18000转/分。1975年6月23日,上棉九厂建成2万枚纺锭的回转钢领细纱机中试车间。上棉十四厂建成上海第一座气流纺纱中试车间,1975年纺锭减至188.55万枚,而棉纱产量为31.45万吨,棉布产量为83433万米,分别比1949年增长136.6%和35.03%。上海第三织布厂将470台44英寸普通织机更新为329台52英寸1511型自动换梭织机。1973年3月全部翻改生产涤棉细布。当年总产值从1972年的935万元上升到1801万元,利润从61.9万元上升到326.7万元。上海第六织布厂经过4年织机改造,1973年10月建成新型喷气化织布厂。上棉十二厂、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等组成精梳机三结合技术研究协作小组.先后两次对A201、A201B型精梳机进行高速技术改造的试验研究工作,进一步改进分离运动传动机构,车速分别达到165和200钳次/分,单产提高到15—18千克/台时。同时,为减轻挡车工劳动强度,上棉十二、二十八厂使用集体吸落棉装置,代替手工剥落棉操作,并试验以双筒单圈条取代单筒双圈条机构,获得成功。上棉二厂将老精梳机全部更新,并增添新机,全厂精梳机总量达到58台。“文革”后期,部分棉纺厂采用A272型并条机、A454型粗纱机等新颖设备。A272F双眼并条机采用三上三下加压力棒曲线牵伸,弹簧摇架加压,回转绒带揩拭皮辊,气流吸尘,棉条输出速度高达250米/分。A454型粗纱机为三罗拉双短皮圈牵伸,弹簧播架加压,采用间歇积极回转绒套,并配附远红外光电断头自停、防细节、张力补偿等装置。
(2)纺织机械行业:上海纺织机件一厂试制成功无切削钢,节约了大量钢材和劳动力。上海纺织五金二厂又先后开发出GU103-B3、B4型和104型两种毛纺织自紧结打结机。国产打结机、空气捻接器开始成批生产,1970年定型为GU103-B3型自紧结打结机,成为第二代国产打结机。20世纪70年代,为配合络筒机的技术改造,该厂自行设计制造棉纺织用的FTGS202、FTGS203型和双面进纱的FTG204型机用打结机获得成功。上海印染机械厂设计出年产能力为25万匹的宽、狭幅棉漂染设备,定为71型,投产后,先后出口马里、南也门、苏丹、圭亚那、布隆迪、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国家。1972年,设计生产M751型热定型机获得成功,填补国内空白。1974年,试制出适用于涤棉产品印染加工的热熔染色机、树脂整理机等设备。同时,对54型、71型产品全面升级换代为74型产品,新机既适用于纯棉织物,也适应涤棉、涤粘、涤腈等混纺织物的加工。1974年,上海第二毛麻纺织机械厂制造SZN2-4型自捻纺纱机48台,提供二十一毛厂纺制针织用纱。“文革”后期,研制成SZN4-5型离速自捻纺纱机,出条速度220米/分,安装于第五毛纺厂。“文革”后期,上棉三厂建成腈纶膨体自捻纺中试车间。上棉二厂研究中长纤维超大牵伸自捻纺和超大牵伸自捻纺有色纤维色纺工艺获得成功。
(3)印染行业:为增加出口创汇,上海第三印染厂于1971年12月13日成立圆筒镍网研制小组,自制镍网,填补国内印染工业技术装备上的空白。1974年4月,试制成功集成电路光电整纬器,解决了纬斜问题。此两项成果曾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一印染厂、新光等9家印染厂采取会战方式自行制造氧漂机、氩漂机、热熔染色机、树脂整理机等涤棉染整设备,至1974年,行业增加6条树脂整理设备,完成对8条生产线进行狭改阔设备的填平补齐改造。上海第七印染厂为了配合出口生产任务,添装树脂整理、防缩、预缩等整理设备,并增设刮绒间,安装刮绒机13台,生产各种规格的单、双面绒外销印花布。1972年,外销绒布产量达到898万米。1973年起,增加涤棉布生产,发展1600—2800毫米阔幅产品。1974年涤棉印染布产量增加到358万米。同时开始翻建网印车间,安装4—15色1200毫米平板自动网印机4台。1975年印染布总产量达到8508万米,其中涤棉印染布785.4万米。
(4)丝织行业:丝织行业企业在1969年以前,一直是以为外贸部门加工订货为主业。1969年后,外贸与工业改为购销关系,企业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出口创汇显著增长。上海丝绸产品不仅用于衣着和装饰,也服务于国防、科研、医药,如真丝和合纤丝筛网、人造血管等。
1966年,上海第一丝绸厂研制成功丝织无梭喷气织机,以后又革新推广Kr-80复动式高速提花龙头,将提花织机车速从130梭/分提高到235梭/分,并适应多品种生产。1967—1971年,建成力织、准备生产车间两幢三层大楼,共计建筑面积9478平方米。力织车间以SK69型、K72型自动换梭全铁织机替代铁木织机,准备车间改用K051-53型络丝机,K071、K079型并丝机,TV-2、K091型捻丝机等新型设备。1972年起,开发运用光电技术于丝织机,全厂90%织机安装开关式光电探纬自停装置,其中FGT-2型经纬探测器获上海市科研成果奖,并在市内外数十家丝织厂推广使用1000余套。“文革”后期,开发合纤新品种,改变建厂以来以生产人造丝织品为主的结构。1972—1976年,合纤绸产量达2555万米,是同期桑蚕丝产品量的9.14倍。主要品种有凉爽绸、涤爽绸、金雕缎等国内外市场热销产品。
