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巴里坤草原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的缕缕清香……“刷!刷!刷!”伴随着扇镰发出的声响,成熟的饲草被收割成堆。三位老人挥舞着镰刀在草原上劳动。“达列力,今天我们给你们家帮忙打草,冬天羊肥了去你们家吃肉,咋样?呵呵!”朱文刚说:“没问题,不用等到冬天,过两天就是古尔邦节,过节的羊我早都准备好了,请你和哈依宁一块来吃肉,呵呵!”达列力·阿合曼笑着回答。8月初是巴里坤草原收获饲草的季节,当地农牧民群众家家户户都来到草原上打草,为越冬的牲畜储备草料。
朱文刚(中)、达列力(左)和哈依宁(右)在草原上收割饲草
巴里坤县大河镇康乐小区
朱文刚(左二)和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左一)和哈依宁(右一)在小区里走过
朱文刚(右一)看望哈萨克族邻居家的老人
朱文刚、达列力和哈依宁三家都是2016年搬到大河镇康乐小区居住的,他们是一个小区里的邻居。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人在遇到急难事儿的时候,远方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表示邻里之间关系亲密和睦。家住大河镇康乐小区的汉族老人朱文刚和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阿合曼、哈依宁·霍贾对此深有体会,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他们亲如一家人。朱文刚的子女们常年在外地工作,大部分时间只有老两口在家。刚入住小区时,朱文刚结识了这两个哈萨克族邻居,每逢朱文刚家中遇事,他的这些邻居们总会出手帮助,朱文刚老人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来二往间,邻里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达列力和哈依宁都是从萨尔乔克乡自流井村搬迁到大河镇的,他们两家以前都是在山区靠放牧维持生计,两家也都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定居在村里后,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不但住进了政府补贴修建的安居富民楼房里,还发展种、养殖业,日子慢慢好了。由于达列力和哈依宁一直在山区放牧,没有种植经验,刚来大河镇的时候,家里连种地需要的工具都没有。对于种地老把式朱文刚来说,这不是件难事。朱文刚主动带着农用工具来到两家地里,手把手地教他们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现在他们都是种地的“好手”。经过几年的打拼,达列力和哈依宁两家不但脱贫了,还有了生活积蓄。“我刚来这儿的时候,地也不会种,朱文刚老人教种地,还教我们种胡萝卜、卷心菜、韭菜、辣子、茄子等蔬菜,我到这里三年多,这里生活环境好、邻居们也特别好。”达列力对我们说。
2018年3月,朱文刚患病住院治疗期间,达列力和哈依宁两人轮流照顾朱文刚,送他住院,帮助办理住院手续,往医院送饭,在朱文刚打点滴和做雾化治疗的时候,达列力和哈依宁也都轮换着守在身边,悉心照料着。同病房的病友风趣地对朱文刚说:“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你的兄弟,可咋看咋不像,后来才知道你们是邻居,你们邻里之间的友情让我特别感动。”(www.zuozong.com)
朱文刚(右一)和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查看小麦长势
朱文刚(左一)和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左二)和哈依宁(右二)夫妇在一起聊天
巴里坤县大河镇康乐小区里和睦相处的各族群众
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左一)和哈依宁(右一)夫妇看望病愈的朱文刚(右二)
朱文刚(左一)和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右一)夫妇在一起炸馓子喜迎古尔邦节
朱文刚(左一)在哈萨克族邻居达列力(中)家做客
巴里坤县3.8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活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的10.5万名草原儿女,其中哈萨克族占35.8%。从2010年开始,巴里坤县不断加快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陆续建成“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小区”,推动了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各民族群众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流,营造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