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管理学教育要充实思政内容,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立足中国情境,强化价值引领导向。基于此,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如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经世济民的专业人才。例如,企业管理学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目标是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获取经济利润。但是,管理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跳出个体乃至企业的小圈子,具有从国家、社会和人民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管理学内容的灵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企业目标和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恪守道德规范,追求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2.强化对我国重要政策的解读与认同
政府是管理环境的重要塑造者,政府政策对管理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源于中西方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差异,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政策有诸多不同。如果照搬国外理论对我国政策进行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甚至让学生对我国政策产生消极态度。因此,管理学教育要探索理论适用边界,合理分析我国政策措施。例如,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出台大量鼓励创新的政策,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管理学相关课程可以基于创新理论对我国政策进行解读,增强学生的政策认同感:首先介绍“微笑曲线”和“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然后使用资源基础观解释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实现价值链提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通过创新创造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资源,进而阐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关政策制定的背景、逻辑和意义,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政策的认同,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www.zuozong.com)
3.介绍与分析我国经济建设成就
管理学教学不仅需要介绍抽象的理论,而且要使用案例说明理论来源和理论应用方法。因此,课程要增加中国案例,特别是和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相关的正能量案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例如,在介绍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典型成果时,要充分展示中国创新成就,如分析我国“四大发明”成就,从文明传承(造纸术和印刷术)、人类活动范围拓展(司南)和作战方式转换(火药)阐述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分享我国的大国重器,包括天宫、嫦娥、天眼、蛟龙等,展现我国在创新领域开天辟地的新境界。集中展示我国创新成就传递出明确信号,即中国人不仅在过去,而且现在和将来都会做出伟大创新成就,从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学教育中的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例如阴阳思想已经在管理学理论发展中得到重视[9][10]。因此,管理学教育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和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接,增强文化自信;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学思想和理论发展,形成有影响力的前沿成果,并将其补充到当前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学教育中发光发彩,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