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改革”理论:把社会主义,把公有制,与国有企业,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全割裂隔离,主义和所有制只是一种“绝对抽象”的招牌,它挂在大门口,甚至大楼顶上,用鲜亮的红字表明自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大门内大楼里面,却直接把西方的资本主义私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经营上。在这里,只通行一个原则:利润最大化或效益最大化。
“改革”就是把主义和所有制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管理分离,这种思路之奥妙大概只有在两千多年儒家道统陶冶下的中国,才能产生。起码俄罗斯和东欧诸国产生不了这样高深莫测的理论,那里的“改革”派笨拙而诚实地认为,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改变经济管理机制,这样的话,就不能要社会主义,不能要公有制,只有“私有化”,“资本主义化”,才能从上到下按私有资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来经营已经改变了主义和所有制的企业。
这里,我们暂且不评价这两种“改革”思路的是与非,因为两种思路的提出者,都有一个出发点,就是经济效益,都认为只有按西方私有资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来经营本国的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至于这两种思路在实践中的结果如何,那还需等待时日——10年不行,20年;20年不行,50年;要么100年200年,总有行的那一天。从这两个思路的辩护者那里,我们已领教到握有权势者总是有理的。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已面临崩溃,中国的某“著名经济学家”们赶紧著文论说,只要还有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个逻辑将是他们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态度——而“有时间”者,就是他们掌握权势的时间。这就是真理。
涉及权势,就有“不争论”的禁区。我们这里只从逻辑学的角度做一简单分析:虽然俄国人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思路是不能同意的,但它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也没有违背辩证逻辑的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性规定;而中国某些人将主义、所有制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截然分开的思路,则与形式逻辑“同一律”不符,更无视辩证逻辑中抽象与具体统一的规定。
或许,中国这些人在提出其“改革”思路时,会有这样的自我解脱:用西方的经营管理机制,搞好中国的国有企业,才是,也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那些为这一思路辩解的人,也是这么说的。
对此,我不想再说什么了。不论从管理学,还是从实践,读者都可以对之做出判断。
回到我们的思路。所有制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并非抽象地、孤立地存在于它的称谓上,而是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经营权、分配权等一系列权利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上,每一个权利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前的环节都要体现于、转化于在后的环节,在后环节上的权利,在包含在前环节权利的基本内容时,还要充实并实现在前环节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此展开和转化,到最为具体的经营管理机制上,不仅是经营权的运用,而且是经营权所包含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系统作用的体现。经营权的行使者,是在所有权主体及其派生的占有权机构的控制下,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他必须明确这一点。但同时,所有权主体和行使占有权机构,又要充分承认经营权的相对独立地位,使经营权的行使者能够发挥其经营管理技能。
经营管理机制的主导因素,是经营权的运用,但只有这一个因素是不够的,经营管理的对象,即企业职工,也是一个必要因素。如何对待这两个因素间的关系,是经营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www.zuozong.com)
资本主义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上也不能回避其职工的存在,但是,由于在所有权层面资本所有者已将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购买过来,在企业中,职工不过是劳动力使用权的载体,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样,都成为生产的要素,是“资源”,任由其所有者或他委托的代理人进行“配置”。这配置的技能和程序,就是经营管理的机制。也可以说,资本所有者自己或他委托的代理人,是将其购买了劳动力使用权的职工,和以同质的货币购买的生产资料都看成是货币资本增殖的手段,而且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是资产或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如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及企业发展规划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如何使资金在经营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产生最大化的利润,使资本得以最大规模的增殖,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所在。
目的决定手段。资本主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的方式和程序,都是紧密围绕这个目的的。从初期的在劳动时间内像领主对待徭役农奴式的管理,到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虽有量的变化,但其主宰者都是经营者,而其根据,又都是他们自己拥有所有权或受所有权主体委托。一个经理或厂长,当然要懂经营管理的技能,但更要懂自己所行使的权利是从何而来,自己经营的目的又是什么。而雇佣劳动者之所以能够承受经营者的指挥,也在于他们明白,自己把劳动力的使用权已经卖给了资本的所有者,买主或他委托的代理人有权使用这个劳动力,他们本人也要尽一个卖主的义务。但是,雇佣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又要在劳动力使用的强度和时间上与买者及其委托的代理人发生冲突。也正是由于这种冲突,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才不能不有所变化,逐步注重对职工人权和人格的认可,并被迫缩短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中,对职工的管理是从属于对资金管理的,职工的配置,也是从属于机器设备的。这一点,从最初的私有资本企业到现在,一直贯彻下来,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之所在。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与资本主义私有企业的本质区别,就是以职工劳动力的组织和使用为核心,资金的管理和运用是围绕这个核心的。劳动力和资金构成企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劳动力,资金是次要方面。经营管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主要矛盾,进而才是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
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营管理上,相差不多,这也是现代企业一般性的要求。可是,因为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差别,又会造成经营权及其行使过程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于劳动力使用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地位上,也表现于经营目的和管理方法上。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当然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有利润,或者说创造公共价值。但这并不是它的根本目的,而是其目的实现的表现和手段。公有制企业的目的,在于为其职工素质技能的运用和提高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其职工得以生存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经济效益才得以体现,才能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
这样的目的,也就决定了公有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特殊性,即把职工素质技能的运用作为经营管理的主体,对职工的组织和指挥也就成为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不是劳动力使用权的出卖者,经营权的行使必须充分尊重职工的权利和人格,注重调动其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经营和生产的主体。进而才是对资金、技术、质量、营销等的管理,这些环节的管理,不仅是经营者单独从事,而是与体现主体性的职工相结合,由其在经营生产中自觉地参与这些环节的管理。这比起私有资本企业中经营者像防盗贼和赶懒汉式的全方位的管理,不知要优越多少倍,其效果也要好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