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期景洪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近期景洪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分析段近期河道演变,收集了景洪河段1967年、1996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5年地形资料,对澜沧江干支流河段进行分析。

近期景洪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为分析段近期河道演变,收集了景洪河段1967年、1996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5年地形资料,对澜沧江干支流河段进行分析。

4.2.1 深泓变化

河段深泓上、下段非常稳定,中间段受到河道两岸工程影响较为显著。景洪大桥以上,河道深泓居中。新老大桥之间,深泓偏左岸,年际间略有摆动,但幅度均不大;新下桥以下,1996年、2004年深泓仍贴左岸下行进入宽浅段;在新大桥以下1.5km处,深泓摆向右岸,接纳流沙河入流后受猴山节点顶冲摆向左岸,进入下游峡谷段。2012年、2015年,河道深泓在新大桥以下向河中过渡,首都右岸导流坝顶冲后又摆向左岸然后贴着左岸的顺坝工程下行至猴山节点。卡口以下河段深泓多年来基本稳定。由深泓线对比可见,在河道两岸系列以航道整治为主的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后,河段深泓线弯曲度降低,深泓位置基本稳定。2012年、2015年深泓位置几乎重合。流沙河深泓贴凸岸而行,两岸约束性较强,且近期流量均不大,深泓线没有摆动条件。

4.2.2 岸线变化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景洪新大桥以上540m等高线变化不大,岸线总体保持稳定。景洪新大桥以下河道展宽段540m等高线冲淤变化较大。

图3 景洪河段近期岸线变化图(www.zuozong.com)

1996—2004年,右540m等高线在大沙坝头部发生后退,而大沙坝尾部的535m等高线则向外淤长。

2010年右岸大沙坝防护工程开始实施,堤线全长约5.8km,其中澜沧江景洪河段右岸段堤长2.6km,流沙河左岸堤长3.2km,与景洪市南片防洪堤相接,形成了闭合保护区。此后,右岸540m岸线受防洪护岸工程控制,位置稳定。受采砂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堤外滩地明显凸凹不平,植被破坏严重。

4.2.3 流沙河口近期演变

1973年以前,流沙河在现大沙坝中部、流沙河下游几字形弯道的顶部位置注入澜沧江,1976年航道部门在澜沧江大沙坝段右槽的上口陆续修建了1号锁坝以及鱼嘴护岸,导致右槽上口被封堵。随着景洪大沙坝的逐渐淤高,右汊的水道逐渐淤浅,流沙河的汇口逐渐下移,1996年流沙河的汇口在16号丁坝的西侧,至2004年流沙河汇口下移至16号丁坝的东侧。由于流沙河的右岸为基岩河岸,边界稳定性好,2010年流沙河左岸大沙坝进行了防护,对流沙河也进行了裁弯取直工程,流沙河的汇口位置现已逐渐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