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从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始孕育,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那种认为只有国外发达国家有企业文化,而我国没有企业文化,或者只有先进企业有企业文化,而一般企业没有企业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它不是封闭的,它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社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每时每刻都与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商品交换,与市场上其他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相互依赖而存在;同时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企业还要受到国家法律和规章的约束,接受国家方针、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以及行政上的管理,受到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受到社会价值趋向、习俗、风气的感染。因此企业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就其本质来讲,主要是一种经济文化,反映着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观念;就其具体内容来讲,取决于企业发展的历史,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它的生产、经营的特点,企业全员,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价值趋向等因素,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其发展过程中,确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有些企业积极改革,不断进取;有些企业消极保守,固步自封;有些企业齐心协力,紧密团结;有些企业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有些企业民主空气浓厚;有些企业“家长”说了算;有些企业在经营中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有些企业则一切“向钱看”等。一般地讲,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朝着团结、创新、卓越、高效的方向发展,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消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弥散着分散、保守、迟缓、低效的“空气”,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阻滞作用。
对上述企业文化现象,当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者只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而没有对它进行剖析、扬弃的情况下,它只是自发地成长,缓慢地发育,并且自发地发挥它的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尤其是能够自觉地研究其本质、特征,以及产生、发展的规律时,企业文化就从一种自发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借助这种理性认识,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理论,就可以有意识地提倡和培植积极的企业文化,摒弃和抑制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从而引导企业文化向健康的轨道发展,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如同价值规律一样,当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时,从事经济活动只能受这只“无形的手”的自发调节;当人们能够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时,就可以自觉地利用它促进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和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违背它的规律性,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我国企业在近13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过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比如,新中国成立前民族资本企业提倡的“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人和”、“亲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精神,以及爱厂如家、勇于奉献精神,80、90年代形成的改革、创新和开拓精神等。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已经意识到这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领导带头、积极宣传、树立典型、行为强化等办法,培育这种文化。但从总体上讲,在80年代之前,对这些企业文化的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不成熟的管理方式,没有对它的产生机制、特征、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分析,尤其是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它的规律性,使得很多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得到认同和升华,从而影响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企业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管理概念。以研究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更高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制管理,注重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企业文化理论还不够完善,更谈不到已形成一种“经典”。准确地说,企业文化还处于一种“潜科学”状态。用这种理论指导企业实践,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企业文化问题的提出毕竟适应了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人-机关系不断调整的需要,揭示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对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个重要补充。(www.zuozong.com)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在总结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培植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和管理理论,同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式相比,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1)强调“共识”即强调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判断,强调集团和群体思想,追求“一体化”。不是把企业中个别人的意识强加在企业全体员工身上,用个别意识取代整体意识。这种“一体化”思想是从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每次服务过程、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和体现出来的。
(2)强调自觉意识 企业文化不是强制人们遵守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而是强调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或自律。所以,这种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
(3)强调相对稳定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其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企业领导者精心地倡导和培育。一旦形成,就应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应朝令夕改,不能因为企业产品的更新、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企业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也只是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进行一定的调整、完善和升华。
(4)强调目标的模糊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目标既清晰而又“模糊”。它不像企业的计划、产品的标准和规章制度那样明确具体。它只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一种行为的基本准则。它不会告诉人们每个问题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去处理,但它却会明确告诉人们,应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处理每一个具体问题。
(5)强调个性 尽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定区域内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不是说每个企业都采取一个模式。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内外环境和优势,创造自身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