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晚期人,生卒年月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略晚。孙武是齐国新兴势力代表田氏的后裔,后因避齐国内乱,移居南方的吴国。经伍子胥的力荐,孙武有机会向吴国阖闾进呈兵法13篇,深得吴王赞许与信任,被任命为吴国将军,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多有建树。
孙子出身于著名的兵学世家,其祖父田书就是齐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领,也是田完的五世孙,主要活动于齐景公时期。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秋,齐国派遣高发率兵攻打莒国,这时已官至大夫的田书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伐莒之战的战功卓越,齐景公论功行赏,封田书于乐安(今属山东惠民)为食邑,赐姓孙氏。
齐国兵学传统的影响,[2]兵学世家良好的教育与熏陶,为孙子撰写这部不朽兵学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子本人又曾亲身参加过重要的军事实践活动,并从南方吴楚等国兵学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因而为其兵学理论建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综合性、博容性是《孙子兵法》一书思想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与之相联系,其书所打上的地域文化特征乃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多样的现象。而在这中间,吴文化在它身上所留下的深刻烙印与广泛影响也不应该被忽视,[3]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认识《孙子兵法》一书的意蕴及其不朽价值。
《孙子兵法》的面世,乃是历史的必然,其在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亦绝非偶然。根据司马迁《史记》对孙武事迹的记载,主要就是吴宫教战,这展现了孙武不畏权势严厉治军的基本思想。同时,银雀山汉墓竹简《见吴王》中对此事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孙武撰成兵法后,南下前往正在图谋霸业的吴国。在伍子胥的多次力荐下,吴王阖闾得以看到孙武的“十三篇”兵法。约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召见孙武。阖闾向孙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战争,问是否可以训练士兵,考验孙武实践能力的意图十分明显。孙武虽然研究兵学,但是并非穷兵黩武的好战之人,他对战争的认识是非常深刻而清醒的,孙武非常严肃地回答:“兵,利也,非好也。兵,□(也),非戏也。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4]阖闾看到孙武非常严肃,也连忙表示自己就是想看看孙武用他的兵法如何练兵。孙武向阖闾表示:“唯君王之所欲,以贵者可也,贱者可也,妇人可也。”[5]吴王阖闾狡黠地看着孙武,回头看了看自己身旁的那些柔弱宫女,表示想要用妇人练兵。孙武当然看出了阖闾的意思,犹豫了一下。他知道以妇人练兵的确有些不忍心,尤其是吴王的宫女更有不同,他还是担心会出现无法预知的意外,于是试图请求更换练兵对象。孙武的犹豫正中阖闾下怀。孙武从吴王阖闾的眼中看出,已经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了,但是他还是提醒了一下阖闾,训练中若是出现意外,希望吴王阖闾不要后悔。双方商定练兵的场所就在吴宫的苑囿中进行。(www.zuozong.com)
吴国君臣与孙武一行前往苑囿之中,听说孙武要用宫女练兵,吴王宫女都非常好奇,觉得好玩,跃跃欲试。阖闾选定了180人,分左右两队。孙武任命阖闾最宠爱的宫女任左右队长,持戟而立。孙武上前大声喊道:“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6]众宫女表示知道,孙武接着说:“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7]孙武讲完这些最简单的军事训练法规之后,命令军士设置斧钺,以明军法,并反复宣明纪律和军法。
一切准备就绪,孙武命令击鼓操练。当鼓声发出右的命令时,这些宫女并没有执行,早已笑得直不起腰了,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当然这一切在孙武的预料当中,他并没有慌张,对着宫女继续大声喊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8]于是,他再次向宫女宣告操练的纪律,当鼓声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这些宫女还是我行我素,目无军纪。孙武非常严厉地喊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9]孙武决定依照军法斩杀吴王的两个宠姬,以正军法。吴王阖闾在台上观看,发现情况不对,立刻派使者前去制止,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孙武能用兵了,没有两个宠姬,他会食不甘味的。当吴王的使者赶到面前,刚刚还惊魂未定的吴王爱姬顿时又耀武扬威,非常不屑地看着孙武。令吴王阖闾没有想到的是,孙武义正词严地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0]孙武一声令下,吴王的两个宠姬人头落地,顿时香消玉殒。吴王使者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苑囿中空气异常紧张,大家都为孙武捏把汗。孙武并不理会其他状况,命令队列中两个宫女为队长,继续操练。苑囿中鼓声雷雷,宫女们个个立刻像换了个人似的,训练得极其认真,所有的动作都规规矩矩。紧接着,孙武训练复杂的阵法,不论是圆阵,还是方阵,整整齐齐,丝毫不乱,俨然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孙武邀请吴王观看训练效果。此时的阖闾还陷在对爱姬之死的悲痛和对孙武的愤怒中,摆摆手,说道:“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11]事情过去了六天,孙武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但最终阖闾还是来了。当然,阖闾并非铁石心肠,看到宠姬被斩杀,悲痛不已,这是人之常情;但阖闾能够亲自前来谢罪,并任命孙武为吴国将军,主持吴国军务,可见阖闾确实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之主。吴宫教战是典籍中对孙武事迹的唯一记述,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孙武在吴国的功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却一笔带过,称:“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2]当然,孙武在史籍记载中的军功不显,这与春秋时期的特殊军事制度相关。
《孙子兵法》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全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孙子兵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在“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精辟、卓越的见解。例如,主张夺取作战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13];强调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实施进攻性作战,“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14];提倡正确选择作战方向,做到“避实而击虚”[15];主张军事欺骗,示形动敌,“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16]“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17];要求做到灵活机动,因敌制胜,即所谓“践墨随敌,以决战事”[18];主张奇正相生,奇正多变,主动灵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以正合,以奇胜”[19];提倡察知天候地理,巧妙利用地形,“知天知地,胜乃不穷”[20],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21]。凡此种种,均突出地反映了《孙子兵法》作战指导的杰出思想,其所提出的许多兵学范畴,如“奇正”“虚实”“攻守”“形势”“主客”“迂直”等等,均成为后世兵家构筑兵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指导。
《孙子兵法》的治军思想同样丰富精邃,享誉古今。它提倡“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主张明法审令,恩威兼施,刑赏并用,爱护士卒,善待俘虏;重视对将帅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主张将帅应拥有战场机动指挥权限,即“君命有所不受”[22];重视加强对士卒的训练和管理,主张统一号令,令行禁止。所有这一切都为后世社会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后《尉缭子》《六韬》《三略》在治军理论上的深化和发展,均受了《孙子兵法》这些论述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