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护理基本要素
(1)保暖:由于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足,环境温度的高低能影响新生儿的体温。冬天环境温度过低,可影响新生儿的体温上升,低体温有碍正常的代谢和循环,故保暖十分重要。最好将室温控制在25~28℃,湿度55%~60%。热水袋用毛巾包好,放在被褥外身体两侧或足下。换尿布时动作敏捷,尽量少暴露。夏天风扇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要随着气候的改变、气温的高低,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和新生儿的衣物。
(2)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即可让其频繁吸吮,不要强调定时喂奶。喂完奶后要将婴儿抱起来,直立上身拍拍背,使之打嗝,排出吸进胃内的空气,以防止吐奶。
(3)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每日探视人员不宜过多,勤换尿布,清洁会阴和臀部,皮肤皱褶处涂上植物油;脐带未脱落前避免沾湿或污染,每次换尿布时检查脐带。每天洗澡时,无论脐带脱落与否,均可用75%酒精擦净脐根部和脐轮凹陷部分。
2.新生儿洗澡
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娇嫩,勤洗澡可以保持清洁,防止皮肤细菌感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应每天为新生儿沐浴1~2次。
喂奶后2个小时内不宜洗。沐浴前先准备好洗澡用品,如包裹用的大毛巾、换洗衣物、尿布等;脐痂未脱前,还要备好消毒棉棒和75%酒精。室温宜保持在23~26℃,水温37~40℃(以手腕内侧测试温度,不凉不烫即可)。帮宝宝脱衣后,用大毛巾包住身体,以手托住头部,手臂托住身体夹于腋下,先用毛巾浸润清水洗脸,一般不用肥皂。洗头时一手托住婴儿的头,同时用大拇指和中指把宝宝的耳朵向前轻压,以避免耳朵进水。另一手涂上婴儿洗发精,以旋转动作轻擦,再以清水冲洗干净。解下包裹宝宝的大毛巾沐浴,注意在宝宝脐痂未脱落之前,不可将躯体全部放在水中,以免弄湿脐部。先洗上半身和上肢,再洗下肢、下腹和臀部。将肥皂抹在毛巾上,再用毛巾擦抹宝宝。洗完澡后将宝宝放于大毛巾上,轻轻拭干全身,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涂少许爽身粉,脐部可用消毒棉签蘸上75%酒精擦拭,穿上衣服。每次给宝宝洗澡时间不能过长,一般5分钟足够。
3.新生儿打包
有不少家长喜欢把宝宝的胳膊、腿伸直,然后用包布或被子把孩子紧紧地包起来,甚至还在包的外面再捆上几道,怕因孩子乱蹬被子而受凉,抱起来也方便,不会发生意外。岂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由于限制了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肌肉、关节得不到活动,不利于神经、肌肉的发育;同时神经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可影响大脑的发育;捆包过紧还可影响孩子的呼吸和胸廓的正常发育。最简单理想的方法是给孩子穿上合适的内衣,包好尿布,盖上较为宽大的被子即可,被子的厚薄可根据室内温度进行选择。这样孩子可在被子下面伸胳膊、踢腿,自由地活动。
4.正确怀抱新生儿
抱新生儿时,以一手托住头颈部,另一手托住臀部后就可将孩子抱起。可将孩子侧卧抱于自己的胸腹前,也可将宝宝以直立的姿势抱于怀中,以侧抱为宜。由于新生儿肌肉力量弱,不足以支撑头和躯体,所以无论用怎样的姿势抱婴儿,都要托住婴儿的头颈部。另外,经常变换姿势也是有必要的,尤其不要总是以一侧的单向姿势抱宝宝,以免婴儿的骨骼发育不正常。
5.给新生儿换尿布(尿裤)
凉爽的季节可以给孩子穿一次性纸尿裤,方便省力,但要勤换,价格较贵,所以很多人选择使用尿布。尿布应事先准备好(以旧棉布最好,要柔软、干净),取两块尿布分别叠成长方形和三角形,将长方形尿布放在三角形尿布上,呈“T”字形,叠好后放在床边备用。若孩子有哭闹大小便时,取尿布塞在婴儿臀下,将上面长方形尿布盖住会阴部,再将三角形尿布的3个角在会阴部上方系在一起,在孩子臀部的上、下两面各垫一块小棉垫子。既可保证孩子能自由舒服地伸腿活动,又能避免尿湿被褥。孩子尿布要勤换,否则,大小便长时间会刺激会阴部皮肤,引起尿布疹;孩子大便后,换用新尿布前,应用柔软的温湿尿布将会阴部擦洗干净,并保持局部干燥;动作要迅速,特别是在冬季,以免孩子受凉。
6.预防接种
卡介苗自问世以来,已应用60余年,国内外大量的资料证实,其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可以预防结核病。由于胎儿时期不能通过胎盘获得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即是易感者,所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即应初种。城市儿童应于7周岁加强免疫一次,农村儿童于7、12周岁各加强免疫一次。(www.zuozong.com)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据1985年的调查,乙型肝炎的人群总感染率高达60%,构成乙型肝炎传染源的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10%。婴儿期抗原阳性率增长最快,在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有1/3的婴幼儿是因母婴垂直传染的。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分娩期接触母血、分泌物等极易受染),90%可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我国政府决定对全体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经多年来人群免疫接种试点证明,对于预防乙型肝炎具有显著效果,并建立了明确的免疫方案。