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及其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对202所高校2019年年度参与脱贫攻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高校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员、资金和资源链接等方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实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办公室和反贫困社会工作专委会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召开反贫困社会工作案例书写工作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与对口扶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务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及其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对202所高校2019年年度参与脱贫攻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全国共有202所高校参与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3212名教师和学生(较2018年增加171人)、888名实务工作者(较2018年增加651人)、4050名志愿者(较2018年增加3419人)参与了各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服务行动。高校教师是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参与者,97.4%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有教师参与反贫困社会工作,较2018年(91.7%)增加了5.7个百分点;94.7%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有学生参与反贫困社会工作,较2018年(78.2%)增加16.5个百分点;86.8%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了实务工作者参与反贫困社会工作,较2018年(31.6%)增加了55.2个百分点;88.8%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了志愿者参与反贫困社会工作,较2018年(37%)增加了51.8个百分点。

关于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脱贫攻坚人员的类型,如图7-1所示。

图7-1 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脱贫攻坚人员的类型统计

2019年,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及社会组织,服务的总人数为283686人,较2018年(239145人)增加了44541人。其中,90.47%的服务对象为贫困户,主要是贫困地区青少年、老年人和特殊困难妇女。此外,服务对象还包括基层干部、扶贫工作人员、社会服务及管理人员。

高校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贫困群体,主要通过技能培养与就业创业指导、情绪疏导与关系调适、链接资源、重建支持网络、促进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生活融合适应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妇女服务,以及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人员、社会服务及管理人员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高校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合计开展各项社会工作服务4527次,包括2609次个案工作、1188次小组工作和730次社区工作。其中,152所高校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社会工作方法,93所高校同时使用了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在152所高校中,有110所高校采用了个案工作方法,占比为72.4%;有133所高校采用了小组工作方法,占比为87.5%;有101所学校采用了社区工作方法,占比为66.4%。

高校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员、资金和资源链接等方面。2019年,共投入人员63502人次,经费8951万元。同时,有73.9%的高校进行了资源链接,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其他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其中,44.8%的高校获得了政府资源的支持,31.4%的高校获得了其他高校资源的支持,16.7%的高校获得了企业资源的支持,40.2%的高校获得了社会资源的支持。

高校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增强技能培养与就业创业指导,链接各方资源,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成长辅导、情绪疏导及“控辍保学”[1]等服务;开展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训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顾、权益保障和临终关怀等服务;从社会性别视角、优势视角出发,增强女性性别意识,提升妇女自立自强的能力;开展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人员、社会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发挥部分高校专业先发优势和人才优势,培育当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实务机构,同时,建立督导联系制度、机构对接制度和人才双向交流制度,促进对口扶贫地社会组织机构的可持续发展。(www.zuozong.com)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实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办公室和反贫困社会工作专委会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召开反贫困社会工作案例书写工作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与对口扶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务服务能力。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大国攻坚·反贫困社会工作丛书”,旨在总结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丛书由反贫困社会工作总论、特定视角、特定对象和典型案例研究。其中,总论包含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的导论、理论、模式、案例;特定视角包含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的社区为本、抗逆力、内生动力、资产建设、可行能力建设、赋权、心理弹性、“扶智”“扶志”;特定对象包含儿童反贫困、老年反贫困、妇女反贫困、少数民族反贫困;典型案例包含社会工作介入对口扶贫点的实地案例研究。

到2019年年底,高校发挥自身专业力量与173个贫困地区社会工作院校或机构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在贫困地区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68个,如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基地、精准扶贫校地合作实践站点等。

高校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影响。具体表现为: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进程;同时,传播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培养了当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了本土社会工作机构。

在心理与行为方面,贫困对象开始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改变现状、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在能力方面,贫困对象社会交往能力、家庭互助能力和生计发展能力逐渐增强;在社会支持方面,社区、邻里、亲友、同辈间互帮互助,增强了贫困对象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同时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及企业等各类资源不断增多,扩大了贫困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高校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产出了一系列学术和政策成果,截至2019年年底,在服务的进程中,完成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学生毕业论文549篇,其中52篇已发表;完成学术论文373篇,其中274篇已发表;编写反贫困社会工作教材28本,其中20本已出版;编写反贫困知识手册194本,其中14本已出版。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143篇发表在国内普通刊物上、113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18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此外,各高校也重视培育当地的社会工作力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