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一说在今安徽蒙城)人,与孟子同时,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乃庄周自作,外篇15篇及杂篇11篇,或以为庄周后学所作。司马迁曾说,庄子“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庄子学说
庄子全面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观,并且在本体论和道与物的关系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从混沌之前到无限的永远。“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www.zuozong.com)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本体论的方向迈进,明确地指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天大地大,没有道大,阴阳之气中也同样贯通着道。道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于宇宙万物,“覆载万物”,“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同时,庄子还在道之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理”的范畴。理不但是宇宙万物固有的自然的天理,而且是具体事物本身有的物性,这显然具有泛道论的色彩,解释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而人就可以通过实践和悟性,“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性”。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在于他完全把握了牛的内在结构,这就为人体悟规律、运用规律提供了范例。庄子的社会观同老子基本相同,从根本上主张治国以道。他说: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古代的帝王圣人之所以入定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境界,是因为只有帝王做到这一点,社会才能充实安定,人民才能各司其职,各种事物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转,帝王也才会从忧患中解放出来,颐养天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道作为贯穿天、地、人三个层面的根本原则,“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天地》)。只有“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相反,如果“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胠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