乙肝疫苗虽然是血源性疫苗,但它不会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只含病毒的外壳蛋白,注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以抵抗再次入侵的病毒,在医学上叫做主动免疫。经纯化、灭活及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疫苗本身绝不会引起感染乙肝,也无任何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自1992年1月1日起,我国在新生儿中普遍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7.预防新生儿肺炎
肺炎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之一,早产儿易患,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如果胎儿在宫内缺氧,吸入羊水,一般在出生后1~2天发病。如果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儿感染肺炎。婴儿出生后如果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也很容易受到感染。另外,也可能由于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部而引发肺炎。
新生儿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天略少。新生儿肺炎与幼儿肺炎的症状不完全一样,一般不咳嗽,肺部湿啰音不明显,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或不哭、拒奶或呛奶、口吐泡沫。轻度肺炎在门诊可以治疗,吃点抗生素或打几针青霉素即可痊愈。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患儿食欲较差,吃得很少,可通过静脉点滴输液来补充能量。
预防新生儿肺炎,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应严格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禁止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看望新生儿;产妇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必须戴上口罩再接近孩子。
8.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断端侵入体内而造成的急性、严重性感染,主要是发生在边远山区,死亡率高。
新法接生的关键是消毒和无菌操作。接生者的手,断脐用的剪刀、线绳,包扎脐带断端的纱布等,都必须彻底消毒。遇有急产或来不及消毒时,可将剪刀和线绳在2.5%碘酒中浸泡1~2分钟,或用火焰烧红剪刀冷却后再用,并将脐带残端多留一段,以便进一步处理。对已经处理过但消毒不严密的,要在24小时内剪掉保留脐带的远端,近端用3%过氧化氢液或1∶4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涂以2.5%碘酒。同时给新生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3 000单位或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单位。对卫生条件差,还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地区,于妊娠晚期给孕妇注射2次破伤风类毒素,两次间隔1~2个月,有过敏史者不能用。
9.正确认识新生儿出汗
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多汗而发愁,尤其是当孩子刚入睡时,或是满头大汗,或是汗流浃背,甚至湿透衣服。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使在冬季,新生儿仍会出很多汗。众所周知,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汗液的多少,与汗腺的发育情况和机体自主神经兴奋性的高低有关。其实,小儿出汗多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入睡后不久即出汗,即上半夜出汗多,下半夜出汗少。因为刚入睡时,小儿的交感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出汗较多;待深睡后,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出汗量逐渐减少,这是正常现象。
盗汗则是病理性出汗,新生儿表现为安静状态下也出汗,晚上入睡后出很多汗,醒后汗止。盗汗多见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心脏病等。
有些小儿出汗仅限于额部、鼻部,除与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有关外,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一般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多汗现象可自然消失。父母要区别小儿多汗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属“盗汗”则及时就医。如为生理性多汗,则不必担忧,只需做好小儿的日常护理工作。平时着衣要适度,不要“捂”。睡觉时也不要盖得太多,出汗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