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侧杏仁体受损患者:勇敢前进!

双侧杏仁体受损患者:勇敢前进!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这种沉积影响到脑时,首先沉积于杏仁体,这时患者常有轻度的癫痫。另外,动物实验表明,杏仁体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起重要的作用。达马西奥让S.M.和另外两位同样是双侧杏仁体受损的患者,看这100张照片,他们照单全收,认为这100个人全都值得信任。这一结果似乎与杏仁体是恐惧中枢的看法相矛盾。

双侧杏仁体受损患者:勇敢前进!

这里要讲的“无畏”的人,并不是什么孤胆英雄,而是由于双侧杏仁体损伤而丧失了恐惧感的人。

差不多20年以前,葡萄牙裔美国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博士接待了一位年轻的女患者S.M.,她是因为有轻度癫痫而来求医的。达马西奥对S.M.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是一位高挑、苗条,老是兴高采烈的年轻女郎。为了诊断,对S.M.做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发现她的双侧杏仁体(图3.4)差不多完全钙化并且萎缩,因此完全丧失了功能,但其周围的脑组织却都是正常的。这是一种称为乌尔巴赫-维特病(Urbach-Wiethe disease)[3]的稀有遗传病,病程进展比较缓慢,表现为钙在皮肤和咽喉处异常沉积。当这种沉积影响到脑时,首先沉积于杏仁体,这时患者常有轻度的癫痫。S.M.正是因为有癫痫才来就诊的,结果却发现她得的是这种怪病。20世纪80年代最初诊治S.M.的美国神经病学家特拉内尔(D.Tranel)说过,像S.M.那样,脑“损伤如此局限于很小部位的情况是很罕见的。她是已知的、只有几十例的极少患者之一”。她给了我们宝贵的机会,去了解杏仁体对人的作用。

图3.4 S.M.的脑成像扫描图 图b—d上方的数字分别对应于图a中相应数字所标出的部位。图b—d中轴偏上的白色箭头,指示出S.M.的杏仁体已经萎缩了。(引自Bhanoo,2010)

达马西奥决定对S.M.进行深入的考察,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对杏仁体是否参与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另外,动物实验表明,杏仁体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起重要的作用。达马西奥对这样一位主动登门拜访的患者当然不肯轻易错过。

当S.M.第二次去就诊时,她一下子就认出了达马西奥,微笑着叫他的名字并和他打招呼。所以,看来她在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方面并没有问题。进一步的检查也证实了她在陈述性记忆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她在智力、感觉和运动方面都很正常。

不识他人恐惧

给她看人的种种面部表情,除了恐惧的表情以外,她都能一一认出。至于为什么她认不出恐惧的面部表情,一个可能性是当要她看照片时,她的视线从不落在照片的眼睛处,在人恐惧时,眼睛睁得很大,眼白在整个眼睛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如果逼着她看照片中的眼睛,她在认出恐惧表情方面大有改进。

她不仅认不出恐惧的面部表情,要她画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如此(她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点天赋呢)。实验者要她画出相应于6种基本情绪——快乐、忧伤、愤怒、惊奇、嫌恶和恐惧的面部表情时,对前5种表情,她都能够相当传神地画出来,但是在画恐惧的面部表情时,她却犹豫不决,说是自己想不出该怎么画。在实验者一再地催促之下,她才勉为其难画了张图,不过画的竟然是一个在爬行的小孩(图3.5)!要她模仿各种面部表情时同样如此。一定要她表演恐惧的表情,她照着镜子做出各种怪相,挤眉弄眼,就是表现不出恐惧的神情,最后只好自认失败地说道:“我就是做不了。”

图3.5 当实验者要求S.M.画出相应于6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时,尽管她对快乐、忧伤、愤怒、惊奇、嫌恶时的面部表情都画得相当传神,但是唯独对恐惧,她莫名其妙地画了一个爬行的小孩。(引自Gazzaniga et al.,2009)