“文革”中期,上海第一丝绸机械厂试制成功K72型自动换梭丝织机,后在丝绸行业逐步推广,为增加丝绸产品出口打下基础。1972年,第二丝织厂自行设计制造喷气织机110台和双层平绒喷气织机108台,生产效率提高1倍多,成品正品率稳定在99%左右。“文革”后期,为满足出口任务增加的需要,上绢厂试用多道高速针梳机代替延展和制、练条的新工艺,绢丝糙粒基本消除,断头从150根/千锭时降到80根/千锭时,200支和120支绢丝单产分别提高到5.81千克/千锭时和11.28千克/千锭时。1973年,上绢厂与第二纺织机械厂合作试制DJ562型绢丝环锭精纺机,该机牵伸机构由轻质辊加压改为三罗拉双皮圈大摇架滑溜牵伸。新工艺采用传动部分有满管自停、自动落钢领板、自动定位等装置。
(5)色织行业:上海色织一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多滚筒磨绒机,为出口磨绒织物品种填补了缺口。1969年,该厂自行试制成功50千克、100千克高温高压筒子染纱机,简化染纱工艺,提高纱(线)染色质量,开拓纱(线)染色开辟新途径。1970年,染纱四厂为生产硫化蓝劳动布,自行设计将轧染机改装成棉纱经轴染浆联合机,使之直接卷绕成织轴,缩减10多道工序。1971年,上海色织二厂为满足出口市场对阔幅产品的需求,将422台54英寸织机更新为国产1515型56英寸(1×4)多臂多梭箱织机,将2台1400毫米和1台1600毫米浆纱机改为热风预烘式双浸双压浆槽浆纱机。同时,为适应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翻改繁的特点和解决姐妹色产品排花困难等问题,在技术改造的推动下,首创整经、浆纱的经浆联合机,先后开发色织涤棉府绸、彩格泡泡纱、三叶丝、大提花、绉纱、烂花、青年布及涤粘中长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疙瘩纱、仿麻织物等新品种。
(6)毛麻行业:羊毛衫行业全国首个电子群控全自动羊毛衫横机试验车间在上海羊毛衫八厂建成。电子群控是由一台装有电子计算机的控制器,灵巧地操纵14台横机,按照各自的工艺要求,自动进行起头、收针、放针等10种复杂的动作,直接织出色彩缤纷的各种羊毛衫衣片。这个试验车间的建成不仅使出口羊毛衫数量增长,而且为全国羊毛衫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在这之前,上海羊毛衫行业的技术改造已经进行过多次,解放初,羊毛衫横机都是手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横机丢掉手摇的落后工艺,“文革”初期开始推广简易的半自动化工艺。直至1974年这个样板试验车间建成之后,羊毛衫八厂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在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上海纺织电机厂、上海毛麻机配二厂、上海其他羊毛衫厂等企业,以及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等20多个单位的协助下,全厂200多台横机全部实现了单机电子化。在这之后,上海羊毛衫行业共有1600台织机,除了有600台陆续采用电器加机械的方式实现半自动化以外,其余1000台全部完成了用数字程序控制和光电程序控制的新技术改造任务。
上海毛麻行业在纺织电子应用技术方面取得30项技术改造成果,为“文革”期间的纺织历史留下一段佳话。这30项技术成果包括:压呢机自动空时控温、可控硅控制自拈纺线性调速、羊绒染色自动控制装置、电子清纱器、快速牢度实验仪、哄呢机无触点开关、细纱机无级变速、红呢机滑差调速、光电喂毛斗、高温高压染毛锅自动控温、1×4光电探纬自动换梭、宿呢机自动测长、高温高压染色机程序控制、染色温度自动控制、脱水机晶体管自动控制、针刺植绒机无级变速、可控硅圆机电磁离合器、胶带穿孔机、胶带接触式程控横机、多路式电子程控横机、缩毛机自动控制正反转装置、CMOS集成电路程控横机、CMOS集成电路蒸汽烫衣机、三色电子提花横机、晶体管控制蒸汽烫衣机、光电纸带程控横机、液位电子控制器等。
1971年,上海元丰毛纺厂先后开发羊绒花呢、嵌丝嵌条牙签条新品种,摸索出毛条印花新技术和以低支羊毛纺高支纱的新工艺。1974年,该厂建造3150平方米的纺织大楼,增添6台B581细纱机,纺锭由3000枚增至5248枚与88台织机配套列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