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来,珠江部分口门滩涂围垦无序、无度、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也没有按规划方案作河道治理,口门的治理明显滞后于开发。口门区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导致三角洲腹部地区洪水位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伶仃洋水域冲淤变化
伶仃洋与黄茅海在相当时期是三角洲的主要排水通道,同时伶仃洋也是广东经济大动脉的必经地,保持伶仃洋的稳定,对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根据遥感卫星图像分析,伶仃洋水域近20几年面积的变化,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的水域面积减少较大,1999年与1997年相比,分别减少了36.4%、34.8%和47.3%。虎门水域较少,仅为3.8%。复杂的水文特性致使河口区河道主流分汊、曲折,江心洲连迭丛生,口门拦门沙发育,尾闾不畅,珠江河口八大口门中,以磨刀门、洪奇门、蕉门尤显突出。
东滩20年间平均淤高0.19m,矾石浅滩达0.35m(见表5);自澳门到大濠岛以内伶仃洋淤积总量达37981万t,泥沙落淤率为56%。
表5 伶仃洋各浅滩淤积速度(1898~1974年)
总体而言,伶仃洋水域的水下平面地形基本维持两槽三滩的格局,东滩较稳定,西滩向东扩展,西槽缩窄,内伶仃洋面积减少20%,伶仃洋总面积减少13.1%,总趋势是西滩外延,中部浅滩扩展。
2.黄茅海水域冲淤变化(www.zuozong.com)
黄茅海与伶仃洋一样,在相当时期是三角洲的主要排水通道,同时也是广东中西部发展的经济大动脉的必经地。黄茅海水域的稳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茅海水域面积减少约17.2%;浅海海床每年淤高2.5cm,其东、西滩淤积扩展速度较快,中滩呈冲刷缩小趋势。西部浅滩为黄茅海海区最大浅滩,位于崖门虎跳门交汇处至白排岛与西航道以西的浅海区,水深小于2m。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由于黄茅海西海岸的推移,西滩外延。西槽萎缩,中、西滩水下已连成一片。东部浅滩位于东槽以东,三虎以上。1973~1994年,三虎至虎跳门口的海岸西推1.25km,围垦造地1853km2。黄茅海深泓相对稳定,其中门段下切,沿程大部分刷深并延伸;鸡啼门浅海区以淤积为主,沿岸流挟沙“遇湾而淤”;白藤堵海封堵泥湾门,三灶湾围垦封堵大门,浅海深槽向西偏移,同时拦门沙日渐淤高,1977年拦门沙坎高-2.3m,-2.4m以上拦门沙宽1.8km,1990年坎高-2.0m,-2.4m以上沙坎宽增加到5.8km,拦门沙的高宽,均在迅速发育之中。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黄茅海由于承接潭江和部分西江支流水沙,淤滩造陆的物质流远远小于伶仃洋,但是最近20多年的情况已经说明,其浅海的淤积速率,并不低于伶仃洋,这就不得不引起特别的关注,通常以为问题较少,情况良好的黄茅海,依然潜存着不良的变化迹象。
3.入海水道水沙变化及口门的形态变化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西北江主要节点思贤滘,天河、南华的分流分沙比改变(见表6),直接影响东四门、西四门的水沙关系。现状东四门分流比为63.5%,比20世纪80年代的53.4%增大较多,现状分沙比为56.8%比80年代的47.7%也增大较多(见表6),促使东西门拦门沙发展加速。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珠江河口口门围垦为28.21万亩,年进度约0.83万亩;80年代初至1997年,口门围垦43.68万亩,年进度2.91万亩,近20年来口门围垦强度过大,已远超过自然落淤成陆的速度。无序围垦以及口门延伸过速,加速了口门的水沙变化,如:万顷沙垦区由13涌延伸至23涌,将原由东向西的横门水道变为南北出海通道;磨刀门在1983~1992年10年内,岸线延伸近20k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