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身体好吗?妈妈身体也好吧?今天我们过来接你们到我们家住几天,孝敬孝敬你们行吧?”“行,我们去。”这天一大早,哈萨克族牧民热斯汗·索勒塔汗专程从100多公里外的伊吾县前山乡来到二十里村张吉祥儿子张建新家,接他的汉族父母亲——张吉祥夫妇去他家住一段时间。
一个家在巴里坤,一个家在伊吾,相距100多公里,两家人是如何结成亲戚的?这个故事还得从张吉祥的父亲张盼贵和他的兄弟努尔哈森·帕孜力的交往说起。张吉祥打开了记忆的闸门。“90多年前,我父亲和努尔哈森在昌家庄子的一个大户人家打长工,他们常在一起劳动,时间长了,感情也越来越好,后来就结为兄弟。那时候,干一年的活,工钱就是一斗青稞,生活很困难,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努尔哈森家孩子多,生活更困难。”
张吉祥(左四)与妻子梁秀芳(左五)在热斯汗家做客
张吉祥把记忆的画面拉回到1929年12月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当时,努尔哈森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小儿子又病了。妻子要他赶紧想办法,瘦弱的努尔哈森低着头,半天无言,因为能借的人家都借遍了。风雪里,响起了敲门声。张盼贵拎着一个口袋走了进来:“兄弟,听说孩子病了,我来看看,家里也没什么可带的,这还有一点青稞,我拿过来了,你想办法给孩子弄点吃的吧。”那个冬天无比寒冷,但努尔哈森一家却被暖暖的友情包围,张盼贵带来的一斗青稞,救了他小儿子的命,也帮助他们熬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这就是爱!这就是恩!
(第一代结亲人物)努尔哈森夫妇
(第一代结亲人物)张盼贵夫妇
(第二代结亲人物)索勒塔汗夫妇 (www.zuozong.com)
(第二代结亲人物)张吉祥与妻子梁秀芳
一年后,因为土匪闹事,努尔哈森一家去了青海。可两家人相互惦记。12年后,这一家人又回到了巴里坤,努尔哈森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张盼贵,并在二十里村住了下来。欢笑、泪水、拥抱……两家人又见面了,十多年的时光流逝了,但他们当年结下的深厚情谊始终未变。张吉祥说:“两个爸爸约定,以后两家就是亲戚,每一代的长子都要结为兄弟,将这份亲情代代传递。”这是爱的呼唤,这是心的交流。这呼唤迅速得到回应:“以后每一代的老大,都要结为兄弟。”两家人还约定,结为兄弟的时候,都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各自都要抓一大把青稞放在同一个匣子里……一诺千金!两位老人做到了,他们下面的三代人做到了——长子结为兄弟,互相走动,互相帮助。
在张吉祥家的院落,一副写有“一斗青稞四世情,汉哈干亲结同心”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副对联弘扬的是新疆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突出的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有一种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想在生命的漫长岁月里相互珍惜,能多远,就多远;有一种情,不求朝暮相见,只想在灵魂的深处相互依偎,能多久,就多久。这话应该就是这两家四代人的真实写照。
两家人四代结亲事迹漫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