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状元、会元、解元们:知识与荣誉的象征

古代的状元、会元、解元们:知识与荣誉的象征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扇记》中的雪梅之子松露连中三元。考中秀才后,每隔三年可以参加在省里举行的乡试,乡试被取中者称为举人。考中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如《三笑》中的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他考中举人第一名。会试考中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状元、会元、解元,是封建时代文人的高尚荣誉、人人羡慕。因此,许多古代小说或戏剧中有中状元、中进士、中举人的情节,民间有了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传说。

古代的状元、会元、解元们:知识与荣誉的象征

《白扇记》中的雪梅之子松露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这三元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设科取士,从唐朝初开始到清朝末止,共有647榜。这样,打破了靠门第、血统做官的框子。庶民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跃登龙门,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

按照这种科举制度,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当地知县主持的童试,考试及格的称为童生。接着要参加本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及格的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后,每隔三年可以参加在省里举行的乡试,乡试被取中者称为举人。考中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如《三笑》中的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他考中举人第一名。乡试中举之后;次年春天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要参加三次:第一次叫会试。凡考中的都叫“进士”。会试考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接着进行复试。最后一次由皇帝主持评定高下的殿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也就是通称“三鼎甲”。一甲(一等)只有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三人都称进士及第,二甲(二等)若干人,都称进士出身,如韩愈柳宗元就是二甲进士。二甲进士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三等)也若干人,都称同进士出身。(www.zuozong.com)

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文人想要金榜题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民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五十岁能考上进士还是算年少的,有的终生考不上。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十九岁考中秀才,但以后屡次参加省试都没考上,直到七十二岁做个贡生。“金榜题名”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欲望。考中状元、会元、解元,是封建时代文人的高尚荣誉、人人羡慕。因此,许多古代小说戏剧中有中状元、中进士、中举人的情节,民间有了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