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押韵的乐趣在童年留存,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押韵的乐趣在童年留存,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时候,很多儿歌伴着我们成长,就像下面这一首: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这首《三轮车》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故事好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押了韵。这些在句子末尾出现的韵辙相同或相近的字,就叫作韵脚,例如《三轮车》中的“快”“太”“块”和“怪”。押韵的情形更普遍,甚至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之所以受顾客欢迎,除了为人老实厚道、水果新鲜又好吃,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叫卖都是押韵的。

押韵的乐趣在童年留存,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小时候,很多儿歌伴着我们成长,就像下面这一首:

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

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首《三轮车》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故事好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押了韵。

所谓的押韵,是指作品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了韵辙相同或相近的字,因而作品念起来和谐、顺口,容易记忆。这些在句子末尾出现的韵辙相同或相近的字,就叫作韵脚,例如《三轮车》中的“快”“太”“块”和“怪”。这些韵脚的韵辙,就是 ɑi。

再举大家朗朗上口的一首《摇摇船》:

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儿还有糕。

这首儿歌也押韵,韵脚是“摇”“桥”“笑”“宝”“包”和“糕”。这些韵脚的韵辙,都是ɑo。

人类似乎拥有这样的天性,喜爱韵律和谐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充满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者更是印象深刻。(www.zuozong.com)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韵文学”。而中国韵文所包含的体裁很多,不仅有儿歌,还有民谣、俗谚,以及诗、词、曲、赋,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押韵的情形更普遍,甚至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记得多年以前,有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有机会到水果行卖水果,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买卖越做越出色,主动上门来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之所以受顾客欢迎,除了为人老实厚道、水果新鲜又好吃,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叫卖都是押韵的。卖起西瓜来,他这么喊:

4个西瓜50块,要买真的要赶快!

西瓜来了,不要再等待,旁边就有购物袋!

装一两袋水果,吃到下礼拜!

它长得可爱,吃起来香甜,不要再忍耐!

记者访问这个年轻人时,问他:“你为什么会用押韵的方式来叫卖呢?”

对方回答:“叫卖时,说出口的话很自然地就是这样,不是刻意的!”

这个年轻人后来被称为“水果押韵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