一无所惧

S.M.不仅不能识别别人脸上的恐惧表情,而且她真的没有恐惧的感受。随便给她看什么样的恐怖片,她都没有恐惧感。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范斯坦(J.Feinstein)带她到一家异国宠物店,她抓起一条蛇,摸了摸它四处乱伸的舌头,还评论说:“这舌头真冷。”她对店里的任何动物都漫不经心,以至店员不得不阻止她去抚摸一只狼蛛[4]。他带她到号称“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的肯塔基州的一处凶屋去旅游时,当别的游客被其中古怪的噪声、吓人的乐声,以及装扮成凶手、妖魔鬼怪的人吓得尖叫时,她要么是微微一笑,要么就是乐翻了天。当她见到一个“妖魔”时,甚至还伸手摸它的头去吓唬它,并说这只是想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www.zuozong.com)

在她30岁时有一天晚上,她独自穿过一座公园回家,半途碰到一个看上去像是吸了毒的人坐在一条长椅上。他叫她到其身旁去,她毫不犹豫地走了过去。这个人站了起来,一把抓住她的衬衣,拿刀放到她的脖子处,威胁着要杀了她。她毫不退缩,镇定地对他说:“要是您杀了我,您就得先刺穿我身体中的天使。”这个人放了她,而她镇静地走开。第二天,她还走老路,没有显出任何忧虑的痕迹。

“自来熟”和轻信他人

现在再来看看她的社会行为。S.M.不仅总是兴高采烈,而且对任何人都显得是一个“自来熟”。她热衷于跟任何人交谈,只要一经介绍,就会和人拥抱起来,好像是多年的老友一样。有一次,一位科学家带她到一家餐厅用餐,她和服务员起劲地闲聊了起来,第二天她还是要到同一处用餐,而她一见那位服务员就十分高兴,对他十分亲切。不过,她也很容易上当受骗。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恐惧和生气。美国神经科学家肯尼迪(D.Kennedy)对她做了个人空间感的试验,也就是让一位女士慢慢向她靠近,看离她多远时她感觉最好,结果是0.34米,几乎是常人的一半。

达马西奥收集了100张人脸的照片,其中有50张被一群正常的观察者认为是不可信任的,而另外50张则博得正常观察者的好感。达马西奥让S.M.和另外两位同样是双侧杏仁体受损的患者,看这100张照片,他们照单全收,认为这100个人全都值得信任。

两种不同的恐惧

虽然S.M.对外来的威胁一无所惧,但是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确实有方法使她也感到恐惧。实验是这样做的:让她带上面罩,给她在瞬间呼吸一种含35%二氧化碳的空气,如果是正常人就会感到吸不上气,心脏狂跳,出汗和轻微的头痛,1/4的受试者会感到恐惧。出乎意料的是,她也极度恐惧,高呼救命,并把双手伸到面罩处,示意实验者快帮她卸下面罩。当问她感觉如何时,她回答说:“极度恐惧,因为我不知道还会怎么样。”这是她患上此病后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实验者对另外两名患同一种病的患者,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是类似的。这一结果似乎与杏仁体是恐惧中枢的看法相矛盾。后来范斯坦提出一种看法来做解释。他认为脑对体内危险,如接不上气或是心脏病发作的处理和对外部危险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他称前者“处于底层,是一种最基本的恐惧形式”。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改变血液的酸碱度,对整个脑引起一连串的反应。这样引起的神经活动变化范围极广,以至在没有杏仁体的情况下依然引起恐惧感,而杏仁体的基本作用可能是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愿不要有任何人像我一样”

通过对S.M.的研究可得出两条结论:杏仁体在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和有正常的恐惧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同情绪可能是由脑的不同区域来处理的,这是因为她虽然缺失恐惧感,但是在其他情绪方面却一如常人,因此杏仁体并非人所有情绪的中枢。

从理智上来讲,她知道什么是恐惧,什么叫危险和如何预防。范斯坦说道:“她能够按规则防止危险。”例如,她穿马路前总要先向两边看清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她就是没有恐惧感,也不能从旁人身上看到可能有危险或不愉快的事情将要发生。

所以,粗看起来,没有恐惧感的生活似乎很令人向往,但是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这种人难于保护自己免受危险,因此也比较脆弱。当范斯坦问她,如果有人想要像她一样,她对这些人有什么话要说。她斩钉截铁地说:“但愿不要有任何人像我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