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藏历史与文明中的黑头矮人和黑头庶民考察

康藏历史与文明中的黑头矮人和黑头庶民考察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敦煌藏文写卷中所称的“黑头人”主要是指“属民”“庶民”亦即纳税之人,故称作“庶民黑头人”或“黑头庶民”。有关“黑头”的第三种记载,是后弘期藏文佛教史籍中出现的“黑头人”一词,该词与《汉藏史集》中称康区为“黑头人区”中的“黑头人”写法完全一致。[33]从以上的记载,特别是从“当黑头人的首领”“黑头人有生死”“大量黑头人”“黑

康藏历史与文明中的黑头矮人和黑头庶民考察

据查阅,在藏文文献中有关“黑头人”的记载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苯教文献在记述藏地先民的来源特别是“六氏族”产生时的“黑头矮人”;另一种则是敦煌藏文写卷中出现的“黑头庶民”(),学者或将之译为“黔首属民”或“黔首平民”)。第三种则是后弘期佛教典籍中的“黑头人”,这一称呼在写法上同指称康区的“黑头人”完全相同。那么,把康区称作“黑头人区”并进而简称为“人区”是否与上述三者有关?若有关,具体又与其中哪一种存在联系?我们且对此作一考察。

首先,在苯教文献中存在着(黑头矮人)这一词汇与概念。《黑头矮人起源》一文第二部分叙述创世的情形云:

在这一片池塘之上,形成了一层薄膜,并滚成了一枚卵。从这枚孵化卵中出现了两只鹰,其一为白色,其二为黑色。白鹰变成了“发光的外貌”,而黑鹰则变成了昏暗的光线。这两种鹰的交合产生了三枚卵,一白,一黑和一只彩色的卵……花卵破裂了,从中诞生出了一个叫孟兰兰伦伦的生灵……人们称之为益门国王(最早发愿的国王)。后来什巴益门国王把黄金和绿松石放于右边发愿,于是一座金山和一条绿松石山谷便出现了,所有的恰神世系均源出于此……木神世系导致了佛陀的苯教,所有的恰神世系导致了黑头矮人,所有的祖神世系导致了牲畜。[16]

苯教世界观认为世间一切均为“卵生”,而卵又均为苯教所信仰的神鸟“琼”所产。卵有黑、白、黄等各种颜色。[17]由上文可见,所谓“矮头黑人”正是产自于“花卵”中的恰神世系。苯教文献还曾这样描述“黑头矮人”的血统及传承:

我们黑头人类各自的历史

首先他的起源很正,来自光明神的正宗氏族[18]

按照苯教文献的记述,“黑头矮人”不但血统纯正,是“来自光明神的正宗氏族”,藏地最初的“六氏族”亦均属于“黑头矮人”。可见,苯教文献中的“黑头矮人”乃藏地始祖,是藏地最早的先民,并繁衍了藏地最早的“六氏族”。

对《黑头矮人起源》这一苯教文献目前国际藏学界研究尚不充分,[19]目前仅能从其内容中提到译师玛尔巴曲吉洛卓(1012—1096) 、忽必烈汗(1260—1295)等人名判断其成书年代应晚于13世纪中叶。[20]综合苯教文献及后弘期其他藏文典籍看,“黑头矮人”是一个较为复合的概念,既包含了“黑头”含义,又与“六氏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在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敦煌古藏文写卷中也出现有“黑头属民”一词。敦煌藏文写卷P.T.1288 (“编年史”)记狗年(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

征四茹牧场草料之大料集,依赞普诏令:将东岱(千户所)中列乌套那地方之差负担者,另行拨出。大论以下各官员均申之赋税。[21]

敦煌藏文写卷P.T.1287 (“赤都松赞普之事迹”)记:

天下一切君王、庶民黔首齐上尊号曰:“神变之王”,记载于诏告册令之中。[22]

敦煌藏文写卷P.T.1287 (“赤德祖赞征服南诏”)亦记:

唐朝于西部(上)各地聚集之财宝贮之于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能够穿着唐人上好绢帛矣。[23]

由上所引可知,敦煌藏文写卷中有关“黑头人”所使用的主要是一词,此词按藏文字面直译,应为“庶民黑头人”或“黑头庶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词汇均在即“黑头人”前面加有一词,此词的含义是指“属民”“庶民”或是指纳税之人。可见,敦煌藏文写卷中所称的“黑头人”主要是指“属民”“庶民”亦即纳税之人,故称作“庶民黑头人”或“黑头庶民”。对敦煌藏文写卷中的一词,王尧先生将之译为“庶民黔首”,这是独具匠心的译法。有学者比照王先生译法将其译为“属民黔首”或“黔首平民”。[24]中原地区在战国及秦代曾以“黔首”一词来称呼一般民众,这同敦煌藏文写卷中的“黑头属民”意颇相通。故就藏文汉译而言,“庶民黔首”的译法颇为传神和准确。

从以上敦煌藏文写卷的记载看,(即“庶民黑头人”或“黑头庶民”)尽管是承担纳税义务的“属民”“庶民”,但其地位却并不太低。从“天下一切君王、庶民黔首齐上尊号曰‘神变之王’,记载于诏告册令之中”[25]这条记载看,他们显然享有一定独立身份和政治权益。又如吐蕃攻陷瓜州后获得唐朝贮于此地的大量财物,以至(“庶民黑头人”)也能普遍获得“唐人上好绢帛”。[26]这也说明他们在吐蕃联盟政体中的地位并不低。由此看来,“庶民黑头人”一词中的“黑头人”一词其实并无贬义。他们虽承纳税,但却有独立身份和一定的政治权益。所以称其为“黑头庶民”,可能主要是强调他们是与贵族大臣身份有别的“庶民”而已。(www.zuozong.com)

有关“黑头”的第三种记载,是后弘期藏文佛教史籍中出现的“黑头人”一词,该词与《汉藏史集》中称康区为“黑头人区”中的“黑头人”写法完全一致。

《汉藏史集》虽是最早把康区称作“黑头人区”的藏文史籍,但在后弘期藏文史籍中“黑头人”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更早。约成书于12世纪中叶的《弟吴宗教源流》(亦译《德乌教法史》)[27]中已出现“黑头人”一词。该书记载止贡赞普事迹时云:

茹勒杰安葬赞普尸骸后,接着寻找三位王子,即寻找父亲的血脉,寻找城堡的主人,寻找黑头人的首领和俯行者的主人。[28]

该书记叙聂赤赞普事迹时也提到:

这时,天神从空中对他们说:如果想找到一位黑头蕃民之王,必须去阿章江章,在那里有七层天上的金城玉檐宫内有一位天神后裔穆氏的子孙聂赤赞普,请他去做黑头人的王。[29]

在后弘期其他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黑头人”的记载。《萨迦教法史》记:

一切所需能够满足,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悦耳的歌,日日欢愉不绝,宝盖和胜幢遮天蔽日,使鸟儿无处飞翔,黑头人挤满大地,乐声震耳欲聋,骏马无处奔跑。[30]

《噶玛让琼多吉文集》记:

如果你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我可以来(讲法),第一需有镶嵌有铁片的红铜法号,第二需有优美纹饰装点的法号,第三需有舌、鄂和气均极佳的吹号者,第四需有大量黑头人聚集喧嚣的场面。[31]

该书还记载:

给西藏黑头人,赐以解除黑暗的燃灯。[32]

《格萨尔王传——非人银国》记:

年轻的姑娘们不要弯腰低头,白梵王有胜败之时、黑头人有生死的时候,荣辱盛衰都会经历,石头有破碎的时候。[33]

从以上的记载,特别是从“当黑头人的首领”“黑头人有生死”“大量黑头人”“黑头人挤满大地”“需有大量黑头人聚集喧嚣的场面”等记载及其语境来看,“黑头人”的含义当主要指藏地普通民众。如《格萨尔王传——非人银国》中所说“黑头人有生死的时候,荣辱盛衰都会经历,石头有破碎的时候”是在与石头类比的语境下叙述普通人都会经历生死荣辱;再如《噶玛让琼多吉文集》中所说的“需有大量黑头人聚集喧嚣的场面”是指法会上众多的听众,指普通信众。

从以上藏文文献中三种关于“黑头人”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三者存在明显的共同点,其一,都有“黑头”含义;其二,都是指人。但若细加甄别,我们可发现三者的语境及内涵又略有不同。苯教文献中的“黑头矮人”是指藏地最早先民,藏地最初的“六氏族”亦均属于“黑头矮人”。据苯教文献记述,“黑头矮人”血统纯正,“来自光明神的正宗氏族”。所以,“黑头矮人”一词明显具有“高贵”和“正统”的含义。而敦煌藏文写卷中的“黑头庶民”一词主要是指“属民”和“庶民”,他们虽承担纳税义务,却仍享有一定的政治权益与地位。后弘期藏文史籍中出现的“黑头人”,从其含义和语境看,主要泛指普通民众。所以,在有关“黑头人”的三种记载中,敦煌藏文写卷中的“黑头庶民”与后弘期藏文史籍中的“黑头人”意思相近,均指普通民众。就此意义而言,《藏汉大辞典》将“黑头人”一词解释为“对人的总称。意思是人、黔首、黎民”[34],是基